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太辛苦、太疲倦,這便叫怕轉*輪。
「七者請佛住世」:佛出世,住世,然後入涅槃。佛住世時,好象世界有太陽,舉世光明。佛入涅槃,則世界黑暗,因此普賢菩薩發大願要請佛住世,請佛不要入涅槃,常常住在世上。佛是滿衆生願的,若是所有衆生都請佛住世,佛就不涅槃。如果不請佛住世,則佛把應教化的衆生教化完了,就入涅槃。
「八者常隨佛學」:是常常跟佛來學習佛法。佛法是很多很多,但學佛法不要怕多,學得越多,智慧越多。例如阿難尊者,爲什麼他的記憶那麼好?所謂「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因爲阿難尊者,生生世世注重多聞,所以他的記憶那麼好。常隨佛學是不要懈怠、不要懶惰、不要昏沈,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就是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恒是常常,恒常不變;順是依順,依衆生境界。恒順衆生,衆生都是顛倒的,你是不是恒順衆生顛倒呢?衆生根本沒有知識,你若恒順沒有知識的衆生,你豈不是走入愚癡之路?恒順衆生,是順衆生的習慣,又把他從逆流中拯救出來,才叫恒順衆生。因爲衆生都是顛倒,顛倒就是逆流。你若是順衆生,便不能成佛。你若想成佛,則不能順衆生。普賢菩薩爲何要恒順衆生?就是要從逆流中,把衆生順過來,把他們從逆流中挽救出來,所謂「逆凡夫六塵流,入聖人法性流」,這是恒順衆生。衆生喜歡造業,難道你也要造業嗎?衆生起惑、造業、受果報,你若跟著衆生起惑、造業、受果報,那不就是衆生了嗎?恒順衆生,也就是常常不厭其煩地去教化衆生,令衆生返迷歸覺;也就是修精進波羅蜜,不厭煩造罪的衆生,盡管某位衆生造很多罪業,也不厭棄他,不存「不度他,讓他墮地獄」的心,應以慈悲喜舍心去度化他,這才是真正的精進波羅蜜。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時,在山上修布施精進波羅蜜。有一次,下了很多天的大雪,山上所有的東西都被雪遮蓋上。有一只母虎帶著虎子,出來找東西吃,怎麼樣也找不到,眼看這對母虎子快要餓死了,走路都走不動。這時釋迦牟尼佛心想:「我願把我這個身體布施給老虎,讓他們吃了以後,好發菩提心,成無上道。」發了這個願後,他把衣服往頭上一蒙,便跳到虎的身邊,舍身喂虎,這是恒順衆生之一,同時也是布施波羅蜜,也是精進波羅蜜。我們恒順衆生是要把衆生度過來,把衆生從迷途中拉出來,叫衆生順著我去修道,不是跟著衆生跑,而把自己的家鄉都丟了。
「十者普皆回向」:普是普遍,皆是完全。所有一切事,一切功德都回向給諸佛。回是回來,向是又出去;回是向裏來,向是向外出去。先要回來,然後向外邊去。一切一切以凡失來回向聖人,以衆生回向諸佛。回凡向聖,這是回向;回衆向佛,這是回向;回事向理,這是回向;回小向大,這是回向;回自向他,這是回向。什麼叫回自向他?譬如我把做妤事的功德,回向給我的朋友,令他也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回事向理,就是所做的事情,雖然是有形的,但要回向理,理是無形的,把有形的功德,回向無盡的法界。回小向大,是我現在雖然是小乘,但不修小乘法,而修習大乘法。
如我們每天講完經後,皆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講經是法布施,是最殊勝的布施,可說比用七寶布施叁千大千世界的功德都大。雖然這麼大,但這功德我自己不要,而願以講經轉*輪這種功德,來莊嚴十方諸佛的淨土。上報天地、國土、父母、師長這種種的恩;下濟地獄、餓鬼、畜生這叁塗的苦惱。假如有遇見講經的法會,有聽見這法的人,趕快發菩提覺道的心。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是報身,等到這個身體沒有了,大家一起都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回向。普賢菩薩所作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諸佛。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迥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漬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財童子聽見普賢菩薩的十種大願,雖已明白,但他怕一切衆生還未了解這十種大願,所以故意又請問:「什麼叫禮敬諸佛?什麼叫稱贊如來?什麼是廣修供養?怎麼樣忏悔業障?怎樣隨喜功德?怎樣請轉*輪?乃至怎樣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及普皆回向?」善財童子請問普賢菩薩,所以說:「善財白言。」「大聖」是大菩薩,也就是大慈大悲修行人。「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怎麼叫禮敬諸佛?乃至怎麼叫普皆回向呢?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這位修行的好男子,所謂禮敬諸佛,是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包括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叁世(過去、現在、未來世)一切諸佛的國土,極微塵數那麼多的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菩薩行順力的緣故,用真正至誠懇切的心,來信解一切諸佛。
禮敬佛時,心要觀想「我是在佛前,佛也在我面前。」有首偈頌雲:「能禮所禮性空寂」,拜佛者叫能禮,所拜的佛叫所禮,不論是拜佛的或所拜的,本性都是空寂的。雖是空寂,而在虛空中有一種感應的力量,所以說「感應道交難思議」,這種感應道交是不可思議,想象不到,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想說卻說不出來,心生妄想,欲知這是什麼,卻又不知道。
「我此道場如帝珠」:我這個道場好象帝釋殿前的珠,這珠能現一切境像。
「釋迦如來影現中」:釋迦牟尼佛的形體在珠光中現出。
「我身影現釋迦前」:我的身體現出一個影子似的,在釋迦牟尼佛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我在釋迦牟尼佛前,五體投地,一心拜佛。拜佛要存這種心來拜,這叫「深心信解」。
「如對目前」,我們拜佛時,觀想我們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們的面前,互相顯現。如儒教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祭祀鬼神,鬼神就在這兒。又說「如在其上」,拜祭鬼神,鬼神就在上面。「如在其左右」,又好象在左右似的。「如」是你這樣想象,你想他好象「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拜佛也是這樣,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佛在你前面,你當然會對佛恭恭敬敬的拜,不會馬馬虎虎。如我們見一個人,對他行禮,也是恭恭敬敬,但如果他不在,則馬虎一點,不會那麼恭敬了。「悉以清淨身語意業」,悉是完全,以是用,完全用清淨的身語意業。你不能先造了十惡業,然後來拜佛。身有殺盜淫叁惡,你不能先去殺生,然後才來拜佛,忏悔罪業。不殺生,你就不拜佛,殺完了生,兩手沾滿血腥,才來拜佛,這叫身業不清淨。你也不能先去偷盜,然後才在佛前拜佛忏悔;無論男女,先做了很多不正當的事情,然後才在佛前求哀忏悔拜佛,這都是以身語意不清淨來拜佛。必須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拜佛然後才有感應。意有叁惡:貪、瞋、癡。我們爲什麼這麼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不休息?就因爲有貪心,貪心把我們支配得總沒有閑的時候。貪一起,而所求又不如意,則生瞋心,煩惱隨而現之。爲什麼有煩惱?因爲愚癡的緣故。要是有聰明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生煩惱。愚癡的人最可憐,如自己沒有讀過書,見人有博士學位很光萦,自己也想得一個博士,但是沒有讀書,怎能得到博士學位呢?又如沒學過佛法,也沒聽過經,聽說成佛是最高無上的,就想成佛,這是不是愚癡?又如沒有本錢,就想作生意賺錢。沒買馬票,就想得到第一獎,這豈有此理?又有一種愚癡的想法,喜歡花的人,希望「好花常令朝朝豔」,希望花永遠不謝。「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又是一種人想月圓,而不欲月缺,希望月亮天天有光輝。好喝酒的人,則思「大地有泉皆化酒」,他欲想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是酒,他想喝時,則隨時可以喝之。貪財的人,則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皆變成搖錢樹,他想用錢時,則到樹林摘一點錢來用,這怎麼可能呢?「好花常令朝朝豔」,又可比喻希望自己的美色永遠不變,酒和財也到處都有。「明月何妨夜夜圓」,這是屬于氣,什麼氣?希望明月夜夜都圓,但事實上是不可能,因而不滿意,不滿意就是氣。以上說的是酒色財氣。我們要是沒有愚癡,則無種種煩惱發生,這是意業。
口可造很多業。绮語:專講一些不正當的話,男女互說對方如何如何,說一些毫無用處的話。妄語是說謊,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大妄語,譬如犯殺人、偷盜、邪淫,均不承認。惡口是說話很凶惡,令人不願聽。兩舌是歡喜做兩頭蛇。以上種種都是業障。如有上列的毛病,則身語意業不清淨,而現在說的是要身語意叁業清淨來拜佛。
常修禮敬,是常常修清淨身語意業來禮敬佛。雖然說犯了殺生、偷盜、邪淫和妄語來拜佛是不清淨,但你還知道改過自新來拜佛,一這比你不拜好的多,但卻已談不到身口意清淨來拜佛了。當禮敬的時候,觀想在無量無邊每一佛所,我們禮拜的心也現出無量無邊,我們的身也現出不可說不可說,說不盡那麼多,像極微塵數那樣多。佛法就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只要你發這種遍禮法界的心,遍禮的功德也是遍法界這麼多。你的身雖然未成佛,但能作此觀想,則在每一位佛前,都會現出你的身來。
當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禮拜彌勒菩薩時,看見彌勒菩薩所住的地方很莊嚴,重重無盡的樓閣,樓閣裏有樓閣,每一樓閣都有一尊彌勒菩薩在說法。他看見有多少彌勒菩薩,也看見自己現出有多少善財童子來拜彌勒菩…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