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千五百人”(《元史·武宗本纪》),参加营建施工的人数达一万三千九百人。可见当时工程规模之大。元代五台山新建、重建寺院有万圣国寺、大圆照寺、普恩寺、铁瓦寺、寿宁寺、西寿宁寺、护国寺、金灯寺、望海寺、温泉寺、石塔寺、清源寺等。元代兴建的寺院,规定住僧三百,住持由朝廷选派任命,朝廷并将大量土地赐与寺院。元代五台山的寺院不仅拥有田产,还开采铁矿,经商贸易,这就为元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元代诸帝的崇建,蒙汉人民的信奉,五台山在元代成为兼弘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圣地。
明清时代又是五台山佛教兴盛时期。出身于僧侣的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佛教,以下诸帝也都崇信佛法,不断地对五台山遣使供养,建寺修刹。为了笼络蒙藏少数民族,特别重视喇嘛教,因此使五台山自元代兴始的喇嘛教,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与汉地佛教等同的地位。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派人到西藏迎请名僧哈里麻到京,赐銮舆旌幢伞盖之仪,遣使卫送于五台山大显通寺。永乐五年(1407),命太监杨日升重修寺宇及舍利塔(即大白塔),并首建塔院寺。第二年,敕五台山十寺为国祝厘,命五台县按月供给寺僧米粮,又将贝叶经及梵文经藏赐于大文殊寺(菩萨顶)。正统十年(1445),明英宗敕造大藏经送普恩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神宗在五台山设龙会,赐与五台山僧人锡杖、衣钵一千二百付。明神宗李太后,亦舍钱于五台山修建寺院。据明万历年间五台山狮子窝寺镇澄法师撰《清凉山志》记载,当时“台内佛刹,凡六十八所”,“台外佛刹,凡三十六所”。万历十年(1582),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在显通寺讲经时,百日之内,常住上牌一千众,僧俗每日不下万人,也可说明当时五台山佛教之盛。
入关统治中原的清王朝,更是对佛教优加崇奉。从康熙开始,“国家绥柔蒙古,特兴黄教。宏启宗门,藉资控驭,由是中外刈安,边民享日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凉五顶以近邻郊圻,岁或再至。怀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普乐利者,典尤巨焉”(《山西通志》)。国家非常重视利用黄教来加强中央政府和蒙古地区的联系,史称“以黄教绥柔蒙古”。从康熙年间至清末,朝廷将统辖内蒙古、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迁住五台山镇海寺,以鼓励蒙古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的办法来融洽民族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康熙皇帝曾赴台山五次,敕建寺院五所。康熙二十二年(1683)将台内十座汉庙(罗目候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改为黄庙(喇嘛寺),和尚也一并改为喇嘛。乾隆皇帝也赴台山六次。由于朝廷对五台山佛教的尊崇,因此五台山佛教特别是喇嘛教极为兴盛。雍正时,五台山已有规模宏大的黄庙26所,“黄衣僧恒千余人”(《五台新志》)。嘉庆时,仅菩萨顶就有喇嘛561人,最多时达3,000余人。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崇仰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内外蒙古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檀施不绝”(同上)。“内外蒙古王公台吉,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者,不绝于道”(袁希涛《游五台山记》)。在清代,五台山佛教促进了汉、蒙、藏、满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在五台山黄教鼎盛的清代,汉地佛教也十分盛行。据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清末,全山有青庙(汉地佛教寺庙)78所,僧侣人数亦在千人以上。
中华民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动乱,许多人流离失所,人们把寺院当作避难之所。据有关资料统计,民国二十八年(1939)五台山境内有寺院11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余人。日军侵占五台山后,许多僧人不甘奴役,纷纷逃离,境内佛教急遽衰落,寺庙亦遭破坏。1946年,五台县解放,外逃僧人陆续返回。土地改革时,部分寺庙又遭破坏。建国初期,五台山佛教仍坚持正常活动。“文革”十年,五台山佛教亦受冲击,寺庙多遭破坏。1978年以来,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国家拨款1000余万元,修复寺庙30余座。五台山现有自唐以来各个朝代寺庙50余座,常住僧200余人。夏季,游方僧人很多,常有500至800人,目前,这些僧人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2、五台山佛教宗派及高僧
五台山佛教,历史悠久,几经沧桑,本身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五台山这个小舞台上同样演绎着中国佛教史的风雨兴衰。自东晋十六国到现在的一千五百余年里,五台山佛教名僧辈出,僧才济济。各宗高僧来台活动,都把五台山作为弘法传宗的基地,使五台山佛教呈现出显密诸宗并弘,汉藏佛教共存的独特风采。
华严宗《华严经》是大乘佛教重要典籍,是五台山为文殊道场的主要依据。从北魏时候起,五台山一直是传播、研习《华严经》的主体基地,华严学在五台山兴起最早。北魏太和初年,代京阉官刘谦之自惭形秽,入山修道,昼夜读诵《华严经》,将此经传入五台山。后有悬瓮山沙门灵辨于延昌四年(515)入五台山清凉寺研习《华严》,至神龟三年(520),撰成《华严经论》100卷。隋时释昙义及弟子昙训,常居五台山,每日讽诵《华严》一帙,以此为恒,经年不息。佛光寺解脱大师及其弟子明曜,转读《华严》,晓夜无辍,还依《华严》作佛光观。唐开元年间,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曾至五台山华严寺,研习华严经,后于五台山南土垂方山著《华严经合论》120卷、《华严经大意》1卷、《华严决疑论》4卷。唐代著名高僧华严四祖澄观也于大历十一年(776)到五台山华严寺修习华严学,后经四年写出《华严经疏》60卷,有“华严疏主”之誉。在此书中,澄观明确把清凉山定为代州五台山,使五台山正式成为文殊道场。澄观开讲新疏,影响日大,后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抄》90卷。澄观驻锡五台山20年,讲演《华严经》达50遍,使五台山真正成为当时华严学中心地之一,他自己因此功德被授以“清凉国师”的尊号,成为五台山佛教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一代高僧。继澄观之后,华严五祖宗密亦于长庆元年(821)至五台山弘传华严教旨。此后五台山僧人中弘传华严宗的,还有后唐诚惠,后汉继,北宋承迁及其弟子净源。承迁著《华严经金师子章注》1卷,净源著《华严经原人论发微录》3卷、《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1卷、《华严经还源观疏钞补解》1卷,时称“华严中兴之祖。”元代真觉国师文才以及号为“华严菩萨”的正顺,都是五台山研习《华严》的贤首大德。明代又有月川镇澄法师、无尽慧定法师和契真道相法师弘传华严。清代“阐教神师”达天通理亦是一代华严宗匠。
净土宗北魏时,五台山佛兴寺高僧昙鸾是弘传弥陀信仰的净土祖师。他广学内外经典,修持净土法门,著有《往生论注》等,是五台山净土宗的先驱。唐大历五年(770),净土宗四祖法照至五台山华严寺,入念佛道场,弘传净土教义,创“五会念佛”,使学净土者益众。贞元十五年(779),创立竹林寺,成为唐代著名净土道场。明代又有衤朱宏真可、憨山德清以及月潭倡导禅净一致,归心净土。据民国年间统计,当时五台的净土教徒占全山僧尼人数的百分之九十。
律宗早在北魏太和末年(497),法聪律师就在五台山北台(今碧山寺)为众开讲《四分律》,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解律之始,弟子道覆曾录为《四分律疏》。隋代僧人惠龙精通律学,继法聪律师以后,又在五台山开讲《四分律》。唐时,律宗创始人道宣律师曾至中台宣讲律学,使台山律学转变为律宗,五台山亦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戒坛。唐代大和二年(828),禁止诸州传戒之时,天下数百戒坛,仅许五台山、洛阳二处戒坛保留,足见五台山戒坛在当时地位之高。以后,五台山律宗延绵不绝,代不乏人,出了不少著名律师。如元代圆光法闻律师曾隐居台山6年,研读《大藏经》。至明代,虽然“谈经者多,弘律者少”(《清凉山志》),但五台山律宗还相当盛行。宗林律师为弘治年间登坛大戒主,曾任五台山提督,对五台山律宗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整顿纲纪,为五台山僧风的纯正做了杰出的贡献。被人称为“中兴律祖”的古心如馨律师为恳求戒法,三逾寒暑,徒步跋涉来到五台山,于此悟通大小乘律后,返回南京兴建古林寺律宗道场。弟子寂光曾于万历年中在五台山起皇坛传戒,中兴南山律宗。弟子远清自幼出家五台山,从如馨律师学律后,又返回五台山,精研律部,传戒授法,遂使五台山法戒大盛。
禅宗早在隋时五台山解脱和尚就习禅,作佛光观。唐时五台山有北宗神秀系的巨方禅师,荷泽神会系的神英禅师,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系的智通禅师、赵州从谂、木叉和尚、隐峰禅师,雪峰系的孚上座,沩仰宗的无著禅师等于此修习弘传禅宗。五代时有五台山真容院匡嗣禅师弘扬禅法。金代有铁勤寺慧洪禅师精进不懈,勤修禅业。元时有临济一代宗师海云印简在五台山弘法,清凉高僧真觉大师就曾从印简咨决心要,印简为五台山禅学的延续作了巨大贡献,时人称为中兴临济名匠。元明清时期,禅宗在五台山居于主要地位,明时有碧峰禅师,明太祖曾为他在五台山敕建了普光寺;孤月禅师在成化年间在五台山华严谷建普济寺,后终于本寺,且有《清凉语录》行世,另外还有大巍、宝印、无边诸禅师在五台山参究禅机,弘扬佛法。禅宗自创宗以来,一直是五台山佛教中的一大派系,据1956年统计,全山445名僧人中,有禅僧163人。1983年统计,全山116名僧尼中,有禅宗僧人74人。
密宗五台山密宗始兴于唐。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印度僧人佛陀波利把他译的《佛顶尊圣陀罗尼经》置于台山诸寺,标志着密宗开始传入。大历五年(770),密宗大师不空派弟子…
《文殊道场五台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