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相信這一部經,是在美國第一次講,各位也是第一次聽。這一部華嚴經在佛經裏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也是經中之王,可是不能稱爲王中之王;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卻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說大乘經典之中最長,但說的時間並不太長,釋迦牟尼佛只僅僅用了二十一天來說這部華嚴大經。
這部經的品數和卷數,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這八十一卷也不全,從原本中十萬偈頌,只譯出四萬五千偈,不過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華嚴經,而這部經並沒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沒有,而是被龍王請到龍宮供養。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後,有一位龍樹菩薩,聰明絕頂,將世間所有的文章、論議和經典統統讀完,便發心到龍宮看藏經,在龍宮裏他看見有華嚴經。華嚴經有叁本——上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個世界微塵已經無量無邊,何況大千世界裏的微塵,其數目更大了。何謂大千世界?即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便是一個世界。積聚成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日月,就是一個小千世界。再積聚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再積聚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裏的微塵你想想有多少?已經數不過來了,何況現在是十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微塵數偈頌,更是不可悉知其數。
華嚴經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四個洲合起來加上一個須彌山。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把下本牢記在心裏,回到印度後,才把它寫出來。由印度傳入中國有八十卷叁十九品,還有十一品沒有傳入中國。華嚴經有七處九會,即是在七個地方講說,共有九次法會。在佛教裏,如果能明暸華嚴經,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的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華嚴經譬如大海,而其它經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與大海可比呢?現在世界上能講華嚴經的少之又少,有人學佛法學了一輩子,連華嚴經的名字也沒有聽過,是何等可憐!這部華嚴經不要說講,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華嚴經七處九會有一首偈頌:
「菩提場出九逝多,叁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過。」
佛最初在菩提場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宣說華嚴經六品十一卷;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說經六品四卷;第叁會在忉利天,說經六品叁卷;第四會在夜摩天,說經四品叁卷;第五會在兜率天,說經叁品十二卷;第六會在他化天,說經一品六卷;第七會重在普光明殿,說經十一品十叁卷;第八會也是在普光明殿,說經一品七卷;第九會在逝多林,說經一品二十一卷。何謂「逝多林」?「逝多林」是墳場。下本四萬五千偈傳到中國,還有五萬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沒有傳到中國來。雖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備。所以中國唐朝清涼國師弘揚華嚴時,認爲這部經可作爲全經。
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他專講華嚴經。清涼國師名澄觀,字大休,會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開元戊寅年。身長九尺四寸,兩手過膝,有四十顆牙齒,夜間眼中放光。建中四年時,寫華嚴疏鈔。該書是華嚴經注中最有名的。未寫前,他先求華嚴海會菩薩加被,幫助他完成使命。當夜夢見一巨山嶽,萬丈金霞,光逾皎白,連大接地,纔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後注華嚴疏鈔便振筆疾書,不加思索,四年完成。後夜夢自己變成一條金龍,又化成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龍,飛到其它世界各處。這是華嚴境界,一般人說這是表示流通之意。
清涼國師一生身曆九朝,爲七帝之師。圓寂後,有位梵僧從印度來中國,在半路上遇到兩位青衣童子。便問他們:「往何處去?作甚麼呢?」童子說:「到中國去請華嚴菩薩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養。」這位和尚到達中國後,向皇帝禀明這段經過,開龛驗查,發現國師口裏果然缺少一顆大牙。這個境界是妙不可言,華嚴菩薩也到中國來,所以他有奇特的相貌。
依據清涼國師的判法,這部華嚴經前五卷是序分,中間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後十九卷半是流通分。這部經雖沒有全譯成中文,但已具有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在中國弘揚華嚴經的都是大菩薩。若不是有菩薩的境界,是不能講說華嚴的境界,而華嚴境界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不可思議!
在講經聽經前,先要認識清楚這部經是大乘或是小乘。有一個公案,是關于大小乘之事。印度有位世親菩薩和無著菩薩,他倆是兄弟。世親菩薩學習小乘教義,而無著菩薩卻是學習大乘教義。世親菩薩非常聰明,他哥哥總想度他信大乘法,乃想出一個方便法門,故意裝病,請他弟弟來探病。弟弟來後,哥哥說:「弟弟,我現在快死了,你能否誦一遍大乘經典?」弟弟本不願意,但爲滿足哥哥最後之要求,便翻看大乘經典,讀到華嚴經時,他越讀越感到不可思議,纔知道華嚴境界是妙不可言的,猶如太陽在空中遍照萬物一樣。他知道自己錯了,乃叫人取寶劍來,要割去自己的舌頭。他覺得以前用這個舌頭來贊歎小乘法而毀謗大乘經,故欲割舌來賠罪。他哥哥便說:「何用割舌呢?你現在可用你的舌頭來贊歎大乘。」世親菩薩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乃入山修行學習大乘華嚴經,而造了一部十地論。論成那天,大地震動,口中放光。國王便來問他:「是否證得阿羅漢果?」世親菩薩說:「因年輕時,學習小乘而毀謗大乘,現在改過學習華嚴經。造了一部十地論因而感大地震動,口中放光,並非證果。」國王說:「原來華嚴經是如此微妙!」
本經前八十卷翻譯者是實叉難陀。實叉難陀意謂「喜學」。他將華嚴經譯成中文後,由賢首法師講解,當講到華藏世界剎海震動之時,講堂及大地也都震動起來。最初翻譯經典時,唐朝皇帝武則天作夢,夢見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降雨而且是甘霖,象征翻譯這部華嚴經是非常重要。所以譯完後,賢首法師講這部經時,大地六變震動,于是武則天下诏書贊歎實叉難陀。所以華嚴經不可思譏的境界有很多。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罽賓國是唐朝一個國名。叁藏是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所有的一切經典。「律」是戒律,「論」是論議。法師可以說「以法爲師」,以佛法爲師父,也可以說「以法施人」,以佛法來布施于人,旨稱爲法師。這位叁藏法師是誰呢?他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語,譯成智慧。爲何不宜譯成中文,而仍保留其梵音?因它是五不翻之一——尊重不翻。奉诏,謂是奉皇帝之命今而翻譯這部經典,由印度文譯成中文。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意思是到達這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象的解脫境界。本來解脫是沒有境界的,有境界便不是解脫。那爲何又說解脫境界呢?這個境界是個譬喻。根本是沒有一個境界,因到了解脫時,便什麼都沒有的。
普賢行願品,何謂「普」?「道遍宇宙」曰「普」,意謂他的道遍滿宇宙;「德鄰極聖」曰「賢」,意謂他的德性與聖人一樣。
行願品的「行」是修行的大行,「願」是指他所發的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佛教裏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佛說法時是先由弟子請法。華嚴經是普賢菩薩爲請法主,妙法蓮華經是舍利弗尊者請法,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請法的。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
爾時是當爾之時。普賢即是道遍宇宙,德鄰極聖。菩薩是梵語,具足是「菩提薩埵」。菩者覺也,薩者情也,菩薩是「覺有情」,即是覺悟的有情。所有一切衆生都叫有情。草木無情但有性,有生性。「生性」便是儒教所謂的仁。仁就是性,又可說是道,也可以說是萬物之母。人當然亦有此「仁」,否則不名之爲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爲道。孔子所說之「仁」,就是一切草木都有這個「仁」,都有生機。在春天便能生枝長葉,如是乃至夏秋便會開花結果,這是因有仁的性。花草樹木有仁,只是很小,所以當花被割斷時,它也發出一種畏懼之聲,只不過人聽不見而已,若用一種科學儀器便可聽見了,這是很普通的現象。爲什麼它會發出聲呢?因它也有性,不過這個性不具足,只有一點而已。舉例說:若人有一百磅的性,花草樹木連一盎斯也沒有。爲什麼花草樹木也有性呢?因它們生長時間久了,也會有一種感覺。在中國有樟樹求戒,也有白果樹受戒等。爲何它們可受戒呢?它們沒有情也會變成人形去受戒,這豈不是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這只是一種很普通的境界。因它們年紀老了,經驗也多了,又和人住在世界上,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來,也就有仁了。有了仁就有情感,有了情感也就想受戒了。在它們沒受戒前,不知做了多少壞事,後來知道所做的事不對,便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賢菩薩教化一切衆生,不但度有情,連無情也要度;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同成佛道,因此叫普賢。他願度所有的花草樹木,一般人只知度人,而他連沒有生命的也要度。菩薩二字,又可譯成「大道心衆生」,又叫「開士」,因他所有的都是公開,沒有自私心,沒有自利心,沒有嫉妒,沒有障礙心。
摩诃薩,即是大菩薩。這一位普賢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不是小菩薩。最初發菩提心便是小菩薩,當發菩提心久了,就是大菩薩。最初受菩薩戒是個小菩薩,當菩薩受戒久了,又依戒修行,便是大菩薩了。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普賢菩薩稱揚贊歎如來最殊勝的功德。何謂稱揚?稱是稱呼,稱呼佛、世尊;贊是贊…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