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人能弘道,法藉人傳。人在法存,人亡法滅。故正法須得人護。以此守護正法之心,破除第叁滅善心事不喜他善之心。第九要念十方佛。昔因狎近惡友,信受其言,作諸惡事。今念十方佛,爲我作導師,修諸善法。以此念佛之心,破除第九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之心。第十要觀罪性空。觀諸罪過,從因緣生,其性本空。以罪性本空,方能忏除。倘若罪性不空,則雖忏亦不能除滅了。以此觀罪性空之心,破除第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之心。所破者是十種惡心,是順生死之心。能破者是十種善心,是逆生死之心。明了此等善惡之心,進修忏悔無罪不滅了。
2、忏悔業障的利益
忏悔業障的利益太大了,能以滅除叁障,能得依正具足。前面已經講過:煩惱障猶如種子,業障猶如水土,報障猶如果實。只要把業障忏除了,煩惱種子得不到業水之滋潤,自然幹枯。業障是因,報障是果;因既不生,果亦自滅。所以忏悔的雖只是業障,而結果是叁障完全除滅。這就是忏悔業障的利益。至于得到依正具足的利益,則有二種解釋:依是依報,即是衣食住等。正是正報,即是身體。在未成佛之前的「因位」中,生生世世,身相莊嚴,衣食豐裕。在成佛的「果位」上,正報則相好圓滿,依報則珍寶嚴飾。這都是忏悔業障所得到的利益。我們再把本段的經文念一遍,看看還有甚麼利益?經雲: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即是忏悔業障所得的利益。嚴持淨戒,能生一切功德。但是有「業障」的人,雖欲嚴持淨戒,而不能「恒」常安「住」于淨戒之中,亦就是不能恒常安住于一切功德之中了。比方說:有貪欲業障的人,則將因貪欲而犯戒。有瞋恚業障的人,則將因瞋恚而犯戒。淨戒既不能恒住,一切功德得而複失,豈不可惜?!是以有志嚴持淨戒者,必須誠心忏悔業障,方能得到恒常安住一切功德的利益。
3、念佛與忏悔業障
有人說:我們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還要忏悔業障呢?說這種話的人,是不知道業障的厲害!經雲:「業力甚大,能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有業障的人,雖欲念佛而不可能,又遑論一心。例如有人在貧困之時,頗肯念佛。一旦升官發財了,佛也不念了。這就是被貪欲之「業」「障」住了。又如有人發心來打念佛七,不跟這個蓮友鬧意見,就跟那個蓮友吵架,結果自己把自己「氣」走了,佛也不念了。這就是被瞋恚之「業」「障」住了。所以發願念佛的人,必須誠心忏悔業障。
在念佛七中,每天做晚課時,要跪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這就是將「忏悔業障」的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爲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爲主的!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五、念佛與隨喜功德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四大願「忏悔業障」。今天接著講第五大願「隨喜功德」。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叁段來講:—
1、隨喜功德的釋義
隨是順從,喜是欣悅,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謂之功德。這裏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當發願隨順喜悅,故曰「隨喜功德」。
先說隨喜佛的功德: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貴爲太子,富居皇宮,嬌妻婇女,常隨承事,五欲之樂,任其享受。而本師竟不爲環境所迷,因觀察衆生受苦,遂即舍棄國城妻子,毅然出家!這出家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出家之後,爲成佛道而在最荒涼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麥,瘦的皮骨連立,終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重發大願「若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遂于七日之後,夜睹明星,而成正覺。這種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成佛之後,即將自己所證的佛法,講給一切衆生聽,「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直至雙林樹下,臨入涅槃的時候,尚且問諸弟子,「吾將涅槃,汝等對于佛法,若有所疑?可速來問」!這種說法度生,誨人不倦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涅槃之後,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養舍利的衆生,滅罪生福。這種身雖入滅,仍留「身分」以澤被衆生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
次說隨喜菩薩的功德:菩薩是佛果的「因位」,在發菩提心之後,成妙覺果之前,曆劫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菩薩的功德,都應當隨喜。菩薩修「布施」時,一切身內之財,身外之財,皆須布施。身外之財,不但衣服飲食,金銀珍寶須布施;即家園國城,妻子眷屬亦須布施。身內之財,不但眼耳手足須布施,即身命亦須布施。法華經上說:「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舍身命處」。菩薩所舍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薩爲甚麼要舍身命呢?一則爲佛法,二則爲衆生。且說一個「雪山童子爲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給諸位聽聽。這個公案,出在涅槃經。經上說:「我住雪山,天帝釋爲試我故,變其身爲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于爾時,開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余半偈,吾當終身爲汝弟子。羅剎雲:我今實饑,故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食!羅剎于是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我聞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實時升高樹上,投身于地!以奉羅剎」。這就是爲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我們想想看:世尊爲菩薩時,是如何的輕視身命,重視佛法!現在大藏經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無量數的偈。這都是世尊在過去劫中,用身命換來的!可是我們竟把這些希有珍貴的法寶,束之高閣,不肯一讀,未免太對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對于爲法舍身的功德,應當隨喜;即是菩薩所修的一切難行難忍的功德,都應當隨喜。
複次說到隨喜二乘聖人的功德:二乘即是聲聞緣覺。「聲聞」所修的是苦集滅道四谛法。他們能以「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他們能證阿羅漢果。「緣覺」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能以觀察衆生之生死輪回,皆由于十二因緣之流轉;因之用功而將十二因緣還滅。所以他們證得的果位,稱爲「緣覺」。二乘人所修的法門雖然不同,但其結果都能以了生脫死,超出叁界。所以二乘人亦稱爲聖人。這二乘聖人的功德,我們亦當隨喜。
現在再講隨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叁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禅定。無色界天修四空定。這些功德,都應隨喜。阿修羅此雲「非天」。他們有天之福,無天之德。雖似天道衆生而實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羅既然無德,我們隨喜他的甚麼呢?我們應當注意:隨喜功德,不是隨喜罪過。阿修羅既然「有天之福」,這就是他的功德;我們即應隨喜。至于「無天之德」,這是他的罪過,我們切勿隨喜。人道的衆生,佛教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爲其善法。儒教以仁義禮智信爲其善法。其意義頗相同。孔子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即是隨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隨喜他的罪過。畜生道的衆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負責。雞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鴉能反哺,即是孝順。雁不二配,即是貞節。如是功德,皆當隨喜。鬼亦有善有惡,如地藏經中所說的「主命鬼王」「堅牢地神」,其功德亦當隨喜。地獄道的衆生,作惡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資隨喜呢?須知地獄衆生,受苦極重!爲苦所逼時,必生後悔。這一念悔過之心,即其功德,即應隨喜。又者閻羅王亦屬于地獄道。如地藏經中所說,他能以親近地藏菩薩。又如公案中所講,他能以禮拜永明禅師之像。這都算是地獄裏功德。既是功德,自應隨喜了。以上所講的是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應當隨順喜悅,故名隨喜功德。
2、隨喜功德的利益
隨言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屬。前一是對治的惡法。後二是生起的善法。能滅惡生善,故須發此大願。
昨天曾講到叁障,即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那是約叁世因果配的。若就現在一期之中,尚有叁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叁、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欲與我慢居其二。「隨煩惱」有二十種,嫉妒居其一。如是說來,則根本煩惱中,除了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它四種:爲甚麼只將貪與慢列爲「重障」而不將其它四種列爲重障呢?再說隨煩惱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它十九種;爲甚麼只將嫉妒列爲「重障」,而不將其它十九種列爲重障呢?這就是因這叁種惡法障礙善法最重之故。其它的煩惱法,雖然同是惡法,同能障礙善法,但是比較起來,都沒有這叁種惡力厲害。故特標重障之名。比方說,有二十六個壞人,其中有叁個最壞的,因爲他們害善人,害的最凶!故特標其名,以便預防,而利緝捕。
我慢重障,須用第一願王禮敬諸佛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經講過了,貪欲重障,須用第叁願王廣修供養之法,以及第四願王忏悔業障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第叁天和第四天,亦已講過了。現在專講嫉妒重障,必須用隨喜功德之法,以對治除滅之。
所謂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見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覺著不歡喜。見到他人榮華富貴,自己心中便感覺到不能忍耐。這便是嫉妒心現前了!我們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不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統統有的。不過學佛的人,既然知道有這種煩惱心,就得好好的用功…
《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