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含光、行满至五台山修金阁、玉华二寺,七月,不空也至五台山修功德,且令金阁、玉华、清凉、法华四寺转《仁王护国经》等,为国行道。密宗开始在五台山建有自己的传教基地,并开展佛事活动。元代诸帝特别信奉密教。至元初年,曾诏国师胆巴居于寿宁寺。国师阿麻剌室利在台山建立了大善法藏寺。明永乐元年(1403),曾迎哈立麻至京,明成祖令其统领天下释教,后又遣使送至五台山大显通寺居住。明成祖还于永乐十二年(1414)迎请黄教祖师释迦也失至京,尊为国师,次年敕住五台山。从此五台山就成了内地黄教盛行之区。清代更加尊奉喇嘛教,顺治年间就派喇嘛住于五台山,并特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汉僧众。还有老藏丹贝住于罗目侯寺,执掌五台山政教大权。章嘉呼图克图亦住于五台山,影响及声望很大,使藏传佛教在五台山达到极盛的地步。1956年,据统计有密宗僧人217人。1983年有密宗僧人19人。可见密宗在五台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宗派。
唯识宗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和永隆元年(680),唯识宗创始人之一,玄奘大师的高足窥基就两次入五台山,弘扬唯识宗旨,并于中台顶建了唯识宗道场。宋金时有清凉寺成觉及其弟子善慧、佛光寺日木公等唯识诸大贤。元代尚有弘教慧印大师继续在万圣佑国寺弘传唯识宗旨。
天台宗在唐代,五台山天台学也十分兴盛,有天台名僧志远法师弘传此宗教旨。志远曾居五台山大华严寺40年之久,讲述天台圆顿之旨,修行法华三昧,并著有《法华疏》10卷、《玄门》10卷、《止观释义》10卷等。他志行高洁,声名远播。日僧圆仁曾来五台山从志远法师学习天台教义。五代时的光屿法师,宋代的慧悟法师都继志远法师之后,继续弘传天台教旨,使五台山天台宗得以延续。
摩法宗为五台山独有的宗派。相传东汉时摩腾、竺法兰礼五台山后,隋唐僧人仰慕其法,故创摩法宗,后融于华严宗。清时再度出现。民国年间,同禅宗、净土宗并列弘传。据1956年统计,五台山有摩法宗僧人39人。1983年时,仍有14人。
在五台山这块佛国净土上,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使五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青庙黄庙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独特格局。五台山佛山圣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除以上所列外,在现代尚有一代名僧能海上人。他精研佛法,显密兼通,曾在五台山清凉桥,复修吉祥寺律院,开辟弘密道场。能海法师学修并重,著译甚丰,被佛界僧众尊为四川文殊、第三法王,建国后曾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并出访印度,参加亚洲和平会议。能海法师于1967年圆寂于五台山碧山寺。中国当代名尼通愿法师,驻锡台山30年,弘法利生,苦心清修,精研戒律,志行高洁,海内外善信同仁,共仰尼师风范,共同推举其为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通愿尼师于1991年3月圆寂后,在五台山如法荼毗,并设供养道场。
3、五台山佛教文物及艺术
五台山文物荟萃,珍品汇集,是我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
五台山现有各种寺庙50余座,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座,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0余座。南禅寺大佛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均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殿身面宽进深各3间,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屋顶平缓,出檐深远,殿脊高耸。殿周围由12根大柱支撑,柱体粗壮结实,柱头使用斗拱,拱头券刹都为5瓣,每瓣都向内幽页约3厘米,为我国木构建筑中的孤例。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面宽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斗拱肥硕雄健,屋檐深远翼出,铆榫严实牢固,举折甚为平缓,梁枋嵌削规整,结构精巧,气势壮观,为我国唐代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寺庙,有殿堂楼房400余间,布局整肃严谨,阔畅宏大。建筑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寺内有明建无量殿,全部砖砌,没有梁柱,又称无梁殿,为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寺中又有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内供文殊铜像,四壁铸佛像万尊。与显通寺并称为五大禅林的还有塔院寺、菩萨顶、殊象寺、罗目侯寺。塔院寺内大白塔,通体高达75.3米,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据说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塔身形如藻瓶,塔刹、露盘、宝珠均为铜铸,露盘及塔腰悬风铎252枚,为我国塔式建筑中的珍品,如今已成为五台山佛地的标志。菩萨顶在鹫峰之上,门前有石阶108级,大殿用三彩琉璃盖成,金碧辉煌。殊象寺所供文殊驾狻猊塑像,高达9.3米,如出神工;又有明代悬塑五百罗汉像,如同倒嵌的缕空大浮雕,手法新颖。罗目侯寺门前有一对唐代石雕卧狮,后殿内有木莲花一朵,高达丈余,转动机械时,莲瓣渐开,荷蒂中的四方佛徐徐现出,这就是著名的“开花现佛”。南山寺、佑国寺和龙泉寺的建筑特点是将木结构和石雕、砖雕、浮雕及彩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建筑整体。
五台山的木结构古建筑,历史沿革性强,建筑宏伟,细部精巧,样式繁多,手法典型。在五台山,从唐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年间,均留下了典型的建筑物。唐代建筑庄严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辽金建筑大胆减柱,元代建筑粗犷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巧,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五台山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五台山除佛寺建筑外,还有型制多样的中国佛塔。从北魏到新中国,历代所建佛塔,在五台山均可以找到实物。从使用材料看,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铜塔、银塔、铁塔、玉塔、水晶塔;从建筑形制看,有穴率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从规模上看,大者高75.3米,直插苍穹;小者0.05米高,精巧玲珑;从性质上看,可分为佛塔和墓塔,佛塔又可分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供奉塔;墓塔也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
在五台山佛教文物中,还有华严经字塔,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宽2米,长6米,上写华严经80卷,计字600043个,由字迹拼成一座7级浮屠图案。远看,飞檐悬铃,俨然工笔画就;近看,一笔一划全是由蝇头小楷组成,多一字无放处,少一字不成塔,经毕塔成,浑然一体。字塔系清代康熙年间,苏州三宝弟子许德心花费12年时间“沐浴焚香书成”。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珍品和艺术珍品。此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真迹;郑板桥的兰竹刻画;明代丁云鹏画于菩提叶上的十八罗汉图;清代国画《五台山图》;清代竹禅和尚以舌写就的“心地未容一念杂,话头常复六时精”条幅等。五台山目前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碑、碣、幢、匾、牌、联,无一不是珍贵的文物。
在中国音乐文化里,五台山佛教音乐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有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寺庙音乐在国内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佛教音乐属北方系统,但独立于东西两路之外,自成体系,曲调古雅,内分青庙与黄庙两个派别。青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黄庙要求不甚严格,曲调明朗,更富有民间色彩。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引起轰动,反响很大。
三、历代帝王与五台山佛教
东晋名僧道安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从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史来看,帝王的崇建是五台山佛教兴盛的主要原因。魏孝文帝认为佛教有助于王政,在境内大兴佛教,于五台山始建了大孚灵鹫寺、佛兴寺、清凉寺等寺庙,且岁时香火,遣使敬修,遂使五台山佛教兴起。北齐诸帝亦倾心信佛,大起佛寺,五台山建寺2百余所,并割8州之税,以供香火。至北周武帝灭佛,五台山方寺塔悉毁,僧人散之。
隋唐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迅速。隋代二主都崇奉佛教,敬仰五台。开皇元年(581),文帝即诏令五顶各置寺一所。大业二年(606)隋炀帝改驴夷县为五台县,县以山名,可见五台山在当时的影响。唐代,从太宗到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邦赍供,不可悉记矣,”(《清凉山》)。唐太宗就认为五台山是文殊所居,“实我祖宗植德之所”,所以建寺度僧。高宗显庆元年(656)十月,诏有司,五台等圣道场地僧寺,不得税敛,奠定五台山佛教兴盛的经济基础。龙朔年间(661—663),曾“敕西京会昌寺沙门会赜共内侍掌扇张行弘等往清凉山检寻圣迹”(《古清凉卷》),绘制了五台山文殊化现图,使“清凉圣迹,益听京畿;文殊宝化,昭扬道路”(同上)。睿宗朝,亦按照常例,给五台山每年敕送衣钵、香花等。玄宗朝重修清凉寺。肃宗曾诏五岳并五台各建寺一区。代宗时,吐蕃兵陷京师,郭子仪兵至解围,败吐蕃,代宗以为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助之力,便不惜耗费巨资,令修五台文殊殿,造丈六镀金文殊像,供于五台山。并支持不空三藏于五台山修建金阁寺、玉华寺等。德宗时,曾诏五台山竹林寺净土四祖法照入宫,教授宫人五会念佛;诏大华严寺澄观法师至长安,并赐“清凉国师”之号。唐武宗会昌灭佛,五台山佛教又遭到严重打…
《文殊道场五台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