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夫降伏它,不能让它生起来。设若嫉妒心生起来,就要忌害贤人,障碍善事了!若约世间凡夫之法来讲,假使他人要来害我,我也要来害他。这种报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的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与我不相干;但是因为他人有光荣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里纔觉着痛快!这不是很奇怪吗?有一本世间书,记一个故事:说是清朝时代,有一个人,性好嫉妒。他的邻居,中了「举人」,把大门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庆贺之意。这个嫉妒成性的人,听说邻居中了举人,心里就觉着不好受!及至见到人家油漆大门,他心里更加生气!直气的不能入睡!半夜里起来,把水沟里臭泥,抹在人家大门上,心里纔觉着安然。

  诸位想想看:邻居中了举人,对自己不是亦有光荣吗?纵令没有光荣,亦没有害处呀!为甚么这样放不下呢?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书上亦有这样一则公案:说是有一座大寺院,请一位法师来讲经。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来许多看热闹的人。内中有一青年,看见迎接法师的仪式太隆重了,他气不过,跑出来拖着法师打了一顿!

  诸位想想看:寺院里请法师讲经,即使礼节有过于隆重之处,亦是佛教内部之事;与这个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处?他为甚么把法师打一顿?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的嫉妒心在驱使他啊!

  现在再讲到我们自己身上:比方说,我们看到某一寺院很兴隆,就要说他几句坏话。听到某一法师讲经讲的很好,也要说他几句坏话。试问:某一寺院很兴隆,某一法师讲的好,对于佛教不是很光荣吗?为甚么还要说他的坏话呢?此无他故,只是嫉妒心现前而已。

  嫉妒虽不是根本烦恼,但确是重障!因为它能以「忌害贤人」,它能以「障碍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贤人。设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毁谤,抑以破坏!是不但障碍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贤人!其罪过不是很大吗?!佛门中有句成语,说某人「嫉妒障碍」。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碍当然也是障碍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碍他人即障碍自己!因为忌害贤人,自然会亲近恶人。障碍善事,自然会做恶事。近恶人,做恶事,不是障碍自己吗?!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对治之法,要用随喜功德。见到他人作功德之事,无论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随喜。或以身业随喜助成之,或以口业随喜赞叹之,或以意业随喜而发欣悦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乐善之心常常现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断了。嫉妒之恶法,既已伏断,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将来度脱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属」亲近拥护。这都是随喜功德的利益啊。

  3、念佛与随喜功德

  如前几天所讲的:礼敬诸佛的功德,应当随喜。称赞如来的功德,应当随喜。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的功德,均应随喜。乃至拭佛前棹,扫佛堂地,都是功德,都应随喜。如是拭棹不碍念佛,念佛不碍扫地,便将随喜功德的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六、念佛与劝请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今天接着讲第六大愿「请转*轮」,及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每天都是讲一个大愿,今天为甚么讲两个大愿呢?这有两种原由:第一是我们的念佛道场只有七天,倘若一天只讲一愿,则十大愿王便不能讲完;因此今天讲两愿,明天讲三愿,如是即可以圆满了。第二是「请转*轮」是总义,「请佛住世」是别义。其所以请佛住世者,原为请转*轮。是则愿王虽有两个,而意义只是一种。故将第六大愿第七大愿,合为「劝请」,一次讲完之。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来讲:—

  1、劝请的释义

  先解释第六大愿请转*轮:请是众生的祈求,转是诸佛的宣说,法是诸佛的言教,轮是教法的譬喻。我们请求诸佛说法,名曰请转*轮。诸佛所说的教法,为甚么用轮作譬喻呢?轮是「转轮圣王」的「轮宝」。在人寿八万岁时,有转轮王出世。由王的福德所感,自然有金轮宝出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舒妙光明,旋转飞行,威伏四方。此福德之王,因有此轮宝之故,称为转轮圣王。诸佛所说之教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其威德犹如轮宝,故诸佛说法,名曰转*轮。若详细解释,则有大小乘的分别;小乘*轮,具有五义:一速疾义:如来的智慧生起妙用时,非常的迅速;犹如转轮圣王之金轮宝,飞行速疾。二取舍义:如来所说苦集灭道四谛,令诸众生舍苦谛而取灭谛;犹如轮宝,舍东洲而取南洲。三降伏义:如来说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犹如轮宝,能降伏一切叛乱。四镇伏义:如来智慧能镇伏一切烦恼,令其不起;犹如轮宝,镇伏四洲一切臣民,不生扰害。五上下转义:如来智慧不但能断欲界烦恼,亦复能断上二界烦恼;犹如轮宝,上下飞行。有如是五种义理,是故如来所说的小乘言教,名曰*轮。大乘*轮,具有四义:一圆满义:大乘法义,究竟圆满;犹如轮宝,圆演流通。二摧坏义:大乘智慧能破尽一切烦恼;犹如轮宝,碾坏一切。三镇遏义:大乘圣道,能摄伏外道二乘;犹如轮宝,威镇天下。四不定义:大乘法门应机施教,无有定法;犹如轮宝,应时飞至,无有定轨。有如是四种义理,是故如来所说的大乘言教,名曰*轮。

  有人说:若佛在世,我们好去到佛前,请转*轮。现在佛已涅槃了,既不见佛、如何请转*轮呢?这有两种义理,须要明白;第一、在地方说,不是请一尊佛转*轮;我们的对境,乃是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剎剎,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世界,住世的佛无量数,正好请求转*轮。第二、在时间说,现在的佛固然要请,未来的佛亦当要请。一切菩萨、罗汉、善知识,都是未来佛,皆应请其转*轮。我们只要能以常常发此大愿,随时随处皆可依愿起行。例如:有一位善知识,修行功夫,甚为高深!但是他人不知请法。我们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众人请求开示。要知道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所开示的法要,一言半句,皆能令人得到真实的利益!所谓「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又如:有一位大法师,讲经说法,辩才无碍!但是他人不知请法。我们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众人请求说法。大开讲筵,普接听众。既能令未闻佛法的人,了解佛理,信仰佛教。又能令已闻佛法的人,深入佛理,倍加精进。这都是请转*轮的大愿,所引生成就的功德。

  再解释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体,无生亦无灭。二报身,乃因行功德圆满享受法乐之身,有始无终。以上二种佛身,均不须请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应化身,乃应众生之机感,变化示现之身。每一尊佛出世,皆示现八相成道,有降生亦有入灭。佛出世间,原为度生;生未度尽,何以入灭呢?因为众生不需要佛了!所谓「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于是示现入灭了。设若众生以至诚之心,请佛住世!显见化缘未尽,佛一定会应众生之请而久住世间的。

  有人说:佛将要涅槃而未涅槃之时,我们请佛住世是应当的。现在佛入灭已二千多年了,我们还要请佛住世,岂不是太晚了吗?

  若是对印度示现的这一尊佛说,似乎嫌晚了。然而我们所请的不是一尊佛,乃是十方三世无尽诸佛。并且还有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诸善知识,都要请其住世。所以须要时时发愿了。我们再把经文念一遍,藉以增加信心。经云:「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段经文容易懂,念一遍就明白了。

  又有人说:有生必有灭,乃世间一定之理。佛既示现受生,亦必示现入灭,方不违背俗谛之理。何能因我们请求而即常久住世呢?

  既云「示现」,即非「定命」。只要有真正发愿请佛住世的众生,佛一定会应众生之机而示现住世的。不但有众生请求,佛即为之住世;而实实在在的是佛不愿入灭,唯愿众生请问佛法。如佛临涅槃时,问众弟子曰「我将涅槃,对于佛法,有疑问者,可速来问。」这即是暗示「若有请问佛法者,我即暂缓入灭。」不幸,竟无一人请问佛法者!岂不是「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了吗?!设若有人请问,佛可以多说一部经了。设若有许多人请问,佛可以多说许多部经,自然延缓涅槃了。

  我再举两则善知识的公案,作一证明:—

  南岳山慧思尊者,将入灭时,大集门人说法,苦切诃责!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华忏者;吾当供给。若无,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端坐,言佛来迎!而化。这并不是门人请求善知识住世,相反的是善知识请求门人:「只要你们肯修行,我即为之住世。」不幸,竟无一肯修行者!既然住世无益,只有端坐而化了。

  又有一则公案,是我亲耳所闻的;民国十七年,我住苏州灵岩山时,认识一位比丘,名呼妙性师。二十二年,再到灵岩山。这时妙性师在别院宝藏寺当家。我即下山探望这位离别数年的道友。到了宝藏寺,看见一块木匾,上面写着「大休息处」四个字。笔力苍老古掘!因问这是谁写的?妙性师先叹一口气说,唉!这是我的伤心纪念品啊!于是讲起他自己的一段公案;他说:「灵岩山的后面,有一天平山。天平山后面,有一间茅蓬。里面住一位老修行,名叫大休禅师。我妙性与他谈禅,谈的很投机。他认为我是一个法器。但根性迟钝,急切不能开悟。他说:「你能放下一切,一心办道,我当为你住世三年!否则,我于中秋日就要走了!」我本来很相信…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