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含光、行滿至五臺山修金閣、玉華二寺,七月,不空也至五臺山修功德,且令金閣、玉華、清涼、法華四寺轉《仁王護國經》等,爲國行道。密宗開始在五臺山建有自己的傳教基地,並開展佛事活動。元代諸帝特別信奉密教。至元初年,曾诏國師膽巴居于壽甯寺。國師阿麻剌室利在臺山建立了大善法藏寺。明永樂元年(1403),曾迎哈立麻至京,明成祖令其統領天下釋教,後又遣使送至五臺山大顯通寺居住。明成祖還于永樂十二年(1414)迎請黃教祖師釋迦也失至京,尊爲國師,次年敕住五臺山。從此五臺山就成了內地黃教盛行之區。清代更加尊奉喇嘛教,順治年間就派喇嘛住于五臺山,並特命阿王老藏住持五臺山真容院,督理番漢僧衆。還有老藏丹貝住于羅目侯寺,執掌五臺山政教大權。章嘉呼圖克圖亦住于五臺山,影響及聲望很大,使藏傳佛教在五臺山達到極盛的地步。1956年,據統計有密宗僧人217人。1983年有密宗僧人19人。可見密宗在五臺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宗派。
唯識宗唐高宗鹹亨四年(673)和永隆元年(680),唯識宗創始人之一,玄奘大師的高足窺基就兩次入五臺山,弘揚唯識宗旨,並于中臺頂建了唯識宗道場。宋金時有清涼寺成覺及其弟子善慧、佛光寺日木公等唯識諸大賢。元代尚有弘教慧印大師繼續在萬聖佑國寺弘傳唯識宗旨。
天臺宗在唐代,五臺山天臺學也十分興盛,有天臺名僧志遠法師弘傳此宗教旨。志遠曾居五臺山大華嚴寺40年之久,講述天臺圓頓之旨,修行法華叁昧,並著有《法華疏》10卷、《玄門》10卷、《止觀釋義》10卷等。他志行高潔,聲名遠播。日僧圓仁曾來五臺山從志遠法師學習天臺教義。五代時的光嶼法師,宋代的慧悟法師都繼志遠法師之後,繼續弘傳天臺教旨,使五臺山天臺宗得以延續。
摩法宗爲五臺山獨有的宗派。相傳東漢時摩騰、竺法蘭禮五臺山後,隋唐僧人仰慕其法,故創摩法宗,後融于華嚴宗。清時再度出現。民國年間,同禅宗、淨土宗並列弘傳。據1956年統計,五臺山有摩法宗僧人39人。1983年時,仍有14人。
在五臺山這塊佛國淨土上,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開創本宗基地,使五臺山形成漢藏佛教兩大體系彙合、青廟黃廟並存、顯教密教競傳的獨特格局。五臺山佛山聖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除以上所列外,在現代尚有一代名僧能海上人。他精研佛法,顯密兼通,曾在五臺山清涼橋,複修吉祥寺律院,開辟弘密道場。能海法師學修並重,著譯甚豐,被佛界僧衆尊爲四川文殊、第叁法王,建國後曾當選爲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並出訪印度,參加亞洲和平會議。能海法師于1967年圓寂于五臺山碧山寺。中國當代名尼通願法師,駐錫臺山30年,弘法利生,苦心清修,精研戒律,志行高潔,海內外善信同仁,共仰尼師風範,共同推舉其爲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通願尼師于1991年3月圓寂後,在五臺山如法荼毗,並設供養道場。
3、五臺山佛教文物及藝術
五臺山文物荟萃,珍品彙集,是我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的藝術寶庫。
五臺山現有各種寺廟50余座,定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座,定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0余座。南禅寺大佛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均爲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南禅寺建于唐德宗建中叁年(782),殿身面寬進深各3間,梁架製作,極爲簡練。屋頂平緩,出檐深遠,殿脊高聳。殿周圍由12根大柱支撐,柱體粗壯結實,柱頭使用鬥拱,拱頭券刹都爲5瓣,每瓣都向內幽頁約3厘米,爲我國木構建築中的孤例。佛光寺東大殿重建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面寬7間,進深4間,單檐四阿頂,鬥拱肥碩雄健,屋檐深遠翼出,鉚榫嚴實牢固,舉折甚爲平緩,梁枋嵌削規整,結構精巧,氣勢壯觀,爲我國唐代木構建築中的傑作。顯通寺是五臺山曆史悠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寺廟,有殿堂樓房400余間,布局整肅嚴謹,闊暢宏大。建築多帶宮廷建築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築的典型。寺內有明建無量殿,全部磚砌,沒有梁柱,又稱無梁殿,爲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寺中又有銅殿,鑄于明萬曆叁十四年(1606),寬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爲一室,四角四柱,內供文殊銅像,四壁鑄佛像萬尊。與顯通寺並稱爲五大禅林的還有塔院寺、菩薩頂、殊象寺、羅目侯寺。塔院寺內大白塔,通體高達75.3米,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據說是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的。塔身形如藻瓶,塔刹、露盤、寶珠均爲銅鑄,露盤及塔腰懸風铎252枚,爲我國塔式建築中的珍品,如今已成爲五臺山佛地的標志。菩薩頂在鹫峰之上,門前有石階108級,大殿用叁彩琉璃蓋成,金碧輝煌。殊象寺所供文殊駕狻猊塑像,高達9.3米,如出神工;又有明代懸塑五百羅漢像,如同倒嵌的縷空大浮雕,手法新穎。羅目侯寺門前有一對唐代石雕臥獅,後殿內有木蓮花一朵,高達丈余,轉動機械時,蓮瓣漸開,荷蒂中的四方佛徐徐現出,這就是著名的“開花現佛”。南山寺、佑國寺和龍泉寺的建築特點是將木結構和石雕、磚雕、浮雕及彩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美的建築整體。
五臺山的木結構古建築,曆史沿革性強,建築宏偉,細部精巧,樣式繁多,手法典型。在五臺山,從唐以後,宋、遼、金、元、明、清,直到民國年間,均留下了典型的建築物。唐代建築莊嚴樸實,宋代建築柔和絢麗,遼金建築大膽減柱,元代建築粗犷自然,明代建築規矩謹嚴,清代建築豪華精巧,民國時期的建築細膩繁雜。五臺山保存下來的各個曆史時期的建築,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國古代建築史。
五臺山除佛寺建築外,還有型製多樣的中國佛塔。從北魏到新中國,曆代所建佛塔,在五臺山均可以找到實物。從使用材料看,有磚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銅塔、銀塔、鐵塔、玉塔、水晶塔;從建築形製看,有穴率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樓閣式塔、亭閣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組合式塔;從規模上看,大者高75.3米,直插蒼穹;小者0.05米高,精巧玲珑;從性質上看,可分爲佛塔和墓塔,佛塔又可分爲舍利塔、靈迹塔及一般供奉塔;墓塔也可分爲高僧墓塔與一般性紀念塔。
在五臺山佛教文物中,還有華嚴經字塔,由白绫和黃绫裱糊而成,寬2米,長6米,上寫華嚴經80卷,計字600043個,由字迹拼成一座7級浮屠圖案。遠看,飛檐懸鈴,俨然工筆畫就;近看,一筆一劃全是由蠅頭小楷組成,多一字無放處,少一字不成塔,經畢塔成,渾然一體。字塔系清代康熙年間,蘇州叁寶弟子許德心花費12年時間“沐浴焚香書成”。這是一件極爲珍貴的文物珍品和藝術珍品。此外還有乾隆皇帝的禦筆真迹;鄭板橋的蘭竹刻畫;明代丁雲鵬畫于菩提葉上的十八羅漢圖;清代國畫《五臺山圖》;清代竹禅和尚以舌寫就的“心地未容一念雜,話頭常複六時精”條幅等。五臺山目前寺內寺外保存下來的鍾、鼓、缽、碑、碣、幢、匾、牌、聯,無一不是珍貴的文物。
在中國音樂文化裏,五臺山佛教音樂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五臺山佛教音樂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興盛起來的。原有的印度梵樂佛曲、呗贊轉讀,汲取中國唐宋曲牌、元代雜劇散曲以及民歌、民間器樂等音樂養分,便發展成爲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寺廟音樂。寺廟音樂在國內分南北兩個系統,北方又分東西兩路流派。五臺山佛教音樂屬北方系統,但獨立于東西兩路之外,自成體系,曲調古雅,內分青廟與黃廟兩個派別。青廟講究“入法”,即規矩,風格幽雅、靜谧;黃廟要求不甚嚴格,曲調明朗,更富有民間色彩。1958年,五臺山青黃兩廟的18位僧人,組成樂隊,赴省城太原演奏廟堂音樂,榮獲嘉獎。1989年3月五臺山佛樂團首次抵達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樂,引起轟動,反響很大。
叁、曆代帝王與五臺山佛教
東晉名僧道安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從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史來看,帝王的崇建是五臺山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魏孝文帝認爲佛教有助于王政,在境內大興佛教,于五臺山始建了大孚靈鹫寺、佛興寺、清涼寺等寺廟,且歲時香火,遣使敬修,遂使五臺山佛教興起。北齊諸帝亦傾心信佛,大起佛寺,五臺山建寺2百余所,並割8州之稅,以供香火。至北周武帝滅佛,五臺山方寺塔悉毀,僧人散之。
隋唐時期,五臺山佛教發展迅速。隋代二主都崇奉佛教,敬仰五臺。開皇元年(581),文帝即诏令五頂各置寺一所。大業二年(606)隋炀帝改驢夷縣爲五臺縣,縣以山名,可見五臺山在當時的影響。唐代,從太宗到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禦劄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于百辟歸崇,殊邦赍供,不可悉記矣,”(《清涼山》)。唐太宗就認爲五臺山是文殊所居,“實我祖宗植德之所”,所以建寺度僧。高宗顯慶元年(656)十月,诏有司,五臺等聖道場地僧寺,不得稅斂,奠定五臺山佛教興盛的經濟基礎。龍朔年間(661—663),曾“敕西京會昌寺沙門會赜共內侍掌扇張行弘等往清涼山檢尋聖迹”(《古清涼卷》),繪製了五臺山文殊化現圖,使“清涼聖迹,益聽京畿;文殊寶化,昭揚道路”(同上)。睿宗朝,亦按照常例,給五臺山每年敕送衣缽、香花等。玄宗朝重修清涼寺。肅宗曾诏五嶽並五臺各建寺一區。代宗時,吐蕃兵陷京師,郭子儀兵至解圍,敗吐蕃,代宗以爲是五臺山文殊菩薩助之力,便不惜耗費巨資,令修五臺文殊殿,造丈六鍍金文殊像,供于五臺山。並支持不空叁藏于五臺山修建金閣寺、玉華寺等。德宗時,曾诏五臺山竹林寺淨土四祖法照入宮,教授宮人五會念佛;诏大華嚴寺澄觀法師至長安,並賜“清涼國師”之號。唐武宗會昌滅佛,五臺山佛教又遭到嚴重打…
《文殊道場五臺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