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的,可是听到他这几句话,反而生起了疑心!因为「预知时至」这步功夫就不容易,何况「延促寿命」!他真的有这么高的功夫吗?我倒要等等看,看他到了中秋日,是否真的能「走」吗?因此一念疑心作了障碍,我终于未去亲近他。讵知到了八月十五日,这位大休禅师居然坐化了!我闻讯之下,不胜悲痛!急忙赶到他的茅蓬,哭奠一番。又把他茅蓬门上挂的这块木匾取回来,留作纪念。唉!谈及此事,真是后悔无及了!」诸位听到妙性师的公案,有何感想?这不亦是善知识要为学人住世吗?而学人竟不肯亲近善知识;不禁令人长叹息了!所以我们必须常常发这请佛住世的大愿。不但请求诸佛住世,即一切菩萨、罗汉、诸善知识,都要请他们住世。这不只我们自己得利益,亦令一切众生得到法乐啊。
2、劝请的利益
请转*轮,可以除慢法障,得多闻智慧。我们遇到佛菩萨,乃至遇到善知识,而不肯请转*轮者,皆因内怀「轻法慢教」之心的原故。现代佛子,多如是人。其无道心者,固不足挂齿。即一般自认为老修行者,率多不肯广学多闻。于自己则盲修瞎练,于他人则闭口不言。故名慢法障。其对治之法,凡是遇到善知识,即以殷重之心请转*轮;自能除去慢法之障。前以轻法慢教之故,致成孤陋寡闻。今以尊法重教之故,遂得多闻智慧了。
智慧有三种:一曰闻慧,依见闻经教而生之智慧。二日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三日修慧,依修行用功而生之智慧。现今的修行人,既不肯见闻经教,又不思惟道理,一味的盲目修行,其不「堕坑落堑」者,恐怕少有了。
请佛住世,可以除谤法障,得慈善根。谤法二字,乍看之,很浅显易知,详解之,则颇微细难明。佛教以外的人,既不信仰佛教,自然常常毁谤佛法。这是浅而易知的。至于信仰佛教的人,为甚么也会谤法呢?这就微细难明了。若研究其原因,大别有二种:一是重行不重解的人,如前面所说的老修行,凡是教法,一概轻视鄙弃之!岂是谤法吗?!一是重此轻彼的人,因为所学的宗派不同,于是重自宗之法,而轻他宗之法。以门户执见,互相毁谤!而成谤法之罪了。既然谤法,当然不喜闻法,于是与法常相远离,这便是谤法之障。若能常常发愿,请佛住世,则谤法障自然除灭。因为请佛住世,原为请转*轮;既有重法之心,自无轻法之念了。而且不但请佛住世,并要请一切善知识住世。此一切善知识,自然包括各宗各派。门户执见,既已消除,自无互相毁谤之罪过了。
谤法障除灭之后,即能得种「慈善根」。慈善即是慈悲善。乃佛所说大小乘经典,所具有的七善之一。佛经具有七善,故名正法。其七善者:第一时节善,佛所说的每一部经,初时说的序分,中时说的正宗分,后时说的流通分,三时皆善,故名时节善。第二义善,佛所说的经,其义理深远,能令闻者得到今世后世以及出世的利益。第三语善,佛所说的法,其语巧妙,随顺方俗之语而能显示正义。第四独一善,佛所说法,纯一无杂。第五圆满善,佛所说的每一部经,悉皆诸法具足圆满;并不须要另一部经来助成。第六调柔善,佛所说之法,皆是清净善法,其性调顺柔和。第七慈悲善,佛所说的法,总为慈兴一切众生乐,悲拔一切众生苦。一切诸佛所说的法,悉皆具有如是七善。在未成佛之前,要常常发愿「劝请」,即得「慈悲善根」。七善皆以慈悲为本,得到了慈悲善根,亦就得到了其它六种善根;我们将来成佛说法,亦自具有七善了。
3、念佛与劝请
我们对于各宗各派的善知识,都要请其转*轮,请其住世。对于专门弘扬净土的善知识,自然请其转*轮,请其住世了。我们对于诸大菩萨,都要请其转*轮,请其住世。对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自然请其转*轮,请其住世了。我们对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要请其转*轮,请其住世。对于阿弥陀佛,自然请其转*轮,请其住世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何用我们请转*轮?「其佛寿命无量」,何用我们请其住世?
佛寿无量,现在说法,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请转*轮,请佛住世,这是我们的大愿大行。我们的愿行是因,阿弥陀佛的愿行是缘;因缘和合,方能见佛闻法。倘若只有佛的愿行,没有我们的愿行;则是有缘无因,终不成就。佛虽常常说法,我们未闻,等于不说。佛虽寿命无量,我们未见,等于入灭。是故我们念佛同时劝请,将来往生极乐世界,自会见佛闻法了。亦即是将念佛法门与劝请大愿,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七、念佛与回向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光阴真是快的很,转眼之际,我们的念佛七就要圆满了。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六大愿「请转*轮」及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今天接着讲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为甚么要把最后三个大愿一次讲完呢?亦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念佛七只有一天了,念佛七打完了,开示也讲完了,一切都圆满了。第二是「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是别义,「普皆回向」是总义。即是将常随佛学的自利功德,及恒顺众生的利他功德,用来普皆回向的。是则愿王虽有三个,而义意只是一种。故将最后三个大愿,合为「回向」,一次讲完之。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五段来讲:—
1、回向的释义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谓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处:第一回向菩提,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是谓回因向果。第二回向众生,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于一切众生;是谓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实际,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真如实际之理性;是谓回事向理。这三处回向,又须合为二种;一者「随相」,二者「离相」。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是谓随相。回向实际,是谓离相。此二种义,缺一不可;若缺于随相之义,则堕于二乘;以二乘人,既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众生。若缺离相之义,则堕于凡夫;以凡夫无处不着相。所以回向必须有三处,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回向众生,以完成利他之行。回向实际,以远离二利之相,而会归于中道理体。上来是总讲回向的意义。下面再分讲三个大愿:—
先解释第八大愿常随佛学:佛是我们的师长,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必须随着师长学,而且须要常常随着师长学,这样纔能学得成功。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初发菩提心,即精进不退。为尊重佛法,不惜身命。经过种种难行的苦行。及至成佛之后,常时说法,利益一切众生。最后示现入涅槃。这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好样子,我们要随着学,纔是正因,纔是真修。所修的善根功德,既不求人天福报,亦不求二乘小果,专为趣求无上妙觉,故名回向菩提。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皆随学。这就是第八常随佛学的大愿了。
再解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即是恒常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须要承事供养,而且必须尽其恭敬。要把众生当作父母恭敬。要把众生当作诸佛恭敬。众生有了疾病,我们为作医药。众生迷失了道途,我们指示其正路。众生处于暗夜,我们为设灯明。众生受了贫穷,我们助其财富。经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读了这段经文,可以知道恭敬供养众生的原因,是为令一切如来生欢喜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道理,这只是如来的方便说法,渐次引进我们来恭敬供养众生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只知道恭敬供养如来,而不知道恭敬,供养众生。所以如来方便诱导说:凡是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须先令众生生欢喜。众生皆大欢喜了,如来自然欢喜了。换句话说:设若我们不肯恭敬供养一切众生,但肯恭敬供养一切如来;则一切如来不会生欢喜的。比方说:我们住的地方,遭受了风灾水难;一切民众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这时来了一位大慈善家,救灾救难。我们知道了,就尽力的帮助他,去救济灾难!一切民众转危为安,皆大欢喜;这位大慈善家,自必亦大生欢喜了。反之,我们坐视民众受灾受难而不救济;只忙着招待这位大慈善家,这位大慈善家能生欢喜心吗?所以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先令众生生欢喜。然而这只是如来方便引导我们发心而已。在本经文中,尚有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其它经中是很少见到的。我们应当注意及之!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成等正觉是果,发菩提心是因;所以愿成佛果者,须先发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何由生起呢?乃由大悲心生起。是故大悲心乃诸佛之本体。再进一步研究,诸佛何由生起大悲心呢?乃由于观见众生受苦之故。于是由大悲心而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因而得成佛果。推本寻源,诸佛之所以成佛者,实因于众生。如是而论,众生乃是诸佛之恩人!我们为甚么要恭敬供养诸佛呢?因为诸佛是我们的恩人。如是既然要报佛恩,尤应报众生恩了。是则恭敬供养众生,并不是专为讨诸佛的欢喜的。而实是为报众生之恩。这道理就比较深一重了。然而下文仍有更亲切的道理,诸位须谛听谛听!
经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菩提觉道,譬如一株大树。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譬如树上开的华。诸佛所…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