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P8

  ..續本文上一頁不造意業,不造口業;身口意叁業清淨,遍于法界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剎土。我在這麼多的國土,一切諸佛菩薩的面前,誠心誠意的忏悔,再也不造罪業,常常住于淨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這樣子虛空沒有了,衆生沒有了,衆生業沒有了,乃至衆生煩惱也沒有了,我的忏悔願力才沒有。但是虛空不會沒有,衆生不會沒有,衆生業不會沒有,衆生煩惱也不會沒有,那我忏悔的願力也不會沒有的,念念相續,接連不斷,身語意叁業沒有疲倦厭煩的時候。不會說拜忏,拜得累了。菩薩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歡喜,這大是真正的忏悔。發忏悔心都是菩薩,凡夫沒有善根,就不會忏悔。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旨隨喜。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功德有四種:有(1)隨而不言。(2)喜而不隨。(3)亦隨亦喜。(4)不隨不喜。隨而不喜,是出于勉強。譬如有些和尚因政擡而焚身,舍身是舍了,但不是出于歡喜,而是有一種瞋恨鬥爭之心。這叫隨而不喜。

  喜而不隨,是歡喜,但不去作功德。亦隨亦喜,是既跟隨去作功德,而又歡喜。不隨不喜,是根本不去作,也不歡喜。有此四種分別。功是所立的功,德是所作的德行。功是顯著的,德是秘密的。功是人人能看得見,德是有的時候看不見的。

  普賢菩薩又對善財童子說:「我再說一遍,所謂隨喜功德這個願,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佛的國土,極微塵那麼多數的諸佛如來,從最初發菩提心,修一切智慧,精進而不懶惰的修福修慧。」福是從多方面修成的,所謂「毋以善小而不爲」,因爲大功德是由小功德積成,「毋以惡小而爲之」,不要以爲說個小小妄語,不算一回事,小妾語打多了,就成了大妄語,也不要以爲殺一只螞蟻是小事,不要緊,殺人是從殺螞蟻開始,微細地方也要留意,注意那些小功德,福就聚積在一起,泰山是由一粒一粒微塵造成的,福也是如此。諸佛如來爲教化衆生,犧牲生命來救助衆生。好象釋迦牟尼佛割肉喂鷹。鷹追一只雀,追到修行人那裏,雀知道修行人有慈悲心,雀就飛到腋下躲避,釋迦牟尼佛就保護小雀,鷹就說話:「你保護雀,令它活了,那我就要死了,我沒有肉吃就會餓死,你救它不救我,是不平等、不慈悲,如果你不能救我,就不要救它。」釋迦牟尼佛說:「那我把我的肉給你吃。」于是把身上的肉割下一塊給鷹吃,鷹吃了後,說:「還沒吃飽,再來一塊。」于是又割下一塊給鷹吃,鷹把他身上的肉都吃了,還不飽,這時釋迦牟尼佛說:「你把我的肉都吃了,還沒飽,那你可以把我的骨頭都吃了,你看那裏還可以吃,你就吃吧!」鷹說:「你真是個修道人,將來一定成佛。」說完後,飛到天空,原來是天人試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爲教化衆生,施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所以說,盡大地沒有一粒微塵那樣多的地方,不是過去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舍生命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曾經發願布施一千個身體來救度衆生。我們現在能不能發這麼大的願,舍出我們的生命來教化衆生呢?若能,則是隨喜;若不能,則是喜而不隨。你認爲過去的佛很值得欽佩,但你自己舍不得生命,這叫喜而不隨。你若也能發願舍身救度衆生,可是也要真正解決衆生的生死問題,或者能救他的法身慧命才可以,不要很愚癡的舍生命,這叫亦隨亦喜。若是認爲舍生命太難做不到,也不贊成此法,這叫不隨不喜。你若去作,但出于勉強,是爲了環境、名譽,或利益等關系而舍身,如有的國家,一些和尚爲政治焚身,但不歡喜有瞋恨鬥爭的心,這叫隨而不喜。

  布施生命,生生世世都作這種布施,不知道經過多少大劫那麼多佛的國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在每一個劫中,自己所作這種布施說也說不盡,講也講不完那麼多的佛剎極微塵數,經微塵數那麼多次,施舍自己的頭、目、手、足、腦、髓來做布施,行這種人所作不到的苦行。好象現在有人發心說:「我死之後,把眼睛布施出來。」有的人把心布施出來,表面看來是人,其實這都是佛菩薩發願來的。現在世上也能看到佛菩薩的偉大精神。諸佛菩薩修的難行苦行,並不是少吃一點飯,而是布施生命給一切衆生來救度一切衆生,修圓滿種種到彼岸的法門,修六度波羅蜜門,以及其它萬行,得到菩薩種種的智慧,將來一定會成佛,成就無上菩提,得到佛果。又得到涅槃的樂果,即是大滅度,又分布所燒出來的舍利(這是修戒定慧和種種行門的成果),所有善根我皆隨喜。一切諸佛布施頭目腦髓之功德,我都隨喜。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趣;胎、卵、濕、化——四生),一切種類衆生所作的所有功德,乃至一粒微塵那麼小的功德,我都歡喜學習他們種種的功德。十方叁世一切聲聞乘衆生,和辟支佛乘衆生(緣覺),證到初果、二果、叁果酌有學位,和四果阿羅漢的無學位,所有的功德,我也隨著他們去作。一切所有菩薩所修無量難行的苦行,他們的志向是求無上正等正覺果位,菩薩所有的功德是廣大的,我皆隨喜。像這樣至虛空界沒有了,衆生界沒有了,衆生業沒有了,衆生煩惱也沒有了,可是我隨喜的願是沒有窮盡的時候,念念而不間斷,總是相續發這種大願,身口意叁業也發此願,沒有厭煩疲倦的時候,我永遠都發此願,沒有懶惰心,更精進匪懈,愈難作愈要去作。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再說一說請轉*輪的道理。善男子!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國土中,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國土,在每一粒微塵中又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佛剎,每一佛國土裏,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在那兒成佛,所有像大海那麼多的菩薩,在那裏圍繞著佛。而我以身口意業,用種種方便語言,殷勤誠懇,勇猛精進地勸請十方諸佛、大菩薩、聲聞、緣覺等轉大*輪,轉最妙的*輪。我這個殷勤勸請轉妙*輪的願力,乃至虛空沒有了,衆生沒有了,衆生業障沒有了,衆生煩惱也都可以沒有了,然而我常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這個願力,永遠都不會窮盡的,念念相續,接接連連永不間斷,我的身口意叁業也是永遠不會疲厭的,不會認爲這個事情太麻煩,而不願去做。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再給你說一說,善男子!請佛住世的道理。所謂常住在世這個願力,所有充滿法界,充滿虛空界,充滿十方叁世一切佛的國土,極微塵數那麼多諸佛如來,化緣完了之後,都示現入涅槃。在他們將要示現入涅槃的時候,我一定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而常住在世,教化衆生。我不僅勸請諸佛常住在世,乃至于一切菩薩、聲聞乘、緣覺乘證初果、二果、叁果的有學位,四果的無學位,一切諸善知識,及講經說法的法師,我皆用願力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至所有一切佛的剎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劫。因爲我願意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善知識常住在世,利益一切衆生。虛空界本來不可能沒有的,假如它可以沒有,衆生界本來不可能沒有的,假如它可以沒有,衆生的煩惱也本來不會沒有的,假設它也可以沒有,衆生業本來不會沒有的,假設它也可以沒有,而我勸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以及善知識,常住在世的願力,是永遠不會窮盡的,念念相續,永遠不會間斷,身語意業也沒有厭倦。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入非入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虛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說:所謂常隨佛學這個願,好象這個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譯爲「堪忍」,意謂這個世…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