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宣化上人)▪P5

  ..续本文上一页得太辛苦、太疲倦,这便叫怕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佛出世,住世,然后入涅槃。佛住世时,好象世界有太阳,举世光明。佛入涅槃,则世界黑暗,因此普贤菩萨发大愿要请佛住世,请佛不要入涅槃,常常住在世上。佛是满众生愿的,若是所有众生都请佛住世,佛就不涅槃。如果不请佛住世,则佛把应教化的众生教化完了,就入涅槃。

  「八者常随佛学」:是常常跟佛来学习佛法。佛法是很多很多,但学佛法不要怕多,学得越多,智慧越多。例如阿难尊者,为什么他的记忆那么好?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因为阿难尊者,生生世世注重多闻,所以他的记忆那么好。常随佛学是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不要昏沉,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就是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恒是常常,恒常不变;顺是依顺,依众生境界。恒顺众生,众生都是颠倒的,你是不是恒顺众生颠倒呢?众生根本没有知识,你若恒顺没有知识的众生,你岂不是走入愚痴之路?恒顺众生,是顺众生的习惯,又把他从逆流中拯救出来,才叫恒顺众生。因为众生都是颠倒,颠倒就是逆流。你若是顺众生,便不能成佛。你若想成佛,则不能顺众生。普贤菩萨为何要恒顺众生?就是要从逆流中,把众生顺过来,把他们从逆流中挽救出来,所谓「逆凡夫六尘流,入圣人法性流」,这是恒顺众生。众生喜欢造业,难道你也要造业吗?众生起惑、造业、受果报,你若跟着众生起惑、造业、受果报,那不就是众生了吗?恒顺众生,也就是常常不厌其烦地去教化众生,令众生返迷归觉;也就是修精进波罗蜜,不厌烦造罪的众生,尽管某位众生造很多罪业,也不厌弃他,不存「不度他,让他堕地狱」的心,应以慈悲喜舍心去度化他,这才是真正的精进波罗蜜。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时,在山上修布施精进波罗蜜。有一次,下了很多天的大雪,山上所有的东西都被雪遮盖上。有一只母虎带着虎子,出来找东西吃,怎么样也找不到,眼看这对母虎子快要饿死了,走路都走不动。这时释迦牟尼佛心想:「我愿把我这个身体布施给老虎,让他们吃了以后,好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发了这个愿后,他把衣服往头上一蒙,便跳到虎的身边,舍身喂虎,这是恒顺众生之一,同时也是布施波罗蜜,也是精进波罗蜜。我们恒顺众生是要把众生度过来,把众生从迷途中拉出来,叫众生顺着我去修道,不是跟着众生跑,而把自己的家乡都丢了。

  「十者普皆回向」:普是普遍,皆是完全。所有一切事,一切功德都回向给诸佛。回是回来,向是又出去;回是向里来,向是向外出去。先要回来,然后向外边去。一切一切以凡失来回向圣人,以众生回向诸佛。回凡向圣,这是回向;回众向佛,这是回向;回事向理,这是回向;回小向大,这是回向;回自向他,这是回向。什么叫回自向他?譬如我把做妤事的功德,回向给我的朋友,令他也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回事向理,就是所做的事情,虽然是有形的,但要回向理,理是无形的,把有形的功德,回向无尽的法界。回小向大,是我现在虽然是小乘,但不修小乘法,而修习大乘法。

  如我们每天讲完经后,皆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讲经是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可说比用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都大。虽然这么大,但这功德我自己不要,而愿以讲经转*轮这种功德,来庄严十方诸佛的净土。上报天地、国土、父母、师长这种种的恩;下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的苦恼。假如有遇见讲经的法会,有听见这法的人,赶快发菩提觉道的心。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报身,等到这个身体没有了,大家一起都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回向。普贤菩萨所作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诸佛。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迥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渍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财童子听见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虽已明白,但他怕一切众生还未了解这十种大愿,所以故意又请问:「什么叫礼敬诸佛?什么叫称赞如来?什么是广修供养?怎么样忏悔业障?怎样随喜功德?怎样请转*轮?乃至怎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及普皆回向?」善财童子请问普贤菩萨,所以说:「善财白言。」「大圣」是大菩萨,也就是大慈大悲修行人。「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怎么叫礼敬诸佛?乃至怎么叫普皆回向呢?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你这位修行的好男子,所谓礼敬诸佛,是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包括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世)一切诸佛的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菩萨行顺力的缘故,用真正至诚恳切的心,来信解一切诸佛。

  礼敬佛时,心要观想「我是在佛前,佛也在我面前。」有首偈颂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拜佛者叫能礼,所拜的佛叫所礼,不论是拜佛的或所拜的,本性都是空寂的。虽是空寂,而在虚空中有一种感应的力量,所以说「感应道交难思议」,这种感应道交是不可思议,想象不到,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想说却说不出来,心生妄想,欲知这是什么,却又不知道。

  「我此道场如帝珠」:我这个道场好象帝释殿前的珠,这珠能现一切境像。

  「释迦如来影现中」:释迦牟尼佛的形体在珠光中现出。

  「我身影现释迦前」:我的身体现出一个影子似的,在释迦牟尼佛前。

  「头面接足归命礼」:我在释迦牟尼佛前,五体投地,一心拜佛。拜佛要存这种心来拜,这叫「深心信解」。

  

  「如对目前」,我们拜佛时,观想我们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们的面前,互相显现。如儒教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祭祀鬼神,鬼神就在这儿。又说「如在其上」,拜祭鬼神,鬼神就在上面。「如在其左右」,又好象在左右似的。「如」是你这样想象,你想他好象「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拜佛也是这样,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佛在你前面,你当然会对佛恭恭敬敬的拜,不会马马虎虎。如我们见一个人,对他行礼,也是恭恭敬敬,但如果他不在,则马虎一点,不会那么恭敬了。「悉以清净身语意业」,悉是完全,以是用,完全用清净的身语意业。你不能先造了十恶业,然后来拜佛。身有杀盗淫三恶,你不能先去杀生,然后才来拜佛,忏悔罪业。不杀生,你就不拜佛,杀完了生,两手沾满血腥,才来拜佛,这叫身业不清净。你也不能先去偷盗,然后才在佛前拜佛忏悔;无论男女,先做了很多不正当的事情,然后才在佛前求哀忏悔拜佛,这都是以身语意不清净来拜佛。必须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拜佛然后才有感应。意有三恶:贪、瞋、痴。我们为什么这么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不休息?就因为有贪心,贪心把我们支配得总没有闲的时候。贪一起,而所求又不如意,则生瞋心,烦恼随而现之。为什么有烦恼?因为愚痴的缘故。要是有聪明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生烦恼。愚痴的人最可怜,如自己没有读过书,见人有博士学位很光萦,自己也想得一个博士,但是没有读书,怎能得到博士学位呢?又如没学过佛法,也没听过经,听说成佛是最高无上的,就想成佛,这是不是愚痴?又如没有本钱,就想作生意赚钱。没买马票,就想得到第一奖,这岂有此理?又有一种愚痴的想法,喜欢花的人,希望「好花常令朝朝艳」,希望花永远不谢。「明月何妨夜夜圆」,这又是一种人想月圆,而不欲月缺,希望月亮天天有光辉。好喝酒的人,则思「大地有泉皆化酒」,他欲想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是酒,他想喝时,则随时可以喝之。贪财的人,则想「长林无树不摇钱」,所有的树林皆变成摇钱树,他想用钱时,则到树林摘一点钱来用,这怎么可能呢?「好花常令朝朝艳」,又可比喻希望自己的美色永远不变,酒和财也到处都有。「明月何妨夜夜圆」,这是属于气,什么气?希望明月夜夜都圆,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因而不满意,不满意就是气。以上说的是酒色财气。我们要是没有愚痴,则无种种烦恼发生,这是意业。

  口可造很多业。绮语:专讲一些不正当的话,男女互说对方如何如何,说一些毫无用处的话。妄语是说谎,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大妄语,譬如犯杀人、偷盗、邪淫,均不承认。恶口是说话很凶恶,令人不愿听。两舌是欢喜做两头蛇。以上种种都是业障。如有上列的毛病,则身语意业不清净,而现在说的是要身语意三业清净来拜佛。

  常修礼敬,是常常修清净身语意业来礼敬佛。虽然说犯了杀生、偷盗、邪淫和妄语来拜佛是不清净,但你还知道改过自新来拜佛,一这比你不拜好的多,但却已谈不到身口意清净来拜佛了。当礼敬的时候,观想在无量无边每一佛所,我们礼拜的心也现出无量无边,我们的身也现出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尽那么多,像极微尘数那样多。佛法就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只要你发这种遍礼法界的心,遍礼的功德也是遍法界这么多。你的身虽然未成佛,但能作此观想,则在每一位佛前,都会现出你的身来。

  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礼拜弥勒菩萨时,看见弥勒菩萨所住的地方很庄严,重重无尽的楼阁,楼阁里有楼阁,每一楼阁都有一尊弥勒菩萨在说法。他看见有多少弥勒菩萨,也看见自己现出有多少善财童子来拜弥勒菩…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