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李利安)▪P2

  ..续本文上一页生当然建立在承认众生之苦难的基础上,这与大乘佛教性相、空有、理事、无住与方便、出世与入世等极其重要的既对立又圆融统一成对范畴中的相、有、事、方便、入世等范畴是一脉相承的;由智而来的觉悟众生建立在一切皆虚幻不实的基础上,这与上述大乘佛教诸范畴中的性、空、理、无住、出世等范畴是趣味相通的。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就是在悲智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性相、空有、理事、福慧、急缓以及无住与方便、入世与出世等多重关系中敷衍开来的。悲智双运不但与这种理论架构完全契合,而且正是这种理论架构之核心的集中反映。

  六、悲智双运与中国大乘佛教实践体系的沟通

  观音主悲,以拔苦为职志,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文殊主智,以除痴为职志,注重精神境界的提高。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悲智双运正是所有菩萨的基本理念。一般来说,在业已证道的果地菩萨那里,悲智两方的兼顾与协调一般被称为悲智双运,其所指是对外的,即救度他人的一种原则和方式;而在尚未证道的因地菩萨那里,这种悲智协调的关系模式则更多地表述为福慧双修,其所指是对内的,即自我修行的一种原则和方式。所以说,悲智双运与福慧双修是同一理路在不同境界的不同表现而已。因为大乘的实践体系说到底还是菩萨行,即以菩萨为济世的主导,以菩萨的精神和品行为修行的榜样,于是,与菩萨之悲相通则修福,与菩萨之智相通则修慧。修福体现为救度众生,做一切善事,即常言所谓行善积福;修慧体现为求证无上菩提,达到最高的觉悟,即常言所谓明心见性。福慧双修是大乘修行实践的核心,同时也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大乘佛教的全部实践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悲智双运在整个大乘佛教实践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七、悲智双运与中国佛教朝山情趣的一致

  观音主悲,热切地救度受苦受难的众生,是菩萨当中热心肠的代表。在中国它后来又被女性化,更显示了老百姓对温情与柔美的渴望。观音热情如火,温柔似水,这正与其道场位于南方热带海上相吻合。文殊主智,冷静地观察世间五位百法之性相,是菩萨当中冷静智的典型,这种智慧在世俗的热风浊浪之中,犹如清纯的甘露,沉静的凉风,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心灵的震撼,这种智慧还常常被比喻为锋利的宝剑,可以斩断人们心头的烦恼。文殊智慧的这些特征正好与其道场位于北方凉冷山区相吻合。与此相应,普陀山可尽显其秀丽柔美之气,而五台山则以体现厚重沉稳为宜。一热一冷,一柔一刚,一南一北,一悲一智,这正是观音与文殊内在品格和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由于普陀山与五台山的位置、环境、地貌等特征与观音和文殊的精神基本吻合,所以,这两大佛教名山在四大名山中更受信徒的尊崇,朝山进香活动之从古到今也一直比较盛行。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悲智之间既有急缓之别,更有俗雅之分。观音之悲贴近世俗的日常生活,具有通俗性、简易性、直接性等特征,从而更具有诱惑性和宗教的神圣性;而文殊之智则将视角放在现实生活的背后,具有高雅性、隐秘性、复杂性、间接性等特征。所以,普陀山的朝山活动多宗教性和俗文化性,从而也更具有大众性,而五台山的朝山活动多历史性和雅文化性,从而在民众性上出现一定的缺失。尽管五台山文化的高雅性可能使其失去很多游客,但是这种高雅文化以实现人类精神超越、心灵净化为宗旨,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将越来越具有巨大的魅力,所以,五台山所代表的文殊智慧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当然这也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准确地、全面地、通俗地展现文殊智慧文化之神奇和价值,特别是将其同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与人类理性的接轨、与科学文化的接轨,与现实生活的接轨,如此,五台山的朝山活动将可望在四大名山当中具有最为诱人的魅力、最为热烈的效应和最为持久的情趣。

  八、悲智双运对五台山申请“双遗”的启示

  观音的悲是以承认问题的存在为前提的,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具体目标和具体方案;文殊的智则以分析问题的根源为先导,注重从本质上揭示原因,并以此为指导确定解决问题的长远方案和最终目标。以观音之悲为借鉴,五台山申请“双遗”,则应该立足于五台山现状和发展前途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以文殊智慧为借鉴,五台山申请“双遗”则应该注重分析现存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并从源头上开始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是悲智双运理念在五台山申请双遗方面的最基本的启示。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看这种启示。如从信念的生成和目标的确立方面来看,悲,促使我们时刻牢记问题的存在,从而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并憧憬未来的蓝图;智,使我们冷静沉着地应对这个问题,洞悉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特性,从而坚定问题解决的信念。再如从方法与步骤方面来看,悲与善巧方便结合在一起,观音大悲熏心,为救度众生而采取各种方便法门,这启发我们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设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智则让我们看破一切世间之相,放下贪住之心,不为存在的问题所系缚,不为心中的目标而迷失自己,从而戒除骄躁,戒除极端功利主义,作到坦荡洒脱,稳健严肃。再如从结果的看待方面,悲,以承认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智,以深挖问题根源为出发点,以实现问题的超越和最终的圆满为归宿。以此为借鉴,则申遗问题乃至未来的成功都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成功固然值得庆贺,但超越成功与否的狭隘界限,实现品位提升、自我圆满、诸方和谐才是永恒的目标。

  (本文为2004年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论坛发言稿,论坛主题为五台山佛教文化以及五台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文章大部分已经发表于《中国宗教》2005年第6期第50-52页。)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李利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