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法師)

  佛堂講話第二輯(念佛與十大願王)

  道源法師講述

  許寬成居士記

  ——在八堵正道山海會寺——

  序

  一、念佛與禮敬諸佛

  二、念佛與稱贊如來

  叁、念佛與廣修供養

  四、念佛與忏悔業障

  五、念佛與隨喜功德

  六、念佛與勸請

  七、念佛與回向

  序

  仁光

  我嘗聽源公上人說:「藥無貧賤,對症者艮。法無高下,應機者妙。」醫生開出來的一切藥品,皆以治療疾病爲目的。只要對症,能把患者的疾病治痊愈了,悉是良藥。如來說出來的一切法門,皆以了脫生死爲目的。只要應機,能把衆生的生死了脫了,無法妙法。

  上人說:「我們修學大乘佛法,應當八宗並重,一門深入。」我國大乘,有八個宗派,我們應當並加尊重,不可妄事批評,孰淺孰深。以免引起門戶執見,宗派诤論。因爲「兄弟哄于牆」對于今日之佛教是不幸的。

  上人又說:「研究理論,雖然八宗並重。修行用功,必須一門深入。我之修學淨土宗,是因爲淨土法門應我的機。我之所以弘揚淨土宗,是因爲淨土法門能應一般人之機。」我們自己修學淨土,同時弘揚淨土,都是爲的應機而已。對于其它宗派,並無偏重偏輕之觀念。

  淨土宗雖有叁經一論,乃至五經四論,但以文句深奧,似乎不能偏應初學之機。若令一般人都能了解淨土宗的道理,則實在需要一種淺顯簡明的教材。

  自民國四十年,追隨源公上人,創建海會寺,即定爲淨土宗。每年于彌陀聖誕之時,即舉行「念佛七」。由上人開示念佛法要。當聽講的時候,只覺得上人講的好!而以我的學問不夠,未能隨時記錄下來,實在太可惜了!

  四十七年農曆二月十叁日至十九日,臺中市淨土專宗道場靈山寺,請源公上人主持念佛七。由許寬成居士,把上人所講的開示,全都記錄下來了。在中國佛教月刊陸續發表,頗受讀者歡迎。又由許居士募化淨資,印成單行本,以贈有緣者。第一版印二千五百本,竟不夠分送。繼由高雄市丁潤生、陳仁和等,諸位居士發心,再版一千叁百本,亦一索而空。

  四十八年農曆十一月,本寺照例舉行佛七。我試著把上人所講的開示,亦全都記錄下來了。但以文筆太差,未敢發表。嗣經多數道友之鼓勵,勉將原稿改寫一遍,再呈上人斧正之。仍在中國佛教月刊次第刊布。而竟接到很多來信,要求仍照前次印單行本者。是知上人之開示,實屬現代應機之妙法,乃爲淨宗簡明之教材,不可不推廣之。爰乃發起募化,提倡印行。幸得諸上善人協力資助,方得如願以成,實無任感謝!經請名于上人,仍定名曰「佛堂講話」,但以第一輯、第二輯分別之。顧前次所印者爲袖珍本,攜帶雖然便利,外觀似欠莊嚴,故改爲叁十二開本。此次連同第一輯,共印一萬冊,用以廣結淨緣。惟願見聞者,讀誦者,同發信願,同持佛名,同生蓮邦,是所馨香禱祝的了。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浴佛節序于基隆八堵正道山淨土宗海會寺監院寮

  佛堂講話(第二輯)

  淨土宗道源上人講

  比丘尼弟子仁光記

  總題:念佛與十大願王

  一、念佛與禮敬諸佛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時光快的很,自從創建海會寺以來,每年冬季舉行念佛七,今年已是第八次念佛七了。往年的佛七,都是從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彌陀聖誕日圓滿。可是今年因爲要到大崗山,參加慈舟大師的舍利塔落成典禮,所以把念佛七提早幾天;自今日(初八日)起七,至十四日圓滿。因十五日還有「消災會」。十六日就要乘火車往南部去了。

  本來在「打七」期中,只須一心念佛,不須講話,所謂「行起解絕」。然而在這念佛堂中,有初發心的人;倘若不聽聽「開示」,以啓發道心;恐怕念不了幾天,便懈怠下來了。又有「一番提起一番新」的好處,老修行也須要聽聽。因此就得講講說說,以作助道之緣。既然在佛堂中講的話,是爲啓發道心而講,那就不是平常隨便講的話了。所講的都是很重要的道話,希望諸位注意聽著!

  在這次念佛七中,准備與諸位講一講「念佛與十大願王」的道理。爲甚麼要講這種道理呢?因爲這種道理,可以啓發諸位的道心,可以幫助諸位的功行,是非常重要的。諸位一定要谛聽谛聽!

  十大願王,出在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出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有叁種譯本:第一次翻譯的有六十卷。即所謂「六十華嚴」。第二次翻譯的有八十卷。即所謂「八十華嚴」。第叁次翻譯的有四十卷。即所謂「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即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也就是全部華嚴經的最後一卷。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乃世尊成佛之後,將他自己所證得的境界,說與圓頓大根衆生聽的。經中具有無量法門,無量義理;圓頓大教,都在這部經裏。我們讀了華嚴經,方知佛位之高,法義之廣。所謂「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現在影印的大藏經,叁種華嚴經都有。希望諸位發心讀一讀,便知我佛法王是如何的大富大貴了。

  華嚴經是對圓頓大根衆生設的。但圓頓大根亦應分爲叁等:上等者:因深緣熟,智利德厚,一聞便悟,一見便證,如華嚴法會中,諸大菩薩。中等者:隨聞隨悟,即修即證,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生辦道。下等者:雖聞圓頓大教,未能即生悟證;謹依十大行願,念佛求生西方。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即遍收此類衆生。由此觀之,方知行願品在全部華嚴經中之重要性!華嚴經倘若沒有行願品,則攝機不普。假使不能普攝群機,則華嚴經亦不得謂之「圓教」了。有志華嚴者,其注意及之!

  以上所講的是行願品的經文。現在再講行願品的批注;我國古代高僧,對于華嚴經,不但有精深研究,而又能發揚光大,創建一個專宗。華嚴宗共有五位祖師:初祖杜順和尚,二祖智俨尊者,叁祖賢首國師,四祖清涼國師,五祖圭峰大師。清涼國師著有「華嚴疏鈔」,是解釋八十卷華嚴的。迨四十卷華嚴譯出後,複作疏十卷釋之。而于最後一卷之行願品,更作「別行疏」釋之。又得圭峰大師作「鈔」以解其「疏」,解釋得最爲詳盡了。此「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載在「卍字續藏經」第七套第五冊。臺北市善道寺太虛圖書館,存有一部。志願研究者,可往閱之。

  我們應當注意:清涼四祖于「大疏」之外,特爲行願品作一部「別行疏」。而圭峰五祖更複作「鈔」以解釋之。這兩位大祖師,何以特別重視這部行願品呢?大概有叁種原因:第一、行願品是全部華嚴經的綱領!設無此品,則研究華嚴者即不易得其綱領。第二、行願品能攝授尚未成熟的圓頓大根衆生!設無此品,則攝矶不廣,而「圓教」亦不得謂之圓了。第叁、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設無此品,則末法時代的衆生,實在沒有辦法「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由此可知:古代祖師之重視此品,而特加疏鈔。近代祖師又將此品,列入淨土五經之內,實在有其必要了。(淨土五經:阿彌陀經、十六觀經、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圓通章。)

  全部佛法在于華嚴經。而華嚴經之綱要,在于行願品。行願品之綱要,在于十大願王,我們能了解了十大願王,即等于了解了全部佛法!因此這十種大願,方得稱爲「願中之王」!

  現在開始講十大願王。先講第一大願「禮敬諸佛」。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叁段來講:—

  1、禮敬諸佛的釋義

  「禮」是禮拜,「敬」是恭敬,「諸佛」是盡虛空,遍法界,剎中塵,塵中剎,重重無盡的諸佛。

  印度有一位叁藏法師,梵名勒那摩提,華名寶意。在元魏時代,來至洛京,住永甯寺。講說七種禮佛。清涼國師更加叁種,成爲十種禮佛。

  一、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身體雖在禮佛,心中毫無恭敬。只有身形在那裏一上一下的禮拜,恰如舂米的石碓一樣。這是不對的。

  二、求名禮:欲得修行之名,見有人來,即詐現威儀,口唱佛名,身行禮拜;而內心實馳求于外境。這亦是不對的。

  叁、恭敬禮:五體投地,兩手接足,心存殷重,方成禮佛之儀。五體投地,即是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在地上。這在印度是第一種敬禮。可是我們中國人沒有見慣,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譏謗我們!因此古德們,就倡行「曲身禮」。這在印度是第二種敬禮。雖然曲身,亦必五體投地;五體即是兩手,兩膝,一頭頂。至于我們拜佛時,爲甚麼要把兩手掌翻向上呢?這即是「接足禮」,表示最敬之意的。我們的身體上,最尊最貴的莫過于頭頂。最卑最下的莫過于兩足。佛在世時,弟子們禮佛,必須將自己的頭,碰在佛腳上。即是以自己最尊之頭,禮佛的最下之足。方稱最敬之禮。佛涅槃之後,我們所拜的佛像,是高高坐在金剛臺蓮花座之上,雖欲以頭碰佛之足而不可能。于是心存殷重之觀想,把兩手掌翻過來,接捧著佛的雙足,以自己之頭頂禮拜之。真是恭敬之至了!

  四、無相禮:以智慧觀想著佛的境界,遠離「能禮」「所禮」之相,而不起「禮佛」之執著。須知「所禮之佛」是真空無相的,而「能禮之智」亦是真空無相的。如是觀想,方能深入法性,而獲得禮佛的真實利益。我們知道:第一種「我慢禮」,第二種「求名禮」,都是不對的。第叁種「恭敬禮」纔是對的。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假若禮佛之時,只有「恭敬」之心,而不進修「無相」之觀,則將會引生「新的我慢」「新的求名」之念的!因爲我們但求精進禮佛,不修真空觀想,自然爾然會「著相」的。一有「著相」之心,就會覺著自己能修行,肯用功,每天每天都在拜許多拜。由是又會覺著他人皆不修行,不肯用功,都不如我。我們想想看:自己以爲自己了不起,不是「我慢」嗎?!又因爲自己覺得了不起,逢人便要表示一下,我天天在拜多少拜的佛,這不是「求名」嗎?!拜佛有拜佛的功德,能作「無相觀」更有無量的功德!設若不進修「無相觀」,而只知恭敬拜佛,則恐將引生我慢求…

《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