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夫降伏它,不能讓它生起來。設若嫉妒心生起來,就要忌害賢人,障礙善事了!若約世間凡夫之法來講,假使他人要來害我,我也要來害他。這種報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的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與我不相幹;但是因爲他人有光榮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裏纔覺著痛快!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一本世間書,記一個故事:說是清朝時代,有一個人,性好嫉妒。他的鄰居,中了「舉人」,把大門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慶賀之意。這個嫉妒成性的人,聽說鄰居中了舉人,心裏就覺著不好受!及至見到人家油漆大門,他心裏更加生氣!直氣的不能入睡!半夜裏起來,把水溝裏臭泥,抹在人家大門上,心裏纔覺著安然。

  諸位想想看:鄰居中了舉人,對自己不是亦有光榮嗎?縱令沒有光榮,亦沒有害處呀!爲甚麼這樣放不下呢?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書上亦有這樣一則公案:說是有一座大寺院,請一位法師來講經。爲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來許多看熱鬧的人。內中有一青年,看見迎接法師的儀式太隆重了,他氣不過,跑出來拖著法師打了一頓!

  諸位想想看:寺院裏請法師講經,即使禮節有過于隆重之處,亦是佛教內部之事;與這個青年有何相幹?有何害處?他爲甚麼把法師打一頓?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驅使他啊!

  現在再講到我們自己身上:比方說,我們看到某一寺院很興隆,就要說他幾句壞話。聽到某一法師講經講的很好,也要說他幾句壞話。試問:某一寺院很興隆,某一法師講的好,對于佛教不是很光榮嗎?爲甚麼還要說他的壞話呢?此無他故,只是嫉妒心現前而已。

  嫉妒雖不是根本煩惱,但確是重障!因爲它能以「忌害賢人」,它能以「障礙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賢人。設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毀謗,抑以破壞!是不但障礙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賢人!其罪過不是很大嗎?!佛門中有句成語,說某人「嫉妒障礙」。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礙當然也是障礙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礙他人即障礙自己!因爲忌害賢人,自然會親近惡人。障礙善事,自然會做惡事。近惡人,做惡事,不是障礙自己嗎?!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對治之法,要用隨喜功德。見到他人作功德之事,無論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隨喜。或以身業隨喜助成之,或以口業隨喜贊歎之,或以意業隨喜而發欣悅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樂善之心常常現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斷了。嫉妒之惡法,既已伏斷,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將來度脫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屬」親近擁護。這都是隨喜功德的利益啊。

  3、念佛與隨喜功德

  如前幾天所講的:禮敬諸佛的功德,應當隨喜。稱贊如來的功德,應當隨喜。廣修供養與忏悔業障的功德,均應隨喜。乃至拭佛前棹,掃佛堂地,都是功德,都應隨喜。如是拭棹不礙念佛,念佛不礙掃地,便將隨喜功德的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爲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爲主的!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六、念佛與勸請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今天接著講第六大願「請轉*輪」,及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每天都是講一個大願,今天爲甚麼講兩個大願呢?這有兩種原由:第一是我們的念佛道場只有七天,倘若一天只講一願,則十大願王便不能講完;因此今天講兩願,明天講叁願,如是即可以圓滿了。第二是「請轉*輪」是總義,「請佛住世」是別義。其所以請佛住世者,原爲請轉*輪。是則願王雖有兩個,而意義只是一種。故將第六大願第七大願,合爲「勸請」,一次講完之。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叁段來講:—

  1、勸請的釋義

  先解釋第六大願請轉*輪:請是衆生的祈求,轉是諸佛的宣說,法是諸佛的言教,輪是教法的譬喻。我們請求諸佛說法,名曰請轉*輪。諸佛所說的教法,爲甚麼用輪作譬喻呢?輪是「轉輪聖王」的「輪寶」。在人壽八萬歲時,有轉輪王出世。由王的福德所感,自然有金輪寶出現。其輪千輻,具足毂辋,衆相圓淨,舒妙光明,旋轉飛行,威伏四方。此福德之王,因有此輪寶之故,稱爲轉輪聖王。諸佛所說之教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其威德猶如輪寶,故諸佛說法,名曰轉*輪。若詳細解釋,則有大小乘的分別;小乘*輪,具有五義:一速疾義:如來的智慧生起妙用時,非常的迅速;猶如轉輪聖王之金輪寶,飛行速疾。二取舍義:如來所說苦集滅道四谛,令諸衆生舍苦谛而取滅谛;猶如輪寶,舍東洲而取南洲。叁降伏義:如來說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猶如輪寶,能降伏一切叛亂。四鎮伏義:如來智慧能鎮伏一切煩惱,令其不起;猶如輪寶,鎮伏四洲一切臣民,不生擾害。五上下轉義:如來智慧不但能斷欲界煩惱,亦複能斷上二界煩惱;猶如輪寶,上下飛行。有如是五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小乘言教,名曰*輪。大乘*輪,具有四義:一圓滿義:大乘法義,究竟圓滿;猶如輪寶,圓演流通。二摧壞義:大乘智慧能破盡一切煩惱;猶如輪寶,碾壞一切。叁鎮遏義:大乘聖道,能攝伏外道二乘;猶如輪寶,威鎮天下。四不定義:大乘法門應機施教,無有定法;猶如輪寶,應時飛至,無有定軌。有如是四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大乘言教,名曰*輪。

  有人說:若佛在世,我們好去到佛前,請轉*輪。現在佛已涅槃了,既不見佛、如何請轉*輪呢?這有兩種義理,須要明白;第一、在地方說,不是請一尊佛轉*輪;我們的對境,乃是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一切諸佛。現在十方世界,住世的佛無量數,正好請求轉*輪。第二、在時間說,現在的佛固然要請,未來的佛亦當要請。一切菩薩、羅漢、善知識,都是未來佛,皆應請其轉*輪。我們只要能以常常發此大願,隨時隨處皆可依願起行。例如:有一位善知識,修行功夫,甚爲高深!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願力之故,即代衆人請求開示。要知道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所開示的法要,一言半句,皆能令人得到真實的利益!所謂「還丹一粒,轉鐵爲金。至理一言,轉凡爲聖。」又如:有一位大法師,講經說法,辯才無礙!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願力之故,即代衆人請求說法。大開講筵,普接聽衆。既能令未聞佛法的人,了解佛理,信仰佛教。又能令已聞佛法的人,深入佛理,倍加精進。這都是請轉*輪的大願,所引生成就的功德。

  再解釋第七大願請佛住世:佛有叁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體,無生亦無滅。二報身,乃因行功德圓滿享受法樂之身,有始無終。以上二種佛身,均不須請求住世,而自然住世。叁應化身,乃應衆生之機感,變化示現之身。每一尊佛出世,皆示現八相成道,有降生亦有入滅。佛出世間,原爲度生;生未度盡,何以入滅呢?因爲衆生不需要佛了!所謂「化緣已盡,住世無益。」于是示現入滅了。設若衆生以至誠之心,請佛住世!顯見化緣未盡,佛一定會應衆生之請而久住世間的。

  有人說:佛將要涅槃而未涅槃之時,我們請佛住世是應當的。現在佛入滅已二千多年了,我們還要請佛住世,豈不是太晚了嗎?

  若是對印度示現的這一尊佛說,似乎嫌晚了。然而我們所請的不是一尊佛,乃是十方叁世無盡諸佛。並且還有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諸善知識,都要請其住世。所以須要時時發願了。我們再把經文念一遍,藉以增加信心。經雲:「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這段經文容易懂,念一遍就明白了。

  又有人說:有生必有滅,乃世間一定之理。佛既示現受生,亦必示現入滅,方不違背俗谛之理。何能因我們請求而即常久住世呢?

  既雲「示現」,即非「定命」。只要有真正發願請佛住世的衆生,佛一定會應衆生之機而示現住世的。不但有衆生請求,佛即爲之住世;而實實在在的是佛不願入滅,唯願衆生請問佛法。如佛臨涅槃時,問衆弟子曰「我將涅槃,對于佛法,有疑問者,可速來問。」這即是暗示「若有請問佛法者,我即暫緩入滅。」不幸,竟無一人請問佛法者!豈不是「化緣已盡,住世無益」了嗎?!設若有人請問,佛可以多說一部經了。設若有許多人請問,佛可以多說許多部經,自然延緩涅槃了。

  我再舉兩則善知識的公案,作一證明:—

  南嶽山慧思尊者,將入滅時,大集門人說法,苦切诃責!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華忏者;吾當供給。若無,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端坐,言佛來迎!而化。這並不是門人請求善知識住世,相反的是善知識請求門人:「只要你們肯修行,我即爲之住世。」不幸,竟無一肯修行者!既然住世無益,只有端坐而化了。

  又有一則公案,是我親耳所聞的;民國十七年,我住蘇州靈岩山時,認識一位比丘,名呼妙性師。二十二年,再到靈岩山。這時妙性師在別院寶藏寺當家。我即下山探望這位離別數年的道友。到了寶藏寺,看見一塊木匾,上面寫著「大休息處」四個字。筆力蒼老古掘!因問這是誰寫的?妙性師先歎一口氣說,唉!這是我的傷心紀念品啊!于是講起他自己的一段公案;他說:「靈岩山的後面,有一天平山。天平山後面,有一間茅蓬。裏面住一位老修行,名叫大休禅師。我妙性與他談禅,談的很投機。他認爲我是一個法器。但根性遲鈍,急切不能開悟。他說:「你能放下一切,一心辦道,我當爲你住世叁年!否則,我于中秋日就要走了!」我本來很相信…

《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