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P7

  ..續本文上一頁高,這豈不是不可思議?燃種種燈,是點起各種燈。佛前點燈供養,眼目會明亮,這是供佛所得的福報。爲什麼你眼目不明亮?是你沒有在佛前供養燈。種種燈有酥油燈(用牛奶做的)、油燈,和香油燈等。密宗裏有一種伏魔法,是密宗金剛上師在念咒,前面點一堆火,或倒一點酥油,或用普通的油去燒,或者拿衣服去燒,無論什麼東西,都拿去燒了供佛,這種供養越值錢的,越有功德,尤其是拿金子去燒,這種功德更大,功德大小,不是說:「你燒黃金,功德就大;你燒一塊泥巴,功德就小。」這完全在乎你的誠心,你以真誠的心,拿出最貴重的東西去供養佛,這現出你有真心,有真心就有功德,並不一定要燒黃金才有功德。那燒油燈究竟有什麼好處呢?一燒就沒有了,這也是試驗你有沒有真心,如有真正的布施心,燒什麼都可以,要真有舍心,所謂功德就是這種舍心。一一燈柱,也像須彌山那麼高廣。一一燈油,如大海水那麼多。這種供養,誰能供養得起?華嚴經雲:「法界量,法界性,只要有真心供養,這個量就等于須彌山,就等于大海水。並不一定用大海水那般多油來點燈,若量能大,心能真,則量等沙界,像恒河沙數,無窮無盡。」像以上所說的種種供養,具足這麼多數量的供養,常常作爲供養。

  以前有個很窮的人,買了一斤油,到金山寺(江蘇鎮江)去供養,佛前點燈。金山寺的方丈是位明眼人,已開了五眼,他告訴知客:「明天把正殿門打開,有位大護法來供養,並請他與方丈一起吃齋。」翌日,他果然來到,同時也來了個很有錢的人,有錢人看見一切,第二天便買一千斤油來供養。但方丈卻告訴知客:「打開正殿側門,並請那富人往客堂吃齋。」知客大感不解,乃請教方丈。方丈說:「那個窮人所買的一斤油,是他全部的財産,獻出來供養。而那位富人,不用說買一千斤油,就是買一萬斤也是很平常,因這是他很小一部份的財産而已。」由此可知,供佛是不論多少,最重要是要有誠心,你心真誠到極處,就有功德。須彌山王並不是真像須彌山,是指你發心大如須彌山,否則發心小,功德也就小。

  善男子,在一切供養中,給人講經說法的供養是最大的。梵網經說:「你給人講經說法,每天要是吃叁兩黃金的食物,也不爲過。」言其你可以接受以叁兩黃金價值所買的東西,但也不要以爲一天可受叁兩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不可以有這種自滿心。在金剛經說:「你若以七寶布施叁千大千世界,也不如給人講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在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爲最大。「如說修行供養」,譬如:有人聽說布施波羅蜜,便修布施。有人聽說持戒波羅蜜,便修持戒波羅蜜。聽到說忍辱波羅蜜,他便修忍辱行,不發脾氣。真明白佛法的人修忍辱行,是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有人聽講精進波羅蜜,便晝夜六時恒精進,常常依法修行。聽到襌定波羅蜜,四禅八定生出無量諸功德,得到種種解脫,他就依照襌定波羅蜜去修行。聽見般若波羅蜜,便修般若波羅蜜,不生愚癡的想法。聽到四谛苦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依四谛法修行。聽到十二因緣,便依照十二因緣法修行。聽說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便依照四無量心修行。總之,聽見什麼法門,就實行什麼法門,這叫「如說修行供養」。

  談到如說修行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爲求法以半句偈而舍性命,有一天聽見羅剎鬼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牟尼佛說:「你說的是佛法,只僅是半句,還有下半句呢?」羅剎鬼說:「不錯,我說的是佛法,不過我太餓了,我先要找一個人吃,吃飽了,才可以說法。」釋迦牟尼佛便說:「你先說完了法,再吃我,可不可以?」羅剎鬼說:「你可以讓我吃嗎?」釋迦牟尼佛說:「可以,但是你先要把法說完了,我明白了法,你就是把我吃了,我也願意。」羅剎鬼說:「可以!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說完之後,對釋迦牟尼佛說:「現在我可以吃你了吧!我已把法說完了。」釋迦牟尼說:「等一等,我再給你吃。」羅剎鬼說:「你是不是後悔了?想要不算數了?你已答應我的,想不算了?」釋迦牟尼佛說:「不是,因爲你所說的四句偈是佛法,一般人都沒有聽過佛法,我現在用刀把這四句偈刻到樹上,然後你再吃我。」羅剎鬼說:「可以!」于是釋迦牟尼佛就用刀把四句偈刻在樹上,一想這樹木不堅固,這羅剎鬼又要吃他,他說:「你再等一等,我想令一般人都知道佛法,我把這四句偈頌刻在石頭上,然後再吃我也不遲,我不是爲我自己,我想令一切衆生都明白佛法。」羅剎鬼說:「可以!你就開始工作,不要拖延時間。」于是釋迦牟尼佛,又把這四句偈刻在石頭上,刻好了,就請羅剎鬼來吃他。羅剎鬼說:「你真要給我吃呀!」釋迦牟尼佛說:「當然,我不會打妄語,請你現在來吃吧!」維剎鬼說:「你真是個修道人,好了,我現在已知道你是真修行了,再見了!」說完了話,羅剎鬼騰空而去,原來是觀世音菩薩現身來試驗他。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爲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都爲法忘軀,爲法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做布施,所以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利益衆生供養」:行菩薩道的人,爲衆生說法,來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衆生供養」。視一切衆生猶如自己子女一樣,沒有分別,慈悲攝受一切衆生,便叫「攝受衆生供養」。行菩薩道的人,要發願代替衆生受苦,常常在佛前發願,求所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種種災劫要免除,衆生所應受的苦,令他一個人受;而個人所受的苦,不要加在衆生身上,這叫「代衆生苦供養」。菩薩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勸化一切衆生勤修善根,這叫「勤修善根供養」。菩薩所修的業是六度萬行,若常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就是「不舍菩薩道業供養」。常常發菩提心,時時刻刻不離開菩提心,凡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皆要去做,不僅自己不離菩提心,也勸化衆生,常常不離菩提心,常常發覺道的心,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普賢菩薩又說:「善男子,像以上所說的供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可是要比起法供養的話,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法供養之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養之一分,乃至百千萬億分,不可思議分,用算來算分,用數來數分,用喻來喻分,有微塵那麼多的數量,也不及法供養的一分。爲什麼法供養的功德這麼大呢?因爲一切諸佛如來,都尊重佛法的緣故。如果沒有佛法,則無人成佛。想要成佛,必須學佛法,所謂「法賴僧傳」,必須向出家人學佛法。以法供養諸佛如來,和供養衆生,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無法說出它有多麼好。依照佛法所說的去修行,就能有衆生成佛。若是諸菩薩修行法供養,這位菩薩一方面是供養如來,一方面令他自己也成就如來。像這樣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養。法供養也是廣大供養,也是最勝的供養。乃至虛空界沒有了,衆生也沒有了,衆生業障也沒有了,衆生煩惱也沒有了,我的供養才會窮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界,衆生業障界,衆生煩惱界,永遠都不會窮盡,所以我發廣修供養的願,也沒有窮盡,念念相續,而不間斷。身口意業供養,沒有疲厭的時候。

  所謂「面上無瞋供養具」,面上如果沒有發脾氣的相貌,這就是具足供養。「口裏無瞋吐妙香」,口裏若不說惡,就等于發出微妙的香氣一樣。「意裏無瞋是珍寶」,意念裏也沒有瞋,就是供養。「無癡無貪供養香」,沒有癡心和貪心,就是具足供養。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淤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說:「善男子,所謂忏悔業障,忏是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罪業要忏除;悔是悔其後過,不再重犯。佛教裏的拜忏是用至誠懇切的心,在佛前精進拜佛悔過,不可馬虎,才能有功效。」智者大師對著西方,拜楞嚴經名字,足足拜了十八年,還沒有見到此經。現在的人不要說拜十八年,拜十八個月,看沒有成效就會停止了。智者大師一生拜法華經,抄寫藏經許多次,所造佛像共有八萬尊之多。他出生時,其母見五彩祥光到他家去,後生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十九歲時,聽一位法師講普門品,一聽就記住了,好象他前生已念過。等到他去見南嶽懷思大師,大師對他說:「你來了,還記得以前我們在靈山法會一起聽法華經嗎?現在因緣成熟了,我們又在此會遇。」于是南嶽大師教他安樂行品,又教他讀誦法華經、拜法華經。當他拜到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就開悟了。于是將此開悟境界告之南嶽大師:「我爲什麼念到「是名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我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靈山講法華經,這是什麼道理?」南嶽大師印證他說:「唯有你才能得到此微妙的境界,亦唯有我才能認識此境界。你現在證得的是法華叁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羅尼。」經此印證之後,智者大師得到智慧辯才無礙,任何法師亦無能與他辯論而勝過他。智者大師大開圓覺後,更加用功修行法華經。在他圓寂時,他叫侍者讀誦一遍法華經,聽完後用香湯漱口,說了偈頌,便坐而圓寂。智者大師所住的五臺山,本來有很多打漁的人,以後智者大師將山買過來,叁百哩之內無人打漁,亦無人殺生,附近的人皆皈依他,所以智者大師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門是拜忏。

  所說「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在過去無始劫來,由于貪心、瞋心、癡心,而發生身業、意業、口業,所作出的種種惡業,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假設惡業有形體相貌,就是遍滿虛空,也容納不了。我現在全以清淨的叁業,不造身業,…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