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常有八萬四千種疾病,菩薩便以八萬四千種良藥,來對治衆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所以說:「爲作良醫。」良醫是精通醫術的醫生,他對衆生的病,等于自己的病一樣,用種種方法把他治好。衆生有時會走錯路,雖然他有眼睛,但不知道那條路是正路,那條路是邪路,所以有時誤入歧途,菩薩便指示他走應走的正路,好象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往正當道路上走,只知懶惰、喝酒、吃毒藥等,走到錯路上,這時菩薩用種種方法,引渡衆生到正路上。對于在黑暗中的衆生,暗夜代表不明白佛法的人。不明白佛法的人都是在暗夜中,明白之後,就得到光明;不明白佛法,就會顛倒行事。明白後,才能知道走上一條光明正大的道路,故對于不明白佛法的衆生,便使他明白,而得到光明。對于貧窮的人,令他得到金、銀、琉璃等寶藏。菩薩平等無分別的利益一切衆生。什麼緣故?假設行菩薩道的菩薩,能常常恒順衆生,能隨順衆生,就是隨順諸佛,也就是供養諸佛,因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對一切衆生都恭故承事,也就是尊重恭敬供養如來一樣。若令一切衆生都生歡喜心,則令一切如來也生歡喜心。所以出家人說:「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不要令一切的衆生生煩惱。「無益苦行當遠離」,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如是行者可渡世」,像這樣子,才可以教化衆生。所以令衆生歡喜,諸佛如來也就歡喜。什麼緣故?因爲佛與衆生爲一體,佛也就是衆生,衆生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佛的衆生,衆生是未成佛的衆生,我們和佛是一樣的,將來是平等的,所以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也就是因爲它是最平等的。
爲什麼衆生歡喜,佛就歡喜呢?因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爲本體。因爲衆生而生出大悲心。因爲大悲心而生出覺道心。因爲覺道心,才成正等正覺的佛。譬如,在曠野沙碛中,有一棵大樹王,如果樹根得到水,則枝葉花果也繁茂。現在衆生處在生死曠野沙碛中。菩提樹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也像在曠野沙碛的樹王一樣。一切衆生好象樹根,諸佛菩薩好象花果。佛以大悲智慧水,令衆生得到好處,才能成就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花。
什麼緣故?諸佛菩薩以大悲水,來利益衆生。大悲水是慈悲的心性,對一切衆生都慈悲憐憫,故叫大悲水。觀世音菩薩及一切菩薩,誦大悲咒,加持大悲水,饒益衆生。觀音菩薩的楊枝手和淨瓶手是合用的,以楊枝蘸到淨瓶中。觀音菩薩常念大悲咒,加持淨瓶裏的大悲水,用此大悲水饒益衆生。所以要用大悲水利益衆生,來增加果位,纔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此雲無上正等正覺。正等是菩薩所得的果位。二乘人得到覺悟,證得聲聞或緣覺果位,這只是自覺,沒有正等。正等是菩薩,正等于佛,雖然得到正等,但沒有得到無上,故菩薩叫有上士。佛叫無上士,因爲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才成就佛果。如果菩薩不利益衆生,不饒益衆生,不以大悲水教化衆生,則始終不會成佛,所以要自利利他,則能成佛。
因此菩提屬于衆生,覺道是從衆生來的。假設沒有衆生,則一切菩薩都不能成佛。爲什麼?因爲沒有地方去作功德。衆生在叁寶面前作功德,菩薩在衆生面前作功德。菩薩利益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反迷歸覺。
修行的善男子!你對于這種道理和意義,應該這樣了解,因爲佛、衆生和心,是叁而一,一而叁。佛、衆生,和心,是叁種不可思議的,但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佛、衆生,和心是一體的,在無形中是一個的。你能存這樣解釋義理的思想,才能成就圓滿大悲心,以大慈悲心隨順衆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菩薩這樣隨順衆生的願,假使虛空界沒有了,衆生界沒有了,衆生業沒有了,衆生煩惱也沒有了,我隨順衆生的願不會沒有的。本來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永遠不會沒有的,但假設它們會沒有了,我這個願仍然存在,無有窮盡,這種心念,念念相續,接連不斷,無有間斷,身口意叁業永遠行持這種願力,永遠不疲倦厭煩。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我再說一遍什麼叫普皆迥向?從第一個願禮敬諸佛起,乃至恒順衆生,在這期間修這些行門,有無量功德。現在把這些功德完全回向,也就是布施給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衆生,願意這些功德,令一切衆生,時時刻刻得到安樂,一切病苦也都消除。衆生假如行惡法,皆令其完全不成就,所修善業很快就成就。把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諸惡趣門,全都關閉,把人天正路顯示出來,對人說明白如何做人。如果要做人,就要受持五戒。如果要生天,就要受五戒十善。你想要得到涅槃正路,就要修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就能得到常樂我淨涅槃四德的快樂。假設所有衆生,因爲以前積聚很多惡業,所應該受的極重苦果,我普賢菩薩發願代替他們受苦果。令所有一切衆生全得到解脫,無拘無束,無罣無礙,沒有苦果障礙,究竟成就無上正等菩提。你們看看普賢菩薩多慈悲,我們若再不修行,那真對不起普賢菩薩。我們現在沒有受那麼多苦,就是普賢菩薩代我們受了很多。可是普賢菩薩不會對我們說:「我代你們受了很多苦,一天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我替你們代受了,你現在要謝謝我,請我吃頓飯,或飲杯茶,你們應該請客感謝我。」沒有,他也不要你謝他,也不要你請客,我們聽經于此,應該痛哭流涕,來感謝普賢菩薩。菩薩如是所修回向所有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這是菩薩所應作。菩薩是專利益人,不是利盍自己,故所得之功德,皆回向給法界衆生。假如虛空界有窮盡的話,衆生界也會窮盡,衆生業也會窮盡,衆生煩惱也會窮盡,但我這個回向的願力,永遠永遠沒有窮盡。而虛空、衆生、衆生業、衆生煩惱永遠沒有窮盡,縱使種種不能窮盡的都窮盡了,我這個回向的願王,仍然是沒有窮盡的。這樣的念力,連綿相續,沒有間斷,我的身口意業,恒修這十種願,永遠沒有疲倦厭煩,晝夜精進行這願王法門。
現在已明白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十種願力和虛空來爭長短,就是虛空沒有了,他的願力也不會沒有。這十種願王,不是單單普賢菩薩自己所修持,要是他單單一個人修這十種願王,他也不必在華嚴經上來發表這十種願王,他教我們一切衆生都遵照這十種願王去修行。他發這種廣大無邊的心,虛空量的心,等法界量的心,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法界衆生。所有衆生和普賢菩薩的願合成一個,就是所有的衆生都是普賢菩薩,所有的菩薩又來教化衆生。不是說只有普賢一個人才是普賢菩薩,你若依照這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去修行,你也就是普賢菩薩;我依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去修行,我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普是便利,賢是賢聖,意思是普遍法界,一切衆生都稱爲賢聖,所以普賢菩薩這個願王,不單是給普賢菩薩預備的,就是怕衆生不明白如何修行,所以普賢菩薩才發大慈悲心,發明十大願王,叫你依照他這種大願去修行。所以你聽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不應說:「這是爲普賢菩薩說的,不是爲我說的。」我們聽了十大願王修行的方法,亦應發此大願依法修行。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善男子,這是行菩薩道的大菩薩。摩诃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這十種大願,是所有菩薩都應修的,故此十大願不是普賢菩薩一人修的,一切衆生亦可修此十大願王。一切諸佛菩薩,都是由這十大願王而成就的。我們衆生要成就佛果,就應該依照這十大願王去修行。
這十種大願,必須要具足圓滿,必須要和普賢菩薩所發的願等齊,不是修行到半途而廢,改變初衷,這是不能改變。若能改變,那就不具足,也不圓滿了。永遠都不改變,就是虛空窮盡了,衆生沒有了,衆生的業也消了,衆生的煩惱也完全沒有了,可是十種願不能沒有。假使所有一切菩薩,依照此十大願王修行十大行門,趣入此十大願裏,十大願就是行菩薩道的菩薩,行菩薩道的菩薩也就是十大願王,法和人變成一體,而沒有分別,這叫隨順趣入。依照十大願王去修行,則能成熟一切衆生。什麼叫成熟一切衆生?衆生沒有善根者,教他修十大願王,令他種善根。如一切衆生不曉得孝順父母是好事,你能教化不孝順父母的衆生能孝順父母,這也是令衆生種善根的一個方法。因爲天地間是「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人和禽獸不同的原因,就是人知道孝順父母、恭故師長;禽獸就不講孝順父母。但羔羊跪乳,小羊吃奶時是跪著的;烏鴉反哺,小烏鴉長成了,喂老烏鴉,所以孝是人的一個根本。人要是不孝順,就無善根,故必須孝順父母。已經有善根者,幫助他增長。如六祖大師在家時,天天上山砍柴,把柴拿到街上賣,賺錢買米回來養母,這是他種的善根。六祖大師本來就有善根,不過這是一種菩薩的境界。有一日,當他賣柴時,聽見一人誦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有所開悟。這客人給他十兩銀子,叫他留點錢養母,再拿點錢到黃梅去求法,這是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成就道業。已經增長善根的,再幫助他成熟,成就道業,衆生成熟,就是成佛。佛果成熟,則能隨順依照這條道路去修行,而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無上高過菩薩,正等超過二乘,正覺超出凡夫,這…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