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能除垢秽而得法身。供灯能除痴暗而得慧明。供乐能除喑哑而得法音等。如是等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报果。

  3、念佛与广修供养

  我们早晨,先供一杯开水,次再点灯烧香,而后早课。食粥之后,供华供果,而后念佛。午前,供菜供饭,而后午斋。而且每「一支香」皆须然烛焚香,而后念佛。以及念佛堂中,所悬挂的缦帐幢幡,种种庄严。这都是将「广修供养」之行愿,与念佛法门融而为一的修持。

  有人说: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更要广修供养呢?须知一切行门皆由福报所摄持!设若没有福报,不但找不着一座清净的念佛堂,甚至于连衣食都不能具足!如何能以安心办道呢?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广修供养可得最大的福报!所以应当念佛与供养合一了。

  但有两点重要的道理,应当注意:第一、在供养的时候,要加修「观行」!虽然所供的只是一香一华,而必须观想着如山如海如云。第二、在修「观行」的时候,必须要发七种心: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乃至不离菩提心供养。若能如是,必能成就普贤菩萨的第三「广修供养」的大愿。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今天接着讲第四大愿「忏悔业障」。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来讲:—

  1、忏悔业障的释义

  华严经中本来是「忏除业障」。可是我们现在每日做早课时,都是念「忏悔业障」。以此先解「忏悔」二字;「忏」是梵语,「悔」是华言。这有二种意义:一者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是即翻译梵语之忏摩,为华言之悔过。二者忏悔乃梵华并举之词,是乃一半梵语,一生华言。忏即陈露先罪,即是恭对佛前,陈说发露先前所作之罪;要把自己的罪过,通统说出来,不得隐藏,这就是忏摩。悔即改往修来,对于往昔所造的罪过,必须真实悔改;于未来的善法,一定精进修行;这就是悔过。所谓「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方合忏悔之义。

  再解「业障」二字,业有三种:一者善业,二者恶业,三者不动业。业障之业,即是恶业;以恶业能障人天善法,能障出世圣道,故名业障。障亦有三种:一者烦恼障,即是无明。二者业障,即是五逆十恶。三者报障,即是地狱,饿鬼,畜生之果报。为甚么不忏悔烦恼障,果报障,而但忏悔业障呢?这有二种意义:一者业力甚大,故须先忏。烦恼障潜伏力弱,故后忏之。至于报障,已竟结成恶果,只有受报,无法忏除了。二者忏悔业障,即是忏悔三障;以烦恼障如种子,业障如水土,报障如果实;忏侮业障,犹如去其水土之缘,则烦恼种子自然干枯,恶报果实亦自无法生出;是则但能把业障忏悔清净,则三障悉皆捐除了。

  上来已经把忏悔业障的大意,说明白了,现在再把十种恶业多说几句: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凡夫是「畏果不畏因」的;恶果尚未现前,即不能生起怖畏之心。怖畏恶道之心不生,如何能发心真实忏悔?然而三恶道的果报,乃属于未来之事。未来之事,尚未现前,是故不易令愚痴浅见之凡夫生起怖畏。可是我们都是人类,人类的众生,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就看得见的果报,以推过去之业因,则容易引起信仰之心,生出怖畏之念了。

  我们大家都是人,都是父母所生,为甚么所受的果报不一样呢?这就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现且不谈善报善因。但说恶报恶因。

  招感恶报之恶因,大别有十种:即是身口意所造之十种恶业。于中「杀生」之罪,先堕地狱受苦。地狱之苦受完了,再堕畜生。畜生之苦受完了,再堕饿鬼。饿鬼之苦受完了,方得转世为人。虽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这都是看得见的事实。此方说有一富贵人家,只有一个儿子:这位独生子,一定有福好享了!可是他偏偏短命死了!这就是前生前世造了杀生之业的缘故。又如一位大财主,富有多金,正好享受荣华之乐!可是他偏偏身弱多病,虽有五欲之乐而不能享受!这亦是前生前世造了杀生之业的缘故。第二「偷盗」之罪,先堕三恶道受苦。三恶道的苦受完了,方得转世为人。虽然生于人中,尚得二种果报:一者常受贫穷之苦,二者虽有钱财而不得自在使用。第三「邪淫」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的眷属。以上三种,属于身业,应当忏悔。第四「妄语」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诽谤,二者常受他人诳骗。第五「两舌」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敝恶。第六「恶口」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第七「绮语」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无人信受,二者语不明了。以上四种,属于口业,应当忏悔。第八「贪欲」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第九「瞋恚」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恼害。第十「邪见」之罪,先堕三途受苦。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于邪见之家,二者其心谄曲不直。以上三种,属于意业,应当忏侮。总上十种恶业,所受的果报,虽只有二十种,但这是大概分别的。若是详细分别,实有无量无边的果报。这些果报,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或为他人所遭遇。或为自身所亲受。我辈凡夫,不明因果之理。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怨天尤人!真是恶上增恶,罪上加罪!明白佛理的人,一心忏悔尚恐来不及,又何敢怨天尤人呢?!

  话得说回来:上面所说的果报,乃是由三恶道出来,转生于人道,所受的「余报」。与三恶道的果报比较起来,真是微不足道了。要是堕到地狱里,其受苦之多,所谓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其时间之长,动辄论「劫」!真不知何日何时方能出来?!何况从地狱里出来,复堕畜生。从畜生里出来,更堕饿鬼。又不知经过多少劫?!真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那里容许我们粗心胆大而不赶快忏悔呢?!

  以上所讲的话,乃是就因果的事实论的。现在再将造罪的心理分析一下,以便「罪从心起将心忏」。

  人是善道的众生,怎么会不信因果,广造诸恶的呢?乃是由心理上渐渐变坏的。从微至着,分为十个阶段来讲:一者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不知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妄计人我之相。既把这个身体,认为是我自己,于是就要为这身体贪图享受,一切罪过皆由此一念「身见」而起。二者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内心之中,本已具有贪欲之烦恼,外面又遇到恶友的诱惑,于是执着我见之心倍加隆盛。三者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内外恶缘,既已具足;即能内灭善心,外灭善事。不但自己不肯做善事,就是看见别人做善事,亦不欢喜。四者纵恣三业,无恶不为。既不喜作善,则好作恶了!于是放纵身口意,无恶不造了。五者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如好猎者,于万般禽兽,总带杀心!又如贪财之人,举世资财,无一不要!虽然事实上未必尽遂其意,而其杀生贪财之心,实常遍布一切处所。六者恶心相续,昼夜不断。既无善心,则全是恶心。于是无时不想作恶。七者覆讳过失,不欲人知。虽然无时无处不在作恶,可是不愿他人知道。八者虏扈抵突,不畏恶道。虏掠拔扈,粗野横暴,抵触唐突,冒犯圣贤!毫无畏惧恶道之念。犹如疯犬,不易驯服。九者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前面讲作恶不欲人知,是尚有惭愧之心。至此则廉耻之心丧尽,不但不怕天不怕人,连佛菩萨亦复不怕了!十者拨无因果,作一阐提。梵语「一阐提」,华言断善根。因果报应之理,一概不信。恣意作恶,方能称心。犹如粪蛆,好乐厕所。由此十种恶心,昏迷颠倒,广造罪恶,永处恶道了。现在要忏悔业障,必须生起十种善心,从后翻破之,以为对治法门。第一要明信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丝毫不错。虽然现在作恶的人,尚未见其受到恶报;那只是因缘未熟而已。经云:「假使满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没有造了业不受报的。亦没有自己造业他人受报的。精识善恶,不生疑惑,是为明信因果。以此明信因果之心,破除第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之心。第二要自愧克责。设若放逸心一动,急当自己克责自己:「鄙恶罪人,不知修善,无羞无耻,犹如畜生。」再想到天见我屏处造罪,是故于天生惭;人见我显处造罪,是故于人生愧。以此自愧克责之心,破除第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之心。第三要怖畏恶道。修行的人,当自思惟:「人命无常,过于转烛。一息不还,千载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波深,船筏安寄?岂可坐待堕落?!」又佛名经云:「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思惟至此,怖心自生。怖心生时,如履汤火!虽有五欲六尘之境,亦不暇贪染了。以此怖畏恶道之心,破除第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之心。第四要不覆瑕疵。若有罪过,恭对佛像,尽情发露。发露罪过,犹如吐毒!倘若覆藏罪过,不肯发露者,犹如隐处有斑,覆讳不治,则致于死。以此不覆瑕疵之心,破除第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之心。第五要断相续心。既然发心忏悔,必须断除作恶的相续心。即是忏悔之后,誓不再犯!以此断相续心,破除第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之心。第六要发菩提心。以前因为愚痴不觉,故遍一切处恼害有情。今发觉心,应当遍一切处利益有情。以此发菩提心,破除第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之心。第七要修初补过。昔因恶身口意,造诸罪过。今以善身口意,修诸功德。以此修功补过之心,破除第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之心。第八要守护正…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