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總結大願二、先總結十願
《經》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衆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記》總結十願、然不次第。初句結第八淨土願。二句結第叁成熟衆生願。叁句結第七轉*輪願。四句結第一受持願。五句結第二修行二利願。六句結第六利益願。七句結第五供養、第九承事二願。八句結第四不離善友願。末後一偈結第十成正覺願。圓滿因成圓滿果故。
○後結歸二聖二、一偏同普賢
《經》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剎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記》結歸二聖者、結歸文殊普賢也。今先偏同普賢、回向願與普賢菩薩同也。普賢發願、願同普賢者、普賢名通故。願同諸佛之普賢者、普賢爲諸佛成佛本因故。法華重智、以文殊爲長子、普賢爲少男。華嚴重行、以普賢爲長子、文殊爲少男。如來子多、必有一長子。以長子爲主故。法界有一真法界、有緣起法界。普賢表緣起法界、然亦不離一真法界。依一真法界而緣起故。約法界義、則長表無始義、先萬物而生故。子表無終義、成佛不舍因行故。又者即人即法、故曰表緣起法界、發願回向善根。偈中叁願、字有區別。一現說法之普賢、願智行同諸佛之普賢。二諸佛之長子普賢、願身口意叁業剎土常恒清淨。故贊彼曰:「如是智慧號普賢」。末句、現說法普賢又願與彼皆同等。
○二雙同二聖
《經》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記》二聖表法、別說文殊、表由解發願。普賢表依解起行。合說則文殊表智、普賢表理、理智一如。未有理外之智、亦無智外之理。皆一體故。又雙表理智一相、行願相扶。故雲、具足文殊智者、必有普賢行。具普賢行者、必有文殊智。謂我普賢爲遍淨普賢大行文殊大願故。爲圓滿文殊普賢事業故、盡未來劫修行、而不厭倦。修行行門無量、故獲得功德無量。安住普賢行中、又安住文殊智中、故能了達一切智慧。文殊智勇猛、普賢行亦勇猛。故我回向諸善根、回向到文殊普賢分上。隨順文殊普賢、而修學也。
○壬叁結歸回向
《經》叁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記》合頌叁門回向、分叁科。前二科已竟。今當第叁結歸回向。顯十大願之後。叁門同是一回向。謂上來叁回向願、爲叁世諸佛之所稱歎、彌顯願之殊勝。故我普賢以所有善根回向、爲得諸佛圓滿果之普賢圓滿殊勝行也。
○辛二頌願生淨土
《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坐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曾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記》合頌後叁門有二科文、初合頌叁門一科已竟。今當第二科頌願生淨土。願生淨土有四義、已于長行中講之。一者、此土衆生與阿彌陀佛有緣故。二者、令衆生心有決定、俾致心一處故。叁者、西方不離華藏故。四者、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故。又者因爲衆生于娑婆穢惡已見慣、于娑婆淨土已迷失故。執著難轉、是以普賢菩薩爲引導衆生轉著、而發求生淨土之願。現值彌陀聖誕佛七之中、今講此科文、大家要注意。「願我臨欲命終時」、普賢菩薩已無我見。無我之我、即是大公無私之我、乃表大衆之意。張某認得此大我、即張某之公我。李某認得此大我、即是李某之公我。識、息、暖、叁法和合成命、缺一即雲死。世間人皆講求衛生、學佛法則是衛死。死得好即生得好、乃成真衛生。念佛求生淨土、有障礙則不得生。如惑障業障報障、皆障礙也。凡死于非命、或八苦交煎、皆恐怖萬狀、即是報障。縱無報障、而有業障、亦不能生淨土。業即惡業、或未完事業。致命終時心有罣礙、故曰業障。或有惑障、不明事理、正念不現前、故皆不生淨土。如五陰身亦報障所攝。貪生怕死、不求生西方、即色陰障。領納苦樂受、即受陰障。顛倒思維、即想陰障。如是遷流不停、即行陰障。了別妄境、即識陰障、皆障往生。或有軟冤家號泣呼叫、令心放不下。或強冤家、令心瞋恨。或有命債債主、或索命之無常。如是一切障礙、皆由我見執著生起、亦即惑障。故欲除障礙、先除我見執著。無我見則一切障礙皆空矣。此障當在平日除、勿待命終之時。不過臨命終時、是生死關頭、更要加功進步。此約凡夫說、平時漸漸除、命終時而頓除也。至若聲聞、雖除煩惱障、尚有所知障。菩薩雖除所知無明、還有習氣者有之。凡夫有障、即礙見阿彌陀佛。不得見佛接引。除障即得見佛、往生安樂剎土。「現前成就此大願」者、當下成就願生淨土之願也。「一切圓滿盡無余」者、成就大願故。未斷之惑已斷、未證之真已證、未得之神通已得、圓滿無余也。前有一比丘尼、臨命終時、我問他有何願。彼雲、願轉男身、願得智慧。我說、你何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不求男身、自然轉成男身。以極樂無女人故。不求智慧、自然有智慧、常見佛聞法故。彼首肯而終。「利樂一切衆生界」、見佛悟無生法忍、還入娑婆、而能利樂衆生故。「彼佛衆會鹹清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下諸菩薩、皆是清淨海衆、謂與清淨菩薩爲伴侶也。「我時于勝蓮華生」、時者命終時、即往生時也。屈伸臂頃即到蓮池、化生勝蓮華中。「親睹如來無量光」、上雲面見彌陀、此雲親睹如來。重言之者、前乃見佛接引、此是已生西方、親觐彌陀也。見佛即蒙佛授記、當來于某劫中某世界成佛。正法乃至像末、各若幹年、此是別記。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爲普通授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蒙佛授記、即增威力、化無數身。俱胝即億也。「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行遍法界方得成佛故。此約生報化土解釋。若約生常寂光淨土者、當另有解釋。「我時于勝蓮華生」者、我即真我、即是理智一如之涅槃真我。此我自無始劫來、在六道輪回不減、在四聖不增、即妙不可思議之心。我時者、謂我轉識成智時、或雲打破八識時。八識去後來先作主翁。破八識時、即轉成大圓鏡時。「面見彼佛」、即見自性佛也。彼者彼岸、明自心即登彼岸見自性佛。住常寂光土、法性身住法性土、何以雲往。背覺合塵是往外故。背塵合覺即往內故。生即顯也。顯即生也。願生極樂世界、即願見自性。願見佛、即願見自心。自性恒沙淨德圓滿、即能利樂衆生。「彼佛」即心王。心王清淨、心所亦清淨。心所即心中所起之念。心所有善有惡、今以善心所合清淨心王。「親睹如來」者、轉識成智、即見自心故。而無能睹所睹、以能睹是即識之智、所睹乃即智之理也。「現前授我菩提記」者、自己承當、必定作佛、授自心記也。「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者、自承當授記、即是得體。理雖頓悟事須漸除故。「化身無數」利樂衆生者、法身無相、無所不相故、隨類化身、人非人身、無身不化、此約生常寂光土言也。此土不離報化。寂光理也、報化事也、理不礙事故。
○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經》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記》「乃至」超略之詞。前無文而超略者、因無盡義多故。如華嚴叁十四、法界涅槃界等十無盡、略說此五。故曰「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皆反顯無盡義。以皆無盡故、我之大願亦無有盡。
○戊二頌顯經勝德二、己一頌校量聞經益二、一能校
《經》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衆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記》此顯普賢十大行願品功德殊勝。校量聞經益、有二科。今當能校一科十方世界有無邊剎土、以若是衆寶莊嚴供佛、又以最勝安樂施諸天人、即上供下施也。「經一切剎塵劫」者、不惟供具多無盡、供時亦無盡也。
○二所校
《經》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記》上來衆寶之供固大。設若有人、聞此願王、能生信心、渴仰心、用求菩提。所獲功德、勝過以衆寶經剎塵劫供養如來、並施天人之功德。依此經所言、此單約布施一行。校量聞經功德、則我等今日講說聽聞此經功德、豈非無量無邊。然有揀別處、聞經有獲大功德者、有獲小功德者、甚至無有功德、且招罪愆者。以有等衆生聞經、不惟不信、而又疑惑輕慢生謗者、故無功德而有罪過。是故聞經須具叁慧。具聞慧者、聞經則身心踴躍歡喜、忘卻身心世界。以能解其所不解、故生歡喜也。已具聞慧、則應起思慧。學而不思則罔、舉一隅不以叁隅反、則不複也。叁隅者、舉一聞慧以推思修、或舉一施以推萬行、能推即是具有思慧。具思慧複應起理事二行、以解而, 不行、仍易打失故。理事二行即真俗二谛行也。若具足叁慧當來必得成佛。渴仰者、心有一分渴仰、即得一分功德。有十分渴仰、即得十分功德。大家聞而能解、務必要修二行、以求菩提。
○己二通頌顯衆行益二、先通頌五果五、一增上果
《經》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記》衆行即一書寫、二供養、叁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此科謂對于行願品誦之一行所得之果、以顯一行如是獲益、九行皆然。先通頌五果、今當第一增上果…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慈舟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