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與文殊:悲智雙運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李利安)▪P2

  ..續本文上一頁生當然建立在承認衆生之苦難的基礎上,這與大乘佛教性相、空有、理事、無住與方便、出世與入世等極其重要的既對立又圓融統一成對範疇中的相、有、事、方便、入世等範疇是一脈相承的;由智而來的覺悟衆生建立在一切皆虛幻不實的基礎上,這與上述大乘佛教諸範疇中的性、空、理、無住、出世等範疇是趣味相通的。大乘佛教的理論體系就是在悲智以及與此密切關聯的性相、空有、理事、福慧、急緩以及無住與方便、入世與出世等多重關系中敷衍開來的。悲智雙運不但與這種理論架構完全契合,而且正是這種理論架構之核心的集中反映。

  六、悲智雙運與中國大乘佛教實踐體系的溝通

  觀音主悲,以拔苦爲職志,注重現實問題的解決;文殊主智,以除癡爲職志,注重精神境界的提高。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的悲智雙運正是所有菩薩的基本理念。一般來說,在業已證道的果地菩薩那裏,悲智兩方的兼顧與協調一般被稱爲悲智雙運,其所指是對外的,即救度他人的一種原則和方式;而在尚未證道的因地菩薩那裏,這種悲智協調的關系模式則更多地表述爲福慧雙修,其所指是對內的,即自我修行的一種原則和方式。所以說,悲智雙運與福慧雙修是同一理路在不同境界的不同表現而已。因爲大乘的實踐體系說到底還是菩薩行,即以菩薩爲濟世的主導,以菩薩的精神和品行爲修行的榜樣,于是,與菩薩之悲相通則修福,與菩薩之智相通則修慧。修福體現爲救度衆生,做一切善事,即常言所謂行善積福;修慧體現爲求證無上菩提,達到最高的覺悟,即常言所謂明心見性。福慧雙修是大乘修行實踐的核心,同時也可以說基本涵蓋了大乘佛教的全部實踐體系。由此可以看出,悲智雙運在整個大乘佛教實踐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七、悲智雙運與中國佛教朝山情趣的一致

  觀音主悲,熱切地救度受苦受難的衆生,是菩薩當中熱心腸的代表。在中國它後來又被女性化,更顯示了老百姓對溫情與柔美的渴望。觀音熱情如火,溫柔似水,這正與其道場位于南方熱帶海上相吻合。文殊主智,冷靜地觀察世間五位百法之性相,是菩薩當中冷靜智的典型,這種智慧在世俗的熱風濁浪之中,猶如清純的甘露,沈靜的涼風,能給人帶來深刻的反思和心靈的震撼,這種智慧還常常被比喻爲鋒利的寶劍,可以斬斷人們心頭的煩惱。文殊智慧的這些特征正好與其道場位于北方涼冷山區相吻合。與此相應,普陀山可盡顯其秀麗柔美之氣,而五臺山則以體現厚重沈穩爲宜。一熱一冷,一柔一剛,一南一北,一悲一智,這正是觀音與文殊內在品格和精神風貌的形象寫照。由于普陀山與五臺山的位置、環境、地貌等特征與觀音和文殊的精神基本吻合,所以,這兩大佛教名山在四大名山中更受信徒的尊崇,朝山進香活動之從古到今也一直比較盛行。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悲智之間既有急緩之別,更有俗雅之分。觀音之悲貼近世俗的日常生活,具有通俗性、簡易性、直接性等特征,從而更具有誘惑性和宗教的神聖性;而文殊之智則將視角放在現實生活的背後,具有高雅性、隱秘性、複雜性、間接性等特征。所以,普陀山的朝山活動多宗教性和俗文化性,從而也更具有大衆性,而五臺山的朝山活動多曆史性和雅文化性,從而在民衆性上出現一定的缺失。盡管五臺山文化的高雅性可能使其失去很多遊客,但是這種高雅文化以實現人類精神超越、心靈淨化爲宗旨,在當今和未來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以及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將越來越具有巨大的魅力,所以,五臺山所代表的文殊智慧將具有更加廣闊的前景,當然這也需要我們采取各種方式盡可能准確地、全面地、通俗地展現文殊智慧文化之神奇和價值,特別是將其同現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實現與人類理性的接軌、與科學文化的接軌,與現實生活的接軌,如此,五臺山的朝山活動將可望在四大名山當中具有最爲誘人的魅力、最爲熱烈的效應和最爲持久的情趣。

  八、悲智雙運對五臺山申請“雙遺”的啓示

  觀音的悲是以承認問題的存在爲前提的,並在此基礎上確立解決這些具體問題的具體目標和具體方案;文殊的智則以分析問題的根源爲先導,注重從本質上揭示原因,並以此爲指導確定解決問題的長遠方案和最終目標。以觀音之悲爲借鑒,五臺山申請“雙遺”,則應該立足于五臺山現狀和發展前途方面還存在的諸多重大問題;以文殊智慧爲借鑒,五臺山申請“雙遺”則應該注重分析現存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並從源頭上開始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是悲智雙運理念在五臺山申請雙遺方面的最基本的啓示。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面看這種啓示。如從信念的生成和目標的確立方面來看,悲,促使我們時刻牢記問題的存在,從而有緊迫感和使命感,並憧憬未來的藍圖;智,使我們冷靜沈著地應對這個問題,洞悉問題的本質,把握問題的特性,從而堅定問題解決的信念。再如從方法與步驟方面來看,悲與善巧方便結合在一起,觀音大悲熏心,爲救度衆生而采取各種方便法門,這啓發我們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來設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智則讓我們看破一切世間之相,放下貪住之心,不爲存在的問題所系縛,不爲心中的目標而迷失自己,從而戒除驕躁,戒除極端功利主義,作到坦蕩灑脫,穩健嚴肅。再如從結果的看待方面,悲,以承認問題爲出發點,以解決問題爲歸宿;智,以深挖問題根源爲出發點,以實現問題的超越和最終的圓滿爲歸宿。以此爲借鑒,則申遺問題乃至未來的成功都僅僅是曆史長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成功固然值得慶賀,但超越成功與否的狹隘界限,實現品位提升、自我圓滿、諸方和諧才是永恒的目標。

  (本文爲2004年首屆五臺山佛教文化論壇發言稿,論壇主題爲五臺山佛教文化以及五臺山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工作。文章大部分已經發表于《中國宗教》2005年第6期第50-52頁。)

《觀音與文殊:悲智雙運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李利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