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的無上正覺,譬如樹上結的果。一切衆生,則譬如是樹的根,足見衆生之重要了!設若這株菩提樹沒有根,則自然不能開菩提之華結菩提之果了。所以菩薩須發大悲心,饒益衆生。譬如以水常常滋潤樹根,則枝葉華果,悉皆繁茂了。我們未讀本文之前,總以爲菩提屬于諸佛的。及至讀了本文之後,方知菩提屬于衆生!這種道理,真是太親切,太重要了!
諸位靜下心來想想看:設若沒有衆生,不見衆生苦,何能發起菩提心來呢?設若沒有衆生,又到甚麼地方去修六度萬行呢?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行,則是沒有成佛之因;既無成佛之因,何有成佛之果呢?是故菩提屬于衆生,我們必須要報衆生恩,要恭敬供養一切衆生。
可是前面講過的一點更要緊的道理,諸位不要忘記了;即是須要隨順衆生之種類根性,以佛法利益之,成就之。令一切衆生悉皆成佛,方可圓滿「恒順衆生」的大願。倘若只以世間法恭敬之,供養之;而衆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不能出離生死苦海,怎能算是報衆生恩呢?
最後解釋第十大願普皆回向:不但以第八大願自利的功德,以及第九大願利他的功德,用來回向叁處—菩提、衆生,實際。而是以前面九個大願的功德,通統回向于叁處。故曰普皆回向。
爲甚麼一定要回向叁處呢?因爲是大乘菩薩的行願之故。大乘菩薩必須具有大智大悲,方能上求下化。以大智上求佛道,即是回向菩提。以大悲下化有情,即是回向衆生。而所修上求下化的功德,必須離相,以免墮于凡夫,即是回向實際了。是故須要回向叁處。
2、回向的利益
回向能除「狹劣障」,能成廣大善法。凡夫執著成性,只想到卑處,想不到高處。只見到小處,見不到大處。只解到淺處,解不到深處。這即是「狹劣障」。現在要回向菩提,菩提乃是最高無上的佛果,如是我們的心就可以想到最高處了。要回向衆生,衆生乃是無量無邊的境界,如是我們就可以見到廣大處了。要回向實際,實際乃是甚深微細的理性,如是就可以解到甚深處了。把卑小甚淺的凡夫心,變成高大甚深的菩薩心,則無始以來的「狹劣障」可以除滅了。回向又能成就廣大善法;我門所修的功德,倘若不回向菩提,則成爲人天福報。一經回向菩提,便成爲最高無上的功德了。我們所修的功德,回施于一切衆生;因衆生無量無邊之故,我們的功德也變成無量無邊了。我們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實際;實際法性是遍一切處的,我們的功德,既與法性相稱合,自然也遍一切處了。譬如「回聲入角」,小聲音可以變成大聲音。又如「滴水入海」,一滴水之性,可以與大海之水性相稱合了。所以回向能成就廣大善法。
3、念佛與回向
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爲的是「常隨佛學」,這與第八願王融而爲一了。往生西方,求證智慧神通,爲的是回入娑婆「恒順衆生」,這與第九願王融而爲一了。我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爲的是「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即是「回向菩提」。爲的是「善知方便度衆生。」即是「回向衆生」。爲的是「聞已即悟無生忍。」即是「回向實際」。這與第十願王回向叁處融而爲一了。
4、念佛與十大願王
這一次打念佛七,講話的總題目,是「念佛與十大願王」。在這七天之中,已經分別的講過了。現在再讀一讀經文,藉以了知十大願王與念佛法門有密切的關系!
經雲「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經文說:凡是一個人,到了命終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全完了!讓你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到這時候,一樣東西也帶不去,一個臣民也不跟隨你。假若你在生之時,沒有發過願,沒有念過佛,那你真要墮入茫茫的苦海了!所幸的是,你在生之日,發過願,念過佛;到臨命終時,十大願王,引導其前,彈指之頃,即把你引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說明十大願王有這樣的功能。我們再讀經文:
經雲「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這是說明,由十大願王引到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即得見到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並且蒙佛「授」與成佛之「記」,成佛有分了。此乃所得的自利。下面再說明利他:
經雲「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
這是說,授了成佛之記以後,以菩薩之智慧,神通,分身于十方世界,常時利益一切衆生。下面再說明究竟成佛,與成熟衆生:
經雲:「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這是說明,發十大願,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位新大士,不久當成佛果。成佛之後,廣說妙法,成就一切衆生。十大願王,既有如是自利利他的廣大功能,所以要勸我們受持了。
經雲「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又雲:「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
這段經文:先贊歎十大願王的殊勝功德,後勸衆生發心受持。並且詳明次第法行,而歸結于弘法利生。以是之故,方能于大苦海中,拔濟一切衆生,同生極樂淨土。我們再讀一讀最後一段經文吧:
經雲「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上來幾段經文,總明受持十大願王,自己可以往往極樂世界,而且可以普度一切衆生同生極樂世界,可見念佛法門與十大願王關系之重要了。
再進一步說:淨土法門有「叁資糧」,曰信曰願曰行。所謂願者,即是願生極樂世界;此乃總願。十大願王乃是別願!即由此一個總願之中,開爲十個別願。凡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者,皆須常常發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乃至十者普皆回向,合此十個別願爲一個總願,即是願生極樂世界。是則念佛與十大願王,只是一個淨土法門而已。
5、對諸位的願望
第一願望諸位于佛七圓滿之後,發心研究華嚴經。研究華嚴經,當然要看「華嚴疏鈔」。這部疏鈔,實在太好了!真是一部現成的「佛學大辭典」。清涼國師能以不辭辛苦的著出來,我們就不能發一點心看一遍嗎?!
第二願望諸位發心讀華嚴經。設若時間不夠,或者學力不夠,不能研究華嚴疏鈔;則請諸位將八十卷的華嚴經讀一遍。時間只需七天。普通的學力,即可以了解經中大意。華嚴經乃是最圓最頓之教典,讀一遍也可以種個圓頓善根呀!
第叁願望諸位發心弘揚「普賢行願品」。弘揚行願品,當然要參考行願品的「別行疏鈔」。這部別行疏鈔,乃是清涼、圭峰兩大祖師的著述精華!我們現在能把這部書請出來研究一番,豈不等于面對兩大祖師請開示嗎?!
第四願望諸位發心讀誦行願品。清涼國師說「此經一卷,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若能定爲日課,實能獲大法樂!
第五願望諸位發心多念彌陀聖號。我們打念佛七,是爲求證「一心不亂」的。諸位無論證得與否,皆須繼續精進,多多念佛!
在這七天之中,所講的話,都是依著行願品疏鈔講的。但以慧劣舌鈍,未能講得清楚,未能幫助諸位用功,尚希諸上善人慈悲,多多原諒!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記錄,五十年改寫。仁光附記。
《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