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之心。如是則將功德翻成煩惱!豈不是太冤枉了嗎?
五、起用禮:由于以前所修之「無相觀」,而悟到諸法無「能」無「所」,這是得到了「真空理體」。須知「真空不空」,從體起用,觀想到能禮之人,所禮之佛,猶如影像,普遍一切;纔能達到「妙有」的境界哩。
六、內觀禮:前面的「依體起用」「從空入假」,高深是很高深了;但是應當再進一步的觀想:自己具有的覺性,便是法身真佛。一一禮拜,只是自己禮拜自己的法身佛,不必向外求佛。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妤在靈山塔下修」。就是這種道理。
七、實相禮:上來所講的第叁種禮,乃至第六種禮,雖然一步比一步深奧;但仍存有自他內外之差別相。今此一禮,觀入「實相」。實相平等,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不住于法,而常禮諸佛;真是玄之又玄了。
以上七種禮,乃勒那叁藏所定。以下叁種禮,是清涼國師所加。
八、大悲禮:以前之禮,雖然觀智圓明,尚未顯示大悲利生。故此一禮,以明「同體大悲」之心;隨一一禮,皆普代衆生禮;方堪稱爲菩薩之禮了。
九、總攝禮:謂融攝前六門由淺至深之禮,以爲一種觀想。前面所講的八種禮,爲甚麼只融攝六門呢?因爲第一第二,不合禮儀,所以除去不用。現在將第叁至第八,總爲融攝起來:謂凡欲禮敬者:先須五體投地,殷重接足——即是第叁恭敬禮。繼之深入法性,離能禮所禮之相——即是第四無相禮。再繼之以普運身心,禮不可禮之佛——即是第五起用禮。進一步觀想:但禮內佛,不向外求—即是第六內觀禮。更進一步觀想;若內若外,同一實相——即是第七實相禮。若能隨一一禮,普代衆生——即是第八大悲禮。將這六種禮,融爲一種觀想,便謂之「總攝禮」了。
十、無盡禮:觀入「帝網珠」的境界,能禮之自身,與所禮之佛,皆重重無盡。若依此禮,則一一禮,皆有無盡的功德。倘若不修此種觀想,雖終日禮佛,實徒自疲勞而已!
2、禮敬諸佛的利益
有人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何必一定要禮敬諸佛呢?
這話說的是不錯,不過我們須要細心的研究一下;既然每一種法門,都可以入道:那麼世尊只要說一種法門,令我們入道就好了;又何必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呢?這是因爲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故。煩惱如病,法門如藥。有了何種病,即用何種藥對治。把病治好了,即是得到了藥的利益。修行佛法,也是這樣的;有了甚麼煩惱,即用甚麼法門對治。把煩惱治好了,即是得到了法門的利益。
禮敬諸佛,是對治「我慢障」令得尊貴身的。因爲衆生執若有「我」,故于他人生起高慢之心。「慢」因「我」起,故名「我慢」。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唯識論說:「雲何爲慢?恃已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這是總釋「慢」字的意義。若詳解「慢」的種類,則有七種:
一、「單慢」:以自己與他人相比較,他人劣于自己者,則謂自己勝于他人。他人于自己相等者,則謂自己等于他人。這雖然比較的沒有錯,但因內懷「高舉」之心,所以叫「單慢」。
二、「過慢」:他人于自己相等者,硬說自己勝。他人本來勝過自己,而偏說與自己相等。這種過分的慢心,所以叫「過慢」。
叁、「慢過慢」:他人本來勝過自己,而翻過來說自己勝過他人!這比「過慢」更加過分,所以叫「慢過慢」。
四、「我慢」:這是七種慢的根本慢。內執有「我」,則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有「我所」,則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這就叫「我慢」。
五、「增上慢」:增上者強盛之義、。因「我慢」未除,于精進修行之時,得一種「相似境界」,便謂已證聖果。這叫著「增上慢」。
六、「卑劣慢」:這有兩種人:一種人,對于他人多分勝者,亦承認自己卑劣,但是還要「慢」一下,說是自己不過少分卑劣而已。另一種人,已完全承認他人之高勝,自己實在是卑劣,但是決不肯虛心下氣向人學習。竟會說出這樣話來:「你高你的,我卑我的,你成你的佛,我墮我的地獄,我不希望你來度我」!唉!這種「卑劣」而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亦複可憐了!
七、「邪見慢」:社會上有一種惡人,仗恃著他所作的惡事,生起「高舉」之心,這就是「邪見慢」。例如:惡人作惡,犯法坐牢。他不但不以爲不名譽,反而以爲坐監牢的次數越多,越有資格!又如惡人殺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爲殺人越多,越是英雄!噫!這種人在世之日,爲害社會!爲害國家!死了之後,一定墮入阿鼻地獄!真是害人亦複害己了!
一切凡夫,皆有「我執」:凡有「我執」者,皆有「我慢」。不過有輕重之分而已。有些人,見了諸佛之像,即肯禮敬;這是「我慢」輕的人。有些人,見了諸佛之像,不但不肯禮敬,反而故意的挺起胸脯,背抄兩手,舉目高視,好象要與諸佛較較身量似的。這就是「我慢」重的人。我們見到禮敬諸佛的人,固然歡迎他。但是見到不肯禮佛的人,也不要舍棄他。應當循循善誘,方便勸導,令知禮敬諸佛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初入佛門的人,教他禮佛,當然有點勉強。可是時間久了,也就自然了。將來不但見了佛不起我慢。就是見到一般人,乃至見到一般畜生,皆不會生起我慢之念。結果把「我慢障」消除淨盡!得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尊貴身,這就是得到禮敬諸佛的利益了。
3、念佛與禮敬諸佛
又有人說:我們只要一心念佛好了,不必再去拜佛。因爲念佛的目的,在求一心不亂。設若一邊念佛,一邊拜佛,豈不令人分心動念嗎?而且「一法具有一切法」,只要一心念佛,自然具有拜佛的功德,又何必勞身累形呢?
這話,乍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種道理並不圓滿。若在「一法具有一切法」來講,則頗有道理。可是在「一切法即是一法」來講,這「道理」就只有一邊了。
我們不要講的太高深玄妙,令人難懂。還是講淺顯一點吧:
第一、念佛的人,沒有不拜佛的。因爲念佛的人,對于佛都存有必恭必敬之心。有敬佛之心的人,遇見佛像,焉有不拜之理?!設若不拜,必無敬心!既無敬佛之心,念佛還能念到一心不亂嗎?
第二、假若一種法門可以對治一切煩惱,則普賢菩薩又何必發十種大願呢?!一願有一願的妙用,禮敬諸佛之願,其妙用在對治「我慢障」。假使只知念佛,而不禮敬諸佛,或雖禮而不敬,如前面所講的「我慢禮」「求名禮」,如是則「我慢障」未能伏除。具有「我慢障」的人,發心念佛;念來念去,會增加「我慢」的。例如有些念佛的人,自己覺到會念佛,會用功,便自以爲了不起!于是以爲別人都不會用功,便瞧不起別人!這都是念佛念出來的「我慢煩惱」。急應以禮敬諸佛之法對治之!
現在要講念佛與拜佛的方法了,諸位留心聽著!
在念佛七中,當然以念佛爲主。可是在「起香」之前,要拜叁拜。每一支香念完之後,也要拜叁拜。尤其在晚上「大回向」之時,要拜很多拜。這都是用的禮敬諸佛的功夫。但是切不可禮而不敬!必須至誠作觀,方見功效!一定要依著文殊菩薩所說的「禮佛觀想偈」來作觀想。偈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第一句的意思,是要觀想著:能禮之人與所禮之佛,其體性本自空寂。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第四種「無相禮」。第二句的意思,是要觀想著:其體雖空,其用不無。自然感應道交難思難議了。即是第五種「起用禮」。第叁句及第四句的意思,是要觀想著;我此禮佛道場,如帝釋天的寶珠網一樣,有重重無盡的彌陀如來,影現其中。帝釋天宮有一莊嚴羅網懸飾空中。是用一千個寶珠穿成的。粒粒寶珠,皆有光明,互照互攝。一個寶珠裏面,有九百九十九個寶珠的影子。個個寶珠,悉皆如是。這是第一重境界。一個寶珠,帶著所照攝的九百九十九個珠影,又照入個個寶珠之中。個個寶珠,悉皆如是。這是第二重境界。如是互相攝入,第叁重,第四重,乃至「重重無盡」。我們沒有珠寶,可以用十面鏡子來證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鏡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間點一盞燈,就會出現「重重無盡」的境界來了!設若十面鏡子不容易找到,可以先用兩面鏡子試驗一下。在這兩面鏡子中間,點一盞燈,試想該有多少燈影呢?若依我們的粗淺想法,至多不過兩個燈影吧!啊!那裏知道竟是數不完的燈影哩!上面所說的燈影,是證明「帝珠」的。帝珠是譬喻無盡的世界,無盡的諸佛的。虛空之中,有無量數的世界,(世界亦名剎)即有無量數的佛。這是第一重境界。每一個世界—剎中,有無量數的微塵。粒粒微塵之中,複有世界,亦複有佛。這是第二重境界。塵中有剎,剎中複有塵,塵中更有剎;如是剎塵塵剎,重重無盡!所有之佛,亦複重重無盡!我們拜佛的時候,要如是觀想。亦即是第九種「總攝禮」,及第十種「無盡禮」。禮佛觀想偈的最後兩句:「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即是第叁種「恭敬禮」了。
講到這裏,總結一下:在念佛七中,每一支香之前後,都要拜叁拜。每一拜伏身在地之時,就要依著文殊禮佛偈,至誠作觀!每日晚上,「大回向」「頂禮」之時,口唱佛名,即隨文作觀!「一心頂禮,宏揚淨樂土,釋迦佛如來,千百億化身,遍法界諸佛」!「一心頂禮,常寂光淨土,阿彌陀如來,清淨妙法身,遍法界諸佛」!一共十條「頂禮」,每一條都帶有「遍法界諸佛」。遍法界,即是塵塵剎剎,重重無盡之界。如是禮一佛,即是禮無量諸佛,如是用功,即是將念佛名號與禮敬諸佛融而爲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爲主的!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二、念佛與稱贊如來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
《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