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宣化上人)▪P10

  ..续本文上一页

  众生常有八万四千种疾病,菩萨便以八万四千种良药,来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疾病。所以说:「为作良医。」良医是精通医术的医生,他对众生的病,等于自己的病一样,用种种方法把他治好。众生有时会走错路,虽然他有眼睛,但不知道那条路是正路,那条路是邪路,所以有时误入歧途,菩萨便指示他走应走的正路,好象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往正当道路上走,只知懒惰、喝酒、吃毒药等,走到错路上,这时菩萨用种种方法,引渡众生到正路上。对于在黑暗中的众生,暗夜代表不明白佛法的人。不明白佛法的人都是在暗夜中,明白之后,就得到光明;不明白佛法,就会颠倒行事。明白后,才能知道走上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故对于不明白佛法的众生,便使他明白,而得到光明。对于贫穷的人,令他得到金、银、琉璃等宝藏。菩萨平等无分别的利益一切众生。什么缘故?假设行菩萨道的菩萨,能常常恒顺众生,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诸佛,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对一切众生都恭故承事,也就是尊重恭敬供养如来一样。若令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则令一切如来也生欢喜心。所以出家人说:「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不要令一切的众生生烦恼。「无益苦行当远离」,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如是行者可渡世」,像这样子,才可以教化众生。所以令众生欢喜,诸佛如来也就欢喜。什么缘故?因为佛与众生为一体,佛也就是众生,众生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未成佛的众生,我们和佛是一样的,将来是平等的,所以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也就是因为它是最平等的。

  为什么众生欢喜,佛就欢喜呢?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本体。因为众生而生出大悲心。因为大悲心而生出觉道心。因为觉道心,才成正等正觉的佛。譬如,在旷野沙碛中,有一棵大树王,如果树根得到水,则枝叶花果也繁茂。现在众生处在生死旷野沙碛中。菩提树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也像在旷野沙碛的树王一样。一切众生好象树根,诸佛菩萨好象花果。佛以大悲智慧水,令众生得到好处,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花。

  什么缘故?诸佛菩萨以大悲水,来利益众生。大悲水是慈悲的心性,对一切众生都慈悲怜悯,故叫大悲水。观世音菩萨及一切菩萨,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饶益众生。观音菩萨的杨枝手和净瓶手是合用的,以杨枝蘸到净瓶中。观音菩萨常念大悲咒,加持净瓶里的大悲水,用此大悲水饶益众生。所以要用大悲水利益众生,来增加果位,纔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是菩萨所得的果位。二乘人得到觉悟,证得声闻或缘觉果位,这只是自觉,没有正等。正等是菩萨,正等于佛,虽然得到正等,但没有得到无上,故菩萨叫有上士。佛叫无上士,因为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才成就佛果。如果菩萨不利益众生,不饶益众生,不以大悲水教化众生,则始终不会成佛,所以要自利利他,则能成佛。

  因此菩提属于众生,觉道是从众生来的。假设没有众生,则一切菩萨都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没有地方去作功德。众生在三宝面前作功德,菩萨在众生面前作功德。菩萨利益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反迷归觉。

  修行的善男子!你对于这种道理和意义,应该这样了解,因为佛、众生和心,是三而一,一而三。佛、众生,和心,是三种不可思议的,但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佛、众生,和心是一体的,在无形中是一个的。你能存这样解释义理的思想,才能成就圆满大悲心,以大慈悲心随顺众生,则能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菩萨这样随顺众生的愿,假使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随顺众生的愿不会没有的。本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永远不会没有的,但假设它们会没有了,我这个愿仍然存在,无有穷尽,这种心念,念念相续,接连不断,无有间断,身口意三业永远行持这种愿力,永远不疲倦厌烦。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我再说一遍什么叫普皆迥向?从第一个愿礼敬诸佛起,乃至恒顺众生,在这期间修这些行门,有无量功德。现在把这些功德完全回向,也就是布施给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愿意这些功德,令一切众生,时时刻刻得到安乐,一切病苦也都消除。众生假如行恶法,皆令其完全不成就,所修善业很快就成就。把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诸恶趣门,全都关闭,把人天正路显示出来,对人说明白如何做人。如果要做人,就要受持五戒。如果要生天,就要受五戒十善。你想要得到涅槃正路,就要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就能得到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的快乐。假设所有众生,因为以前积聚很多恶业,所应该受的极重苦果,我普贤菩萨发愿代替他们受苦果。令所有一切众生全得到解脱,无拘无束,无罣无碍,没有苦果障碍,究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你们看看普贤菩萨多慈悲,我们若再不修行,那真对不起普贤菩萨。我们现在没有受那么多苦,就是普贤菩萨代我们受了很多。可是普贤菩萨不会对我们说:「我代你们受了很多苦,一天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我替你们代受了,你现在要谢谢我,请我吃顿饭,或饮杯茶,你们应该请客感谢我。」没有,他也不要你谢他,也不要你请客,我们听经于此,应该痛哭流涕,来感谢普贤菩萨。菩萨如是所修回向所有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所应作。菩萨是专利益人,不是利盍自己,故所得之功德,皆回向给法界众生。假如虚空界有穷尽的话,众生界也会穷尽,众生业也会穷尽,众生烦恼也会穷尽,但我这个回向的愿力,永远永远没有穷尽。而虚空、众生、众生业、众生烦恼永远没有穷尽,纵使种种不能穷尽的都穷尽了,我这个回向的愿王,仍然是没有穷尽的。这样的念力,连绵相续,没有间断,我的身口意业,恒修这十种愿,永远没有疲倦厌烦,昼夜精进行这愿王法门。

  现在已明白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十种愿力和虚空来争长短,就是虚空没有了,他的愿力也不会没有。这十种愿王,不是单单普贤菩萨自己所修持,要是他单单一个人修这十种愿王,他也不必在华严经上来发表这十种愿王,他教我们一切众生都遵照这十种愿王去修行。他发这种广大无边的心,虚空量的心,等法界量的心,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众生。所有众生和普贤菩萨的愿合成一个,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所有的菩萨又来教化众生。不是说只有普贤一个人才是普贤菩萨,你若依照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去修行,你也就是普贤菩萨;我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去修行,我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普是便利,贤是贤圣,意思是普遍法界,一切众生都称为贤圣,所以普贤菩萨这个愿王,不单是给普贤菩萨预备的,就是怕众生不明白如何修行,所以普贤菩萨才发大慈悲心,发明十大愿王,叫你依照他这种大愿去修行。所以你听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不应说:「这是为普贤菩萨说的,不是为我说的。」我们听了十大愿王修行的方法,亦应发此大愿依法修行。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善男子,这是行菩萨道的大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这十种大愿,是所有菩萨都应修的,故此十大愿不是普贤菩萨一人修的,一切众生亦可修此十大愿王。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由这十大愿王而成就的。我们众生要成就佛果,就应该依照这十大愿王去修行。

  这十种大愿,必须要具足圆满,必须要和普贤菩萨所发的愿等齐,不是修行到半途而废,改变初衷,这是不能改变。若能改变,那就不具足,也不圆满了。永远都不改变,就是虚空穷尽了,众生没有了,众生的业也消了,众生的烦恼也完全没有了,可是十种愿不能没有。假使所有一切菩萨,依照此十大愿王修行十大行门,趣入此十大愿里,十大愿就是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菩萨道的菩萨也就是十大愿王,法和人变成一体,而没有分别,这叫随顺趣入。依照十大愿王去修行,则能成熟一切众生。什么叫成熟一切众生?众生没有善根者,教他修十大愿王,令他种善根。如一切众生不晓得孝顺父母是好事,你能教化不孝顺父母的众生能孝顺父母,这也是令众生种善根的一个方法。因为天地间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人和禽兽不同的原因,就是人知道孝顺父母、恭故师长;禽兽就不讲孝顺父母。但羔羊跪乳,小羊吃奶时是跪着的;乌鸦反哺,小乌鸦长成了,喂老乌鸦,所以孝是人的一个根本。人要是不孝顺,就无善根,故必须孝顺父母。已经有善根者,帮助他增长。如六祖大师在家时,天天上山砍柴,把柴拿到街上卖,赚钱买米回来养母,这是他种的善根。六祖大师本来就有善根,不过这是一种菩萨的境界。有一日,当他卖柴时,听见一人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有所开悟。这客人给他十两银子,叫他留点钱养母,再拿点钱到黄梅去求法,这是帮助他种善根,帮助他成就道业。已经增长善根的,再帮助他成熟,成就道业,众生成熟,就是成佛。佛果成熟,则能随顺依照这条道路去修行,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高过菩萨,正等超过二乘,正觉超出凡夫,这…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