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道場五臺山▪P5

  ..續本文上一頁擊,寺廟毀壞,僧衆解散。宣宗即位後,于大中二年(848)正月敕曰:“五臺山宜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如有見存者,使令修飾。每寺度僧五十人”(《唐會要》卷48)。《廣清涼傳》也載:“宣宗踐祚,重興寺宇,敕五臺諸寺,度五千僧。”可見,會昌後趨于式微的五臺山佛教經唐宣宗的扶持,很快便得到恢複和發展。

  入宋以來,從“太宗至仁宗,叁代聖主,眷想靈峰,流光五頂,天書玉劄,凡叁百八十軸。恢隆佛化,照耀林薮。清涼之興,于時爲盛”(《清涼山志》)。北宋諸帝崇奉佛教,在唐宣宗興佛的基礎上,又使五臺山佛教得以發展和興盛。太宗敕建太平興國寺,诏令“五臺深林大谷,禅侶幽棲,盡蠲稅賦”(《清涼山志》)。並重修五臺10寺。宋真宗于景德四年(1007),曾敕五臺真容院,建重閣,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

  元興,崇尚佛教。元世祖敬僧禮佛,修葺五臺山12佛刹。成宗爲皇太後建寺于五臺山,並于元貞二年(1296)至五臺山,瞻禮文殊,禮重五臺山華嚴菩薩正順法師,並敕建萬聖佑國寺。武宗時亦大規模建寺于五臺山,禮重五臺山真覺大師,授以僧統之職。仁宗時置五臺寺濟民局,並“敕五臺靈鹫寺置鐵冶提舉司”,開采鐵礦。英宗也曾于至治二年(1322),至五臺山朝山拜佛。泰定帝敕建五臺山殊樣寺,賜田叁百頃。文宗也多次遣使至五臺山作佛事,祈福安民。

  明代諸帝爲了祈福延祚,鞏固邊防,吸取前朝經驗,尊奉佛教,尤其崇奉五臺山佛教。太祖幼出佛門,自然崇佛敬僧,曾對五臺山璧峰禅師優加禮遇。明成祖于永樂元年(1403),就迎請哈裏麻,後賜銮輿、旌幢、傘蓋之儀,遣使送往五臺山,並爲其重修顯通寺和大白塔。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釋迦也失,于永樂十叁年(1415)至五臺山朝聖,成祖曾幾次致書慰問,並敕賜袈裟禅衣、鍍金蓮座等。明英宗敕造《大藏經》5藏,安于5座臺頂。憲宗于成化十七年(1481),造丈六鍍金文殊像及畫像百軸、香金5百兩、布帛千尺,念珠萬串,敕賜五臺山文殊寺。正德二年(1507),武帝“敕建銅瓦殿,賜額廣宗寺,兼聖谕護持”(《清涼山志》)。又于中臺頂建寺,賜額演教寺。神宗受到慈聖皇太後的影響,十分崇佛。萬曆年間,敕建大塔院寺並舍利寶塔;于獅子窩修建洪福萬壽藏經樓閣;于龍泉寺複建萬聖閣;敕建聖光永明寺(即顯通寺)。神宗還多次于五臺山舉行規模盛大的法會,使五臺山佛教盛極一時。

  清朝10代帝王,大多信佛,且特別崇奉喇嘛教。從始至終,推行一套“以黃教綏柔蒙古”的策略,所以對五臺山藏傳佛教也給予特殊的禮遇。順治十年(1659),就令阿王老藏卓錫五臺山,總理番漢經典。次年,又令老藏丹貝爲清涼山住持,修葺菩薩頂等寺。康熙皇帝曾5次朝臺。康熙二十二年(1683),第一次朝臺,敕賜阿王老藏爲“清涼老人”,且賜龍袍、貂座、靴衣、香銀等物,還命老藏丹貝重修五頂寺宇。次年,菩薩頂大殿改覆琉璃黃瓦,並“于菩薩頂設立永鎮把總一員,馬兵10員,步兵30名,護守香火供器”(《山西通志》)。在五臺山佛教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以後,菩薩頂成爲欽命管理五臺山喇嘛事務掌印劄薩克大喇嘛的居處,前後共駐錫過19任劄薩克大喇嘛。同時,從康熙年間至清末,朝廷還讓統轄內蒙古、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住在五臺山鎮海寺。康熙皇帝5次巡幸五臺山,敕賜梵文藏經兩部、匾額55塊、作詩15首、碑文20余道,修葺寺院20余座,做各種道場8次。乾隆皇帝也曾巡幸五臺山6次,修葺演教、望海、法雷、普濟、靈應、顯通、殊像、碧山、鎮海等20余寺,禦製碑文8篇,題匾45塊。雍正、嘉慶也來過五臺山。以後,國勢日衰,清室再未朝臺。但在光緒九年(1883),還重建了大萬聖佑國寺,稱爲極樂寺。慈禧太後還禦書了“真如自在“四字,賜予普濟和尚,如今還存于南山寺。

  四、五臺山的叁教融合

  五臺山文化是叁晉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叁晉文化又是華夏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在中原地帶一直居于正統地位。所以在五臺山文化中,儒家産生于自然經濟基礎上、宗法社會裏的尊君孝親的等級觀念、安貧樂道的生命意識,不偏不倚、取法于中的處世哲學等思想,是占據相當大的比重的。加之五臺山這種“封閉式的大陸環境“(五峰、四土垂

  、四關、四門的限定)的自然條件,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小農經濟,都爲儒家思想的擴張准備了適宜的土壤。中原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的仁愛二字爲起點的,五臺山傳播的佛教,也是以慈悲爲懷,也是植于仁愛的。在探求人性、止于至善、美化人生、安和社會方面,儒佛是一致的。所以五臺山佛教在發展過程中,與本土儒家思想觀念的交融影響,是母庸置疑的,也是無須贅述的。這從五臺山寺院尚存的叁百余幅壁畫上,所宣傳的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等內容,即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道教作爲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在五臺山的活動時間,要早于佛教。《古清涼傳》載,晉永嘉叁年(309),“雁門郡竹俊人縣百余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爲之步驅而不返,遂甯居岩野。往還之士,時有望其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爲仙者之都矣。”這說明東晉時代,道教在五臺山地區已經廣泛流傳,神仙觀念也已普遍存在。《仙經》雲:“五臺山名爲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紫府在道教中即爲神仙所居之處。唐代地理學著作《括地志》也載,五臺山“其山層盤秀峙,曲徑萦纡,靈嶽神山奚,非薄俗可棲。止者悉是棲禅之士,思玄之流。”這些記載,都說明五臺山曾有過道教人士在此活動。北齊時,五臺山佛寺林立,慧祥在《古清涼傳》中說:“據此而詳,則仙居靈贶,故觸地而繁也。”從中透射出五臺山佛道的微妙關系。

  其實,翻開《清涼山志》,道教蹤迹隨處可見,可知五臺山並非單一的佛教聖地。現在五臺山許多山名地名,都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仙花山,南臺之山名。“南臺之麓,仙人之居。”昔人李環洲詩曰:“尋真到此聊經宿,莫謂丹成便浪猜。”。薩土垂崖,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飲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墜而飛”。梵仙山,昔有五百仙人于此“餌菊成道”。其中食菊飲露,得道飛升,正是道教典型的修煉方式和成仙模式。昔人覺玄有詩描述此“山頭紫氣日長浮,上有仙人汗漫遊。餌菊換教風骨異,白雲影裏去悠悠。”此外還有九女泉,相傳有九仙女于此浣衣。紫霞谷,明讓詠此曰:“雲棲道者談經後,散落天花遍九垓。”仙人庵,覺玄詠此曰:“何年仙子此修行,服日餐霞道氣清。袖拂天風騎鶴去,至今傳說有庵名”。這些記載都反映出在五臺山早期曆史中,道教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至于道教有哪些教派及著名道士在五臺山地區活動過,目前由于史料阙如,已不可考。但從一些地名及寺碑資料還可推知一些。五臺山現有一處地名叫樓觀谷。樓觀爲道教派別之一。樓觀,地名,故址在今陝西省周至縣,曹魏時即有道士活動于此,北魏時,形成很有影響的派別。北朝道士多止于樓觀,爲道法重鎮。元代並入全真道。樓觀谷,《清涼山志》未釋其名,可見並非來自佛教,很可能是來源于道教樓觀派。

  在五臺山高僧中倡導佛道融合。叁教會宗的首先應推昙鸾。北魏高僧昙鸾,早年出家于五臺山佛興寺,後因欲注解《大集經》未成染疾,遂發願求取長生不死之法,便往茅山從南朝道士陶弘景學習神仙方術,並得《仙經》10卷而歸。昙鸾著述甚豐,除《往生論注解》、《安樂淨土義》、《無量壽經奉贊七言偈》之外,還有《調氣方》、《服氣要訣》、《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等,後列之書明顯屬于道教氣功方術一類,具有濃郁的道家氣息。對于佛道交融,也許昙鸾本人並無意于此,但曆史卻使他既是淨土宗祖師,又對道教頗有研究。與昙鸾不同,曾居臺山8年的明代高僧德清,則明確主張叁教融合。創建不僅精研叁藏,力倡禅淨合一,而且還深谙儒道經典,其代表著作有:《華嚴經綱要》、《金剛經決疑》、《觀楞伽經記》、《道德經解》(一名《老子解》)《觀老莊影響說》、《莊子內篇注》、《大學中庸直解指》、《春秋左氏心法》等。他說:“嘗言爲學有叁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此叁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39)。這一思想對五臺山佛教影響甚大。

  五臺山道教建築目前有玄真寺。寺內清代道光二十叁年碑載:“玄真神洞歲積久,漢唐開基古傳流。惟恐年遠有坍塌,元明及清幾重修。”據傳,玄真寺原爲道家之地,後方爲佛家所占。大殿東面有石洞兩個,名玄真洞和大仙洞。此外還有明陽觀、廣陽觀。元好問遊曆五臺山時,曾作《明陽觀記》一篇。

  明崇祯年間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八卦教傳入五臺山,清代繼傳于金閣寺普濟和尚,改名爲九宮道,以後南山寺和尚李林洞任九宮道總領,以南山寺爲基地,在東北、山西、河北一帶傳教。這樣,在五臺山後期佛教史上,呈現出的是,在佛教內部,諸宗融合,禅淨合一;外部則是佛教與儒、道、民間宗教的合流,道家供奉的神仙、民間信仰的神靈,統統被納入佛教寺廟信仰系統。道教把神仙住處稱爲36洞天,72福地,南山寺巨大影壁上,至今保存有“洞天福地”的石刻。在佛寺裏,不斷出現道教殿堂。如清代重建的金閣寺殿堂中,專門建有玉皇殿、叁皇殿、聖母殿、閻羅殿等。民國年間,普化寺興建了玉皇閣,故普化寺又稱爲玉皇廟、帝釋宮。北院中專門興建了呂祖廟,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尊勝寺也修建了叁皇叁聖殿。南山寺善德堂供奉叁皇五帝、八洞神仙。在萬佛閣中,專門建築了龍王廟,把龍王當作佛教護法神供奉…

《文殊道場五臺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