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P4

  ..續本文上一頁道他的願有多大,所以稱普賢菩薩爲願王,他是願中之王。

  「一者禮敬諸佛」:我們不是僅頂禮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而是一禮一切禮,一佛一切佛;禮一佛,即禮一切佛;禮一切佛,也即禮一佛。禮一切佛,而不著一切佛;禮一佛,也不著一佛,行實相平等禮,雖禮一切佛,或者一佛,但不著在相上。不要說:「我功德很大,因爲我拜了這麼多佛,其它人沒有我這樣修行。」拜佛不要著相。

  禮敬諸佛,諸佛是不是需要我們禮敬呢?我們禮佛,佛也是佛;我們不禮佛,佛仍是佛。並不是我禮佛,佛就得多一點好處,就大一點;我不禮佛,佛便得不到好處,也小一點。我們禮佛,是盡上我們衆生恭敬之心。在佛的份上是不增不減的,所以禮佛不要執著。

  「二者稱贊如來」:如來爲什麼要稱贊呢?如來也不需要人稱贊。不是像我們人,你稱贊他,他就高興,鼻也笑了,眼睛也笑了。你不稱贊他,他的眼睛就發脾氣了,鼻子也發脾氣了。如果是這樣,那佛與人就沒有分別,那我們不須拜佛,也不須稱贊佛。爲什麼?他還是與凡失一樣,我們又何必拜他,何必要贊他?那麼他既不需要人贊歎他,我們爲什麼還要稱贊他?這豈不是矛盾嗎?這不是矛盾,我們稱贊佛,是對我們自己自性上有功德。有什麼功德呢?每個人自性上都有光明。你若贊歎佛,你的陽光就現出,照破你的黑暗。你贊歎佛的功德,無形中使自己不會造罪業,不會打妄想。你少打一點妄想,你的智慧光便顯露出來多一點。爲什麼修道人怕打妄想?因爲打一個妄想,便把自性染上一層黑柬西。不打妄想,自性的光明就顯露出來。贊歎佛的時候,心中歡喜佛,便和佛的智慧光相合,自性的光明也隨之顯現。

  何謂稱贊如來?譬如:

  「天上天下無如佛」:天上和天下(也就是地的上邊),沒有任何菩薩、辟支佛、羅漢、神等,可以比得上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不單是天上天下沒有可和佛比,就是十方世界也沒有可與佛比的。我們這世界雖有美洲、非洲、澳洲、亞洲及歐洲等五大洲,但僅僅是一個世界之一,還有十方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現在的人可用火箭到月球,月球可說是其它世界之一,只不過是一小世界。十方世界的人和物雖然很多,但是也沒有可與佛比的。

  「世間所有我盡見」:這世界所有一切,我都看見過了。

  「一切無有如佛者」:但是一切也沒有可以與佛比的。又說:

  「阿彌陀佛身金色」: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身體是金色的。

  「相好光明無等倫」:他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光明遍照,沒有可以和他比的。

  「白毫宛轉五須彌」: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光,宛轉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

  「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的眼睛有多大呢?绀色的眼目,澄清好象四大海那麼大,你看佛的身體有多大,眼睛就有四個大海那麼大。

  「光中化佛無數億」:阿彌陀佛的佛光化出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佛。

  「化菩薩衆亦無邊」:他又化出很多很多的菩薩,不是單單化佛,而且又化菩薩,不是單單只化菩薩,而且還化聲聞、緣覺,不單單化聲聞、緣覺,也化出來六道衆生,無量無邊。

  「四十八願度衆生」: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來度脫一切衆生。

  「九品鹹令登彼岸」:蓮華分爲九品,在每一品裏又分出九品,所以九九八十一品,這八十一品蓮華都接引衆生到涅槃的彼岸,注生到極樂世界,這都是稱贊如來的一部份,所以第二修的功德就是要稱贊如來。「如來」:在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是一個靜,來是一個動,如來,可以說是好象來了,但是他的本體還沒有動。來—無所從來,去I無所從去,如是理,來是事,這也是本經理事無礙的境界,本經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如來是個理事無礙的法界,也是佛十個名號之一。

  「叁者廣修供養」:廣是廣大,修就是要行,廣大修行供養,供養有很多種,有以身供養,有以心供養,有以身心來供養。什麼叫以身供養呢?好象出家的二衆弟子,這就是以身供養諸佛,以身做佛事,修行佛法。不但以身來供養,也可以說是以心來供養,以真心來修行佛法,天天向佛叩頭、禮拜、誦經,念念不忘,總是歡喜修行佛法,這叫身心供養。也有以身供養,即是一般在家人不能正式出家,或者忙裏偷閑來拜佛,到寺裏上香拜佛,這叫身供養,或身沒有來,忙得沒有時間,每天在家裏誠心敬意的向佛上一支香,叩頭、拜佛、頂禮,或觀想拜佛,這是心供養。或又有路途遙遠,種種的關系,都可以做心供養。或用香、花來供養,或者在佛前點燈來供養。或者買果供佛,或者點蠟燭供佛,或者用最新的衣服來供養佛,作種種供養。「廣修供養」,本來有十種供養,十種供養變成百種供養,百種供養變成千種、萬種供養。我們供養一尊佛時,在一位佛前,我們就觀想普遍供養法界無量無邊那麼多佛,每一尊佛的前邊都有我們的身在修供養。你這樣一觀想叫做法界的供養。法界的供養,也就成就法界的功德;成就法界的功德,就得到法界的智慧,你得到法界的智慧,就圓成法界的果位。所以廣修供養就是盡你的力量,來供養佛法僧叁寶。

  「四者忏悔業障」:忏是忏其前愆,忏其以前所造的罪,悔是悔其後過。忏是把以前的罪業改過,悔是使以後的罪過不再生,那是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生;悔也是已生的善令增長,未生的善令生。業有很多種,業障是叁障之一。叁障是業障、報障、煩惱障。現在說忏悔業障,也就是忏悔報障,也是忏悔煩惱障。業障有叁種:身業、口業、意業。身所造的業是殺、盜、淫。殺生:粗說,則是殺大的生物。細說,則是殺微細生物,如殺螞蟻、蚊蟲、蒼蠅均是。除了粗殺、細殺,還有意念殺,心裏想殺,雖然沒付諸于行動,但在性戒上已是犯戒了。在性上應該不殺,然而心裏動了殺念,在菩薩戒已是犯殺戒。盜也是一樣,從大的說,是盜竊他國;從小的說,即偷人家的東西;再往小的說,即偷人一針一線,一草一木。總而言之,人沒給你,而你把人的東西得到手,皆謂之盜。淫業,也有大有小,有粗有細,乃至于心裏動一個淫念,已經在自性上不清淨了。意有叁惡:貪、瞋、癡。口有四惡:绮語、妄語、惡口、兩舌。往昔所造種種的罪業,我們現在要發心忏悔。已經作過的,以後就不再作;沒有作過的,也不要令它生出來,這叫忏悔業障。如何忏悔呢?要在佛前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用真心忏悔,業障自然消除,所謂「彌天大罪,一忏便消」。

  「五者隨喜功德」:隨是跟隨,喜是喜歡,功是所立的功,德是所作的德行。隨喜,也叫他人隨喜自己來作功德,也是自己隨喜他人去作功德。你想要忏悔業障,一定要隨喜功德,作種種功德。你忏悔自己的業障,或者不能一時盡消除,那便應多作功德。隨喜功德就是忏悔業障,忏悔業障也就是隨喜功德。爲什麼第五是隨喜功德?因爲第四是忏悔業障。你想忏悔業障,一定要實行第五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包括做一切善事,所有善功德都要隨喜,罪孽過都不要造。如何隨喜善功德呢?如有人提議做一件對人有利之事,這叫善。何謂立功?功是公共之事,大衆的事多作一些。你看「功」字是工作的工,加力字,言其你要出一點力,做公共的事情,如修橋修路。你所做的事,是使大家都得到利益,就叫作功。功可以存在,有形相,是一般人能夠見得到的,人人都知道這件事情是誰做的,如你在某學校建了多少校舍,校舍門上刻上你的名字,這叫立功。德是行而得之于心,你所做的事,令心裏歡喜,謂之德;這種德行,一般人不一定知道。德有顯德、秘德之分。顯德是你所做的事,一般人都很高興,很顯著的,人皆盡知。秘德,則是你所做的事,對大家有利益,可是一般人不知道,譬如有了神通,無形中去幫助所有衆生,而他們都不知道,這名之爲秘德。隨喜功德,是自己所做的好事,應該令其它人隨喜來做;而其它人做好事,你知道後,也應該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人,這叫隨喜他人功德。隨喜功德,不但隨喜自己,也隨喜他人,乃至隨喜法界所有的衆生所歡喜做善功德之事,你都去幫助他們做。又有隨喜佛的功德、菩薩功德、聲聞緣覺的功德,隨喜一切衆生的功德。何謂隨喜佛的功德?譬如講經說法,教化衆生,這就是隨喜佛的功德。提倡人行六度萬行、行菩薩道,這是隨喜菩薩功德。提倡修十二因緣,這是隨喜緣覺的功德。你令一切人知道修四谛法,就是隨喜聲聞的功德。六道衆生隨喜天人的功德,就是修五戒十善。所以隨喜功德講起來,是無窮無盡。

  「六者請轉*輪」:何謂*輪?輪有摧伏天魔外道的作用,令正法久住。佛成佛後,叁轉四谛*輪度五比丘。轉*輪就是說法,如請佛說法、請菩薩說法、請聲聞、緣覺說法、請羅漢說法、請所有法師說法,這都叫請轉*輪。如每天講經,有二位居士,或者法師出來請法,這就叫請轉*輪,這就是普賢行中之一。轉*輪有何好處呢?世上有人轉*輪,魔王便不敢出世。如果無人轉*輪,則魔王出世。轉*輪的功德,是因你請法而成就,你有功德,也就是隨喜功德。轉*輪,可以開你的智慧。你請法師爲大家說法,對大家都有利益,這就是隨喜功德。所以十大願是連著的,如要忏悔業障,就要隨喜功德;你要隨喜功德,就要請轉*輪。請轉*輪,不單單是講經說法,凡是在佛教裏做一切事,有關于佛教的,都叫轉*輪。如做講經說法的錄音、翻譯經典,乃至寫筆記,都是請轉*輪。因現在寫下來記清楚後,將來可以講給別人聽,這是准備轉*輪。又如念經、誦經、拜經、參禅打坐,都是請轉*輪之一。所以請轉*輪,不是單單一樣事,凡是在佛教裏所行所作的一切,有益于佛教之事,沒有一樣不是請轉*輪。只要你明白了,就是請轉*輪,若不明白,做這些工作則覺…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