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因行圓滿,便證菩提,是十度中的忍度。

  六端莊義:華相華麗美豔;喻佛無邊勝行,無窮願力,莊嚴法身,是十度中的願度。

  七無染義:華的本身清淨無垢,如蓮花出于汙泥不染,出于清水不沾;喻佛行願,恒與定俱,處濁恒清,遠離諸垢,即十度中的禅度。

  八巧成義:華之用途極廣,居家旅行,喜慶舉喪,皆需要用華點綴;喻佛所修德業,利他衆行,善巧成就,即因行十度中的檀度。

  九芬馥義:華香芬芳馥毓;喻佛衆德住持,流香彌遠,即十度中的力度。

  十開敷義:花朵盛開,燦爛無比;喻佛種種德行榮敷,心華燦爛,是十度中的精進度。

  「嚴」是莊嚴,嚴飾。佛以因行十度的因華,莊嚴成就佛果十身,華是能莊嚴,佛果是所莊嚴,若因若果,若能若所,無不莊嚴。

  華嚴疏鈔說嚴亦有十義:

  一以因嚴果以成人,是由因顯果義。

  二以果嚴因以顯勝,成果之後,能令一一因行皆無邊際,即題中「佛華嚴」叁字。

  叁以人嚴法以顯用,是明佛曠劫修因,方顯法身之體用。

  四以法嚴人以顯圓,若不得法之體用,因果不能圓妙,即題中「大方廣佛華嚴」等六字。

  五以體嚴用令周遍,如用不得體,不能周遍。

  六以用嚴體而知本,若無大用,不能顯體本之廣大,是題中「大方廣」叁字。

  七以體嚴相而知妙,謂相若有體即入重重無礙。

  八以相嚴體以明玄因,無相不顯體之深玄,即「大方」二字。

  九以義嚴教超言念,由所诠義理難思,故知能诠之教離言絕相。

  十諸用互嚴以融攝,如禅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禅,無以深其照等。

  如是以因果,體相用,及教義等互嚴,以顯佛之性德,行德,果德,皆圓融無礙,微妙難思,因名嚴。大方廣是性德,屬于法;佛是果德,屬于人;華是行德,屬于喻。華爲能嚴,佛是所嚴;華與佛之因果是別相,嚴是總相,因名「大方廣佛華嚴」。

  「經」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昔日佛對衆生演說正法後,弟子將佛所說,結集成文,流傳于世,不但傳于千古而不變,而且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因名爲經。經有十義:

  一湧泉義:經藏诠義無窮,如泉水的滔滔不絕,湧注無竭。

  二出生義:佛經诠義,能出生一切善法因果。

  叁顯示義:經能顯示一切事理性相因果等法,令人明了生解。

  四繩墨義:經诠要義,能定邪正,令人心隨正教,遠離邪念;知因識果,去惡修善,如木匠之繩墨,能定曲直,知所取舍。

  五貫穿義:經能貫串佛所說性相,事理,智斷,行位,因果等義,令不散失;如人以線穿花成鬘,用以莊飾。

  六攝持義:經能攝持所化衆生,令舍妄歸真,返本還源,不致攀綠六塵,流轉生死。

  七是常義:經诠要義,是萬古常規,曆久不變。

  八是法義:經中所诠妙法,是諸佛共軌,萬聖同遵,無能越者。

  九是典義:經诠正理,典直無邪。

  十是經義:佛說諸經,是衆生出離生死的途徑,是進趣涅槃之正路。

  以佛所說教典,皆具足以上十義,因名爲經。本經是以普賢勝行的因華,以顯毗盧佛果圓滿,性德圓融,微妙難思。複由毗盧佛果威德神力,彰普賢行願境界無盡,因果互嚴,人法皆勝,因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叁、經的品題

  品的題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出于唐貞元年間,般若叁藏法師所譯的四十卷華嚴經,即是唐初所譯,八十卷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但八十華嚴,獨缺此文,此文是般若所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個別印單行本流通。因此,今之品題,非限于此單行本,亦是四十卷華嚴之總題。而此單行本既然是四十華嚴最後之一卷,當然亦可以稱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入」,通于能所,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以能入之普賢行願,入于不思議解脫境界,能所互相契合,互相證入,因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不思議」,顯示此法是:心不能思,口不能議,微妙難測,故名不思議。其義有四:

  一廣不思議,以事相繁多,其境界相,廣闊無涯,名不思議。

  二深不思議:以理性周遍,深不可測,名不思議。

  叁事理無礙不思議:若事若理,皆圓融無礙;若性若相,皆不可議。以諸法性空故,不可作事想;以諸法緣起故,不可作理想。諸法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名不思議。

  四以性融相不思議:即性相互融,重重無盡,名不思議。

  「解脫」有二:一作用解脫:以其作用自在無礙,故名解脫。二離障解脫:以二智照了,遠離二障,內體無障,外用無累,故名解脫。二義相成,總名解脫。

  「境界」通于凡聖,凡夫境界,由煩惱發業,招感業系苦果,不名解脫。二乘聖人,及地前菩薩境界,未離所知障,雖對凡夫而言解脫,但不得名不思議解脫。唯地上菩薩,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以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理,複以後得無分別智,照了一切法相,無始無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得名不思議解脫境界。但八地以上菩薩境界,證理較前地菩薩更深,能性相理事圓融不二,而佛果境界較地上菩薩更勝。今此題中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指十地最後心,高位菩薩的境界,亦即是普賢菩薩智慧所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因名「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前面所說:「不思議解脫」,是所證入的境界,普賢是能證入之人,行願是能證入之法。普賢二字,有通有別,通指所有一切修行圓滿的菩薩,皆可以被稱名「普賢」,以其能承受圓滿究竟一切佛法故。或以普賢圓滿行海,以表毗盧遮那果海,故名普賢。別則獨指爲一切菩薩上首的普賢菩薩,梵音「叁滿多曼陀南」,譯名遍吉,因爲此菩薩遍一切處故名普,具備衆德故名賢。能主諸佛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斷德相對。同輔毗盧遮那佛,被稱爲華嚴海會叁聖。

  此外若以法言普賢,其意有二:一約體言:則普賢是指一切衆生,各各本具的真如自性,恒常周遍,清淨本然,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以其妙體周遍故名普,隨緣成德故曰賢。二約用言:則一即一切是名:「普」,一切即一故曰:「賢」。

  若以人言普賢,則有叁位:

  一指見道位前的菩薩,從聞大法,悟圓理,發菩提心,修菩提行,遍觀諸法性相,廣集六度萬行資糧,能曲濟無遺故曰普,位鄰亞聖故曰賢,是信解位的普賢。

  二指登地菩薩,依根本智,引發後得智,分證真如理,能德周法界曰普,至善調柔曰賢,是證道位的普賢。

  叁指位登極果,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起之叁輪不思議教化,則果證法界曰普,不舍因行曰賢。然則一切衆生自迷至悟;一切菩薩,修因證果,皆可以名之爲「普賢」。

  清涼國師謂普有十義:

  一所求普:謂上求佛道,願證佛所證,心心念念,求一切智,即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二所化普:四生九有,盡未來際,恒思救濟,即「衆生無邊誓願度。」

  叁所斷普:無邊煩惱,能一斷一切斷,即「煩惱無盡誓願斷」。

  四事行普:八萬四千法門,無邊勝行,無不行故,即事門隨相行。

  五理行普:隨所修行,深入無際,窮徹理原,即理門離相行。

  六無礙行普:事理二行,互相交徹,圓融無礙。

  七融通行普:隨修二行,必攝法性,故一行中具足一切行,即事事無礙行。

  八所起大用普:所起大用,一一周遍法界,無論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或事事無礙法界,無不該攝,即起用周遍行。

  九所行處普:于無邊微塵國土中,凡修一行,皆具足一切行,即攝前八門遍帝網剎而修行。如經中偈雲:「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叁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是名所行普。

  十修行時普:窮盡叁世,念念圓融,如經言:「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能以最短之一念,入于最長之一劫;于最長的一劫,入于最短的一念。念劫圓融,長短無礙,是修行時普。

  菩薩修因證果,無論智斷,行用,事理,時處,無不皆普,因名普賢。

  「行願」,行是身行;願是心願。心懷如是願,身行如是行,由願與行,相資成事,名爲行願。可以說:願是理想、是抱負;行是行動,是實踐。行願,就是從實際行動中,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使自己的願行一致,實踐與理想統一。

  今此經題中「行願」二字,是指普賢菩薩的行願,亦即是經中所說:一者禮敬諸佛等十大行願。此十大行願,是願中之王,因名十大願王。以此十大願王,啓導初發心的菩薩,令其發起普賢菩薩的願,學普賢菩薩的行,最後得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願行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是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

  「品」之一字,意思是說:品類相同。佛說此經,處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在般若,但義屬華嚴,因此,結集經藏的聖者,結歸華嚴時。因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品共有四十卷,詳述善財童子曆事善知識,遍求解脫法門。全經可分爲五相:

  一寄位修行相:善財童子初遇文殊菩薩等四十一人時,文殊寄十信位;德雲比丘等十人,寄十住位;善見比丘等十人,寄十行位;鬻香長者等十人,寄十回向位;婆珊那演底主夜神等十人,寄十地位。

  二遇摩耶夫人等十一人,名會緣入實相。即會前位次差別之緣,同入實相理,寄位等覺,將生妙覺。

  叁遇彌勒菩薩一人,名攝德成因相:即攝前會差別緣,歸一實之德,以明一生補處,是成佛正因。

  四再見文殊,名智照無二相。初遇文殊表信智,今再見文殊表證智,既與本智相應,則離能所相,離分別相,照體獨立,不見文殊身相,但得摩頂之法。

  五遇普賢一人,名顯因廣大…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