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P9

  ..續本文上一頁界是苦的,而一切衆生堪能忍受。何以言之是苦呢?這個世界一切法都是染汙法,不清淨的,故非常痛苦;縱是樂,都是苦的因,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叫堪忍。如穿新衣服是快樂,但被塵埃染汙就生煩惱。又人最歡喜的是發財,可是財發得再多,死時亦帶不去。在生時,即使一分錢也算得清清楚楚,沒有得到錢時,就想法子去得,沒有得到,心裏貪求是苦,已得到了,又怕失去,這都是苦,可是你不覺得苦。患得患失,怕得不到,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你說這是苦?或是樂呢?這兩樣東西,是世界上人人所歡喜的。一切樂,皆是苦的因,不過你尚未覺悟到,故此世界叫「堪忍」。在這個堪忍世界裏,毗盧遮那佛如來,毗盧遮那是梵語,譯爲「清淨」,即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從初發心見到古釋迦,那時他是陶師。見到古釋迦後就發願。實時精進修行,用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數量的身命,而爲布施,做種種布施,如釋迦牟尼佛見到然燈佛時,他就以身做布施,然燈佛由對面而來時,他看道路上有水,他看老比丘來時,他自己就躺在有水的地方,請老比丘走過去,這是以身布施,用自己身體來幫助其它的人,在一般的人來看,就是太愚癡了,用一塊板子,或木頭就好了,何必自己躺在水裏,讓老比丘走過去呢?不錯,這是聰明,釋迦牟尼佛當時想不出來這個好辦法,可是如果他想起這個好辦法,然燈佛也不一定給他授記,因爲他有所顧慮,還有一個身體,他躺在水裏正是「無我相」的表現,來幫助利益衆生,所以他行這種菩薩道,不管自己身在水裏或泥裏,幫助老比丘過路,而且還有些地方身體沒有蓋住,就用頭發蓋上,然燈佛就給釋迦牟尼授記:「汝于來世,當得做佛,號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都是以身命做布施,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行菩薩道非常圓滿。

  毗盧遮那佛是清淨法身佛,遍滿一切處,這才是佛的法身。法身是無在無不在,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在,也沒有一個地方他在。爲什麼說沒有一個地方不在?爲什麼我們看不見呢?看不見,是否就不在?不是!我們看見,看不見,他都在,皆遍滿一切處,所以說無在無不在,充滿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佛的法身,他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什麼地方都存在。釋迦牟尼佛爲行菩薩道,爲求無上佛道,以這個身命作布施,剝自己身上的皮當紙用,剖開自己的骨頭做爲筆用,用自己的血作爲墨來寫經典,堆積起來有須彌山那般高。爲尊重佛法的緣故,所以不愛惜自己的身命,何況王位?釋迦牟尼佛以國王的地位,出家修行,貴爲天子,富有四海,但能一概舍棄,而出家修道,舍棄他的國城妻子、聚落、寶貴的宮殿園林,和一切所有,而修種種難行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國王的地位出家,而修種種苦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的。

  「乃至樹下」,「乃至」是稍略,中間經過很多階段,如是雪山打坐六年,然後到菩提樹下成大菩提。釋迦牟尼佛,當初他父母派五個人跟他修道,來護法,但五人間有叁個人受不了苦,跑到鹿野苑去修道。剩下二人,以後釋迦牟尼佛一天只吃一麻一麥,瘦得骨瘦如柴,這時有牧羊女用牛奶煮粥,來送給佛吃,佛就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他們二人一看,他們想:「太子以前受苦還可修道,現在居然受牧羊女的牛奶,這回不能修道了。」于是棄佛而去,認爲佛不能受苦,所以也不和他一起修道,也跑到鹿野苑去,五個人都跑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在雪山,也要搬家了,一搬就搬到菩提樹下。菩提樹非常大,樹能遮覆方圓叁裏之內,釋迦牟尼佛一看:「這是個好地方,我來坐在菩提樹下修道,如果我不成道業,就不起座。」于是結跏趺坐,吉祥童子也送來吉祥草,釋迦牟尼佛就坐在吉祥草上修道,坐了四十九天,看見東方明星,豁然開悟,夜睹明星而悟道,所以叁歎奇哉:「奇哉!奇哉!奇故!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爲什麼衆生不能成佛?就是因爲有妄想,有執著,所以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大菩提,顯出種種神通妙用,出生不可思議境界的種種變化,現出種種佛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如是現種種佛身,乃至現十方成佛的佛身。在種種法會中,爲衆生說法,或爲諸大菩薩說法,或爲聲聞及辟支佛二乘衆生講經說法,或爲轉輪聖王,小國王眷屬,共一衆會道場。什麼叫轉輪聖王?輪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統理一四大下,有七種輪寶,是(1)輪寶:坐在輪寶上比火箭還快,在一個時辰之內,可遊遍一四天下,做種種事情,輪寶是一個飛輪,無論陸、海、空都可去,甚至火裏都可去。(2)象寶:白象寶,輪王騎上這個象也跑得很快。(3)绀馬寶:碧綠色的馬,這個馬是個聾馬,可在陸地、水裏走,跑得快,也可到空中去,非常妙。(4)如意珠寶:又叫神珠實,有一種神通變化,遂心如意,想什麼有什麼,要什麼就來什麼。(5)玉女寶:輪王何時喜歡女人,就有玉女陪伴他。(6)主藏臣寶:無論到什麼地方,想要用金子,只要往地上一柱,地上就有金子。要用什麼珠寶,把地打開就是珠寶,遂心如意。(7)主兵寶:他不需要訓練兵,只要在兵寶裏一叫,要多少兵,就有多少兵。這七種寶。輪王又有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是勇猛善戰,非常英勇。小國王就是輪王以下的小國王及眷屬。

  或爲剎帝利(印度貴族),修清淨行的婆羅門、長者、居士,共同衆會道場,或和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衆會道場。他成佛後,在以上所說種種衆會道場,以佛的圓滿聲音說法,好象虛空大雷鳴那般響亮,隨衆生所歡喜,沒有種善根的,令其種善根,已種善根的令其增長,已增長的令其成熟,已成熟的令其得到解脫,乃至于一生之事,最後入涅槃,得到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佛所修一切難行苦行,一切說法的道場,我皆隨學這些行門修行。如今世尊毗盧遮那佛,遍滿一切處的清淨法身佛,以如前所行種種行門,種種衆會道場,如是盡法界遍虛空,十方叁世一切佛剎土,每一佛剎微塵中一切如來,我都是隨喜隨學。在每一念中,我都隨學諸佛這些行門。縱使虛空界沒有了,衆生界也空了,衆生業也空了,衆生煩惱也空了,我這個常隨佛學的願,是沒有窮盡的,念念相續不斷,身口意業,永遠沒有疲倦厭煩。沒有疲倦、懶惰,對法生疲倦之心。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今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今衆生生歡喜者。則今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我再講一講恒順衆生的道理。衆生是衆緣和合而成,所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國土,所有種種不同種類的衆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謂衆生者,衆緣和合而生,各有各緣,所以有種種不同種類,所謂胎生,楞嚴經上:「胎因情有」,如何成胎呢?因有愛情,所以成胎。「卵唯想生」,卵生是以想生出來,如母雞趴在雞蛋想,久而久之雞蛋就變成雞了。「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濕生因濕與濕相合,生出濕生,化有變化,如由蟲子變戍蝴蝶,由老鼠變成蝙蝠之類,離開了它的本體,變化成其它種類。或有衆生依地水人風四大而生出,或在虛空,或在花草樹木上而生出的衆生。無量種類的衆生,其種種不同色身,種種不同形狀,種種不同相貌,種種長短不同的生命,種種不同族類,如老虎有老虎的族類,鹿有鹿的族類。種種不同名號,種種不同心性,如老虎的心性喜歡傷害衆生,鹿的心性仁慈,只吃草不吃一切衆生,有的膽大,有的膽小,有的見人就跑,有的見人就要吃人。種種不同知見,種種欲樂,所喜歡的東西也不同,種種自己所作的事情也不相同,種種態度成儀也不同,種種不同的衣服,人穿人的衣服,畜生就穿戴皮的衣服,飛禽就穿戴羽毛的衣服。種種不同的飲食,有的吃生肉,有的吃草,有的吃谷類,種種東西。各住各自的地方,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鬼神、人非人等。有的無足,有的四足,有的多足,有的有形色,有的無形色,有的有想,有的無想,有的非有想,有的非無想。像以上所說的種種等類,我都變化他們的身,來教化他們,服侍他們,供養他們,如敬父母,如侍候師長,和證果的阿羅漢,乃至好象供養佛一般,沒有分別。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