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宣化上人)▪P7

  ..续本文上一页高,这岂不是不可思议?燃种种灯,是点起各种灯。佛前点灯供养,眼目会明亮,这是供佛所得的福报。为什么你眼目不明亮?是你没有在佛前供养灯。种种灯有酥油灯(用牛奶做的)、油灯,和香油灯等。密宗里有一种伏魔法,是密宗金刚上师在念咒,前面点一堆火,或倒一点酥油,或用普通的油去烧,或者拿衣服去烧,无论什么东西,都拿去烧了供佛,这种供养越值钱的,越有功德,尤其是拿金子去烧,这种功德更大,功德大小,不是说:「你烧黄金,功德就大;你烧一块泥巴,功德就小。」这完全在乎你的诚心,你以真诚的心,拿出最贵重的东西去供养佛,这现出你有真心,有真心就有功德,并不一定要烧黄金才有功德。那烧油灯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烧就没有了,这也是试验你有没有真心,如有真正的布施心,烧什么都可以,要真有舍心,所谓功德就是这种舍心。一一灯柱,也像须弥山那么高广。一一灯油,如大海水那么多。这种供养,谁能供养得起?华严经云:「法界量,法界性,只要有真心供养,这个量就等于须弥山,就等于大海水。并不一定用大海水那般多油来点灯,若量能大,心能真,则量等沙界,像恒河沙数,无穷无尽。」像以上所说的种种供养,具足这么多数量的供养,常常作为供养。

  以前有个很穷的人,买了一斤油,到金山寺(江苏镇江)去供养,佛前点灯。金山寺的方丈是位明眼人,已开了五眼,他告诉知客:「明天把正殿门打开,有位大护法来供养,并请他与方丈一起吃斋。」翌日,他果然来到,同时也来了个很有钱的人,有钱人看见一切,第二天便买一千斤油来供养。但方丈却告诉知客:「打开正殿侧门,并请那富人往客堂吃斋。」知客大感不解,乃请教方丈。方丈说:「那个穷人所买的一斤油,是他全部的财产,献出来供养。而那位富人,不用说买一千斤油,就是买一万斤也是很平常,因这是他很小一部份的财产而已。」由此可知,供佛是不论多少,最重要是要有诚心,你心真诚到极处,就有功德。须弥山王并不是真像须弥山,是指你发心大如须弥山,否则发心小,功德也就小。

  善男子,在一切供养中,给人讲经说法的供养是最大的。梵网经说:「你给人讲经说法,每天要是吃三两黄金的食物,也不为过。」言其你可以接受以三两黄金价值所买的东西,但也不要以为一天可受三两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不可以有这种自满心。在金刚经说:「你若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给人讲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在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大。「如说修行供养」,譬如:有人听说布施波罗蜜,便修布施。有人听说持戒波罗蜜,便修持戒波罗蜜。听到说忍辱波罗蜜,他便修忍辱行,不发脾气。真明白佛法的人修忍辱行,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有人听讲精进波罗蜜,便昼夜六时恒精进,常常依法修行。听到襌定波罗蜜,四禅八定生出无量诸功德,得到种种解脱,他就依照襌定波罗蜜去修行。听见般若波罗蜜,便修般若波罗蜜,不生愚痴的想法。听到四谛苦集灭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依四谛法修行。听到十二因缘,便依照十二因缘法修行。听说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便依照四无量心修行。总之,听见什么法门,就实行什么法门,这叫「如说修行供养」。

  谈到如说修行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求法以半句偈而舍性命,有一天听见罗剎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牟尼佛说:「你说的是佛法,只仅是半句,还有下半句呢?」罗剎鬼说:「不错,我说的是佛法,不过我太饿了,我先要找一个人吃,吃饱了,才可以说法。」释迦牟尼佛便说:「你先说完了法,再吃我,可不可以?」罗剎鬼说:「你可以让我吃吗?」释迦牟尼佛说:「可以,但是你先要把法说完了,我明白了法,你就是把我吃了,我也愿意。」罗剎鬼说:「可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之后,对释迦牟尼佛说:「现在我可以吃你了吧!我已把法说完了。」释迦牟尼说:「等一等,我再给你吃。」罗剎鬼说:「你是不是后悔了?想要不算数了?你已答应我的,想不算了?」释迦牟尼佛说:「不是,因为你所说的四句偈是佛法,一般人都没有听过佛法,我现在用刀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然后你再吃我。」罗剎鬼说:「可以!」于是释迦牟尼佛就用刀把四句偈刻在树上,一想这树木不坚固,这罗剎鬼又要吃他,他说:「你再等一等,我想令一般人都知道佛法,我把这四句偈颂刻在石头上,然后再吃我也不迟,我不是为我自己,我想令一切众生都明白佛法。」罗剎鬼说:「可以!你就开始工作,不要拖延时间。」于是释迦牟尼佛,又把这四句偈刻在石头上,刻好了,就请罗剎鬼来吃他。罗剎鬼说:「你真要给我吃呀!」释迦牟尼佛说:「当然,我不会打妄语,请你现在来吃吧!」维剎鬼说:「你真是个修道人,好了,我现在已知道你是真修行了,再见了!」说完了话,罗剎鬼腾空而去,原来是观世音菩萨现身来试验他。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都为法忘躯,为法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做布施,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利益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为众生说法,来利益众生,就是「利益众生供养」。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子女一样,没有分别,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便叫「摄受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要发愿代替众生受苦,常常在佛前发愿,求所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种种灾劫要免除,众生所应受的苦,令他一个人受;而个人所受的苦,不要加在众生身上,这叫「代众生苦供养」。菩萨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劝化一切众生勤修善根,这叫「勤修善根供养」。菩萨所修的业是六度万行,若常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就是「不舍菩萨道业供养」。常常发菩提心,时时刻刻不离开菩提心,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皆要去做,不仅自己不离菩提心,也劝化众生,常常不离菩提心,常常发觉道的心,就是「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又说:「善男子,像以上所说的供养,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可是要比起法供养的话,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乃至百千万亿分,不可思议分,用算来算分,用数来数分,用喻来喻分,有微尘那么多的数量,也不及法供养的一分。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这么大呢?因为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佛法的缘故。如果没有佛法,则无人成佛。想要成佛,必须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必须向出家人学佛法。以法供养诸佛如来,和供养众生,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无法说出它有多么好。依照佛法所说的去修行,就能有众生成佛。若是诸菩萨修行法供养,这位菩萨一方面是供养如来,一方面令他自己也成就如来。像这样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法供养也是广大供养,也是最胜的供养。乃至虚空界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业障也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供养才会穷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界,众生业障界,众生烦恼界,永远都不会穷尽,所以我发广修供养的愿,也没有穷尽,念念相续,而不间断。身口意业供养,没有疲厌的时候。

  所谓「面上无瞋供养具」,面上如果没有发脾气的相貌,这就是具足供养。「口里无瞋吐妙香」,口里若不说恶,就等于发出微妙的香气一样。「意里无瞋是珍宝」,意念里也没有瞋,就是供养。「无痴无贪供养香」,没有痴心和贪心,就是具足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淤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所谓忏悔业障,忏是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罪业要忏除;悔是悔其后过,不再重犯。佛教里的拜忏是用至诚恳切的心,在佛前精进拜佛悔过,不可马虎,才能有功效。」智者大师对着西方,拜楞严经名字,足足拜了十八年,还没有见到此经。现在的人不要说拜十八年,拜十八个月,看没有成效就会停止了。智者大师一生拜法华经,抄写藏经许多次,所造佛像共有八万尊之多。他出生时,其母见五彩祥光到他家去,后生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十九岁时,听一位法师讲普门品,一听就记住了,好象他前生已念过。等到他去见南岳怀思大师,大师对他说:「你来了,还记得以前我们在灵山法会一起听法华经吗?现在因缘成熟了,我们又在此会遇。」于是南岳大师教他安乐行品,又教他读诵法华经、拜法华经。当他拜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就开悟了。于是将此开悟境界告之南岳大师:「我为什么念到「是名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讲法华经,这是什么道理?」南岳大师印证他说:「唯有你才能得到此微妙的境界,亦唯有我才能认识此境界。你现在证得的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罗尼。」经此印证之后,智者大师得到智慧辩才无碍,任何法师亦无能与他辩论而胜过他。智者大师大开圆觉后,更加用功修行法华经。在他圆寂时,他叫侍者读诵一遍法华经,听完后用香汤漱口,说了偈颂,便坐而圆寂。智者大师所住的五台山,本来有很多打渔的人,以后智者大师将山买过来,三百哩之内无人打渔,亦无人杀生,附近的人皆皈依他,所以智者大师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门是拜忏。

  所说「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在过去无始劫来,由于贪心、瞋心、痴心,而发生身业、意业、口业,所作出的种种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假设恶业有形体相貌,就是遍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在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身业,…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