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之心。如是则将功德翻成烦恼!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五、起用礼:由于以前所修之「无相观」,而悟到诸法无「能」无「所」,这是得到了「真空理体」。须知「真空不空」,从体起用,观想到能礼之人,所礼之佛,犹如影像,普遍一切;纔能达到「妙有」的境界哩。
六、内观礼:前面的「依体起用」「从空入假」,高深是很高深了;但是应当再进一步的观想:自己具有的觉性,便是法身真佛。一一礼拜,只是自己礼拜自己的法身佛,不必向外求佛。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妤在灵山塔下修」。就是这种道理。
七、实相礼:上来所讲的第三种礼,乃至第六种礼,虽然一步比一步深奥;但仍存有自他内外之差别相。今此一礼,观入「实相」。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而常礼诸佛;真是玄之又玄了。
以上七种礼,乃勒那三藏所定。以下三种礼,是清凉国师所加。
八、大悲礼:以前之礼,虽然观智圆明,尚未显示大悲利生。故此一礼,以明「同体大悲」之心;随一一礼,皆普代众生礼;方堪称为菩萨之礼了。
九、总摄礼:谓融摄前六门由浅至深之礼,以为一种观想。前面所讲的八种礼,为甚么只融摄六门呢?因为第一第二,不合礼仪,所以除去不用。现在将第三至第八,总为融摄起来:谓凡欲礼敬者:先须五体投地,殷重接足——即是第三恭敬礼。继之深入法性,离能礼所礼之相——即是第四无相礼。再继之以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之佛——即是第五起用礼。进一步观想: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即是第六内观礼。更进一步观想;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即是第七实相礼。若能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即是第八大悲礼。将这六种礼,融为一种观想,便谓之「总摄礼」了。
十、无尽礼:观入「帝网珠」的境界,能礼之自身,与所礼之佛,皆重重无尽。若依此礼,则一一礼,皆有无尽的功德。倘若不修此种观想,虽终日礼佛,实徒自疲劳而已!
2、礼敬诸佛的利益
有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何必一定要礼敬诸佛呢?
这话说的是不错,不过我们须要细心的研究一下;既然每一种法门,都可以入道:那么世尊只要说一种法门,令我们入道就好了;又何必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故。烦恼如病,法门如药。有了何种病,即用何种药对治。把病治好了,即是得到了药的利益。修行佛法,也是这样的;有了甚么烦恼,即用甚么法门对治。把烦恼治好了,即是得到了法门的利益。
礼敬诸佛,是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的。因为众生执若有「我」,故于他人生起高慢之心。「慢」因「我」起,故名「我慢」。我慢能障佛道,故名「我慢障」。唯识论说:「云何为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这是总释「慢」字的意义。若详解「慢」的种类,则有七种:
一、「单慢」:以自己与他人相比较,他人劣于自己者,则谓自己胜于他人。他人于自己相等者,则谓自己等于他人。这虽然比较的没有错,但因内怀「高举」之心,所以叫「单慢」。
二、「过慢」:他人于自己相等者,硬说自己胜。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偏说与自己相等。这种过分的慢心,所以叫「过慢」。
三、「慢过慢」:他人本来胜过自己,而翻过来说自己胜过他人!这比「过慢」更加过分,所以叫「慢过慢」。
四、「我慢」: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是我所有的,都比他人所有的高上。这就叫「我慢」。
五、「增上慢」:增上者强盛之义、。因「我慢」未除,于精进修行之时,得一种「相似境界」,便谓已证圣果。这叫着「增上慢」。
六、「卑劣慢」:这有两种人:一种人,对于他人多分胜者,亦承认自己卑劣,但是还要「慢」一下,说是自己不过少分卑劣而已。另一种人,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自己实在是卑劣,但是决不肯虚心下气向人学习。竟会说出这样话来:「你高你的,我卑我的,你成你的佛,我堕我的地狱,我不希望你来度我」!唉!这种「卑劣」而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亦复可怜了!
七、「邪见慢」:社会上有一种恶人,仗恃着他所作的恶事,生起「高举」之心,这就是「邪见慢」。例如:恶人作恶,犯法坐牢。他不但不以为不名誉,反而以为坐监牢的次数越多,越有资格!又如恶人杀人,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以为杀人越多,越是英雄!噫!这种人在世之日,为害社会!为害国家!死了之后,一定堕入阿鼻地狱!真是害人亦复害己了!
一切凡夫,皆有「我执」:凡有「我执」者,皆有「我慢」。不过有轻重之分而已。有些人,见了诸佛之像,即肯礼敬;这是「我慢」轻的人。有些人,见了诸佛之像,不但不肯礼敬,反而故意的挺起胸脯,背抄两手,举目高视,好象要与诸佛较较身量似的。这就是「我慢」重的人。我们见到礼敬诸佛的人,固然欢迎他。但是见到不肯礼佛的人,也不要舍弃他。应当循循善诱,方便劝导,令知礼敬诸佛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初入佛门的人,教他礼佛,当然有点勉强。可是时间久了,也就自然了。将来不但见了佛不起我慢。就是见到一般人,乃至见到一般畜生,皆不会生起我慢之念。结果把「我慢障」消除净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尊贵身,这就是得到礼敬诸佛的利益了。
3、念佛与礼敬诸佛
又有人说: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好了,不必再去拜佛。因为念佛的目的,在求一心不乱。设若一边念佛,一边拜佛,岂不令人分心动念吗?而且「一法具有一切法」,只要一心念佛,自然具有拜佛的功德,又何必劳身累形呢?
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这种道理并不圆满。若在「一法具有一切法」来讲,则颇有道理。可是在「一切法即是一法」来讲,这「道理」就只有一边了。
我们不要讲的太高深玄妙,令人难懂。还是讲浅显一点吧:
第一、念佛的人,没有不拜佛的。因为念佛的人,对于佛都存有必恭必敬之心。有敬佛之心的人,遇见佛像,焉有不拜之理?!设若不拜,必无敬心!既无敬佛之心,念佛还能念到一心不乱吗?
第二、假若一种法门可以对治一切烦恼,则普贤菩萨又何必发十种大愿呢?!一愿有一愿的妙用,礼敬诸佛之愿,其妙用在对治「我慢障」。假使只知念佛,而不礼敬诸佛,或虽礼而不敬,如前面所讲的「我慢礼」「求名礼」,如是则「我慢障」未能伏除。具有「我慢障」的人,发心念佛;念来念去,会增加「我慢」的。例如有些念佛的人,自己觉到会念佛,会用功,便自以为了不起!于是以为别人都不会用功,便瞧不起别人!这都是念佛念出来的「我慢烦恼」。急应以礼敬诸佛之法对治之!
现在要讲念佛与拜佛的方法了,诸位留心听着!
在念佛七中,当然以念佛为主。可是在「起香」之前,要拜三拜。每一支香念完之后,也要拜三拜。尤其在晚上「大回向」之时,要拜很多拜。这都是用的礼敬诸佛的功夫。但是切不可礼而不敬!必须至诚作观,方见功效!一定要依着文殊菩萨所说的「礼佛观想偈」来作观想。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第一句的意思,是要观想着:能礼之人与所礼之佛,其体性本自空寂。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第四种「无相礼」。第二句的意思,是要观想着:其体虽空,其用不无。自然感应道交难思难议了。即是第五种「起用礼」。第三句及第四句的意思,是要观想着;我此礼佛道场,如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有重重无尽的弥陀如来,影现其中。帝释天宫有一庄严罗网悬饰空中。是用一千个宝珠穿成的。粒粒宝珠,皆有光明,互照互摄。一个宝珠里面,有九百九十九个宝珠的影子。个个宝珠,悉皆如是。这是第一重境界。一个宝珠,带着所照摄的九百九十九个珠影,又照入个个宝珠之中。个个宝珠,悉皆如是。这是第二重境界。如是互相摄入,第三重,第四重,乃至「重重无尽」。我们没有珠宝,可以用十面镜子来证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镜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间点一盏灯,就会出现「重重无尽」的境界来了!设若十面镜子不容易找到,可以先用两面镜子试验一下。在这两面镜子中间,点一盏灯,试想该有多少灯影呢?若依我们的粗浅想法,至多不过两个灯影吧!啊!那里知道竟是数不完的灯影哩!上面所说的灯影,是证明「帝珠」的。帝珠是譬喻无尽的世界,无尽的诸佛的。虚空之中,有无量数的世界,(世界亦名剎)即有无量数的佛。这是第一重境界。每一个世界—剎中,有无量数的微尘。粒粒微尘之中,复有世界,亦复有佛。这是第二重境界。尘中有剎,剎中复有尘,尘中更有剎;如是剎尘尘剎,重重无尽!所有之佛,亦复重重无尽!我们拜佛的时候,要如是观想。亦即是第九种「总摄礼」,及第十种「无尽礼」。礼佛观想偈的最后两句:「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即是第三种「恭敬礼」了。
讲到这里,总结一下:在念佛七中,每一支香之前后,都要拜三拜。每一拜伏身在地之时,就要依着文殊礼佛偈,至诚作观!每日晚上,「大回向」「顶礼」之时,口唱佛名,即随文作观!「一心顶礼,宏扬净乐土,释迦佛如来,千百亿化身,遍法界诸佛」!「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法界诸佛」!一共十条「顶礼」,每一条都带有「遍法界诸佛」。遍法界,即是尘尘剎剎,重重无尽之界。如是礼一佛,即是礼无量诸佛,如是用功,即是将念佛名号与礼敬诸佛融而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为主的!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打起精神来念佛吧!
二、念佛与称赞如来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