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

  佛堂讲话第二辑(念佛与十大愿王)

  道源法师讲述

  许宽成居士记

  ——在八堵正道山海会寺——

  序

  一、念佛与礼敬诸佛

  二、念佛与称赞如来

  三、念佛与广修供养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

  五、念佛与随喜功德

  六、念佛与劝请

  七、念佛与回向

  序

  仁光

  我尝听源公上人说:「药无贫贱,对症者艮。法无高下,应机者妙。」医生开出来的一切药品,皆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只要对症,能把患者的疾病治痊愈了,悉是良药。如来说出来的一切法门,皆以了脱生死为目的。只要应机,能把众生的生死了脱了,无法妙法。

  上人说:「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应当八宗并重,一门深入。」我国大乘,有八个宗派,我们应当并加尊重,不可妄事批评,孰浅孰深。以免引起门户执见,宗派诤论。因为「兄弟哄于墙」对于今日之佛教是不幸的。

  上人又说:「研究理论,虽然八宗并重。修行用功,必须一门深入。我之修学净土宗,是因为净土法门应我的机。我之所以弘扬净土宗,是因为净土法门能应一般人之机。」我们自己修学净土,同时弘扬净土,都是为的应机而已。对于其它宗派,并无偏重偏轻之观念。

  净土宗虽有三经一论,乃至五经四论,但以文句深奥,似乎不能偏应初学之机。若令一般人都能了解净土宗的道理,则实在需要一种浅显简明的教材。

  自民国四十年,追随源公上人,创建海会寺,即定为净土宗。每年于弥陀圣诞之时,即举行「念佛七」。由上人开示念佛法要。当听讲的时候,只觉得上人讲的好!而以我的学问不够,未能随时记录下来,实在太可惜了!

  四十七年农历二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台中市净土专宗道场灵山寺,请源公上人主持念佛七。由许宽成居士,把上人所讲的开示,全都记录下来了。在中国佛教月刊陆续发表,颇受读者欢迎。又由许居士募化净资,印成单行本,以赠有缘者。第一版印二千五百本,竟不够分送。继由高雄市丁润生、陈仁和等,诸位居士发心,再版一千三百本,亦一索而空。

  四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本寺照例举行佛七。我试着把上人所讲的开示,亦全都记录下来了。但以文笔太差,未敢发表。嗣经多数道友之鼓励,勉将原稿改写一遍,再呈上人斧正之。仍在中国佛教月刊次第刊布。而竟接到很多来信,要求仍照前次印单行本者。是知上人之开示,实属现代应机之妙法,乃为净宗简明之教材,不可不推广之。爰乃发起募化,提倡印行。幸得诸上善人协力资助,方得如愿以成,实无任感谢!经请名于上人,仍定名曰「佛堂讲话」,但以第一辑、第二辑分别之。顾前次所印者为袖珍本,携带虽然便利,外观似欠庄严,故改为三十二开本。此次连同第一辑,共印一万册,用以广结净缘。惟愿见闻者,读诵者,同发信愿,同持佛名,同生莲邦,是所馨香祷祝的了。

  中华民国五十一年浴佛节序于基隆八堵正道山净土宗海会寺监院寮

  佛堂讲话(第二辑)

  净土宗道源上人讲

  比丘尼弟子仁光记

  总题:念佛与十大愿王

  一、念佛与礼敬诸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时光快的很,自从创建海会寺以来,每年冬季举行念佛七,今年已是第八次念佛七了。往年的佛七,都是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弥陀圣诞日圆满。可是今年因为要到大岗山,参加慈舟大师的舍利塔落成典礼,所以把念佛七提早几天;自今日(初八日)起七,至十四日圆满。因十五日还有「消灾会」。十六日就要乘火车往南部去了。

  本来在「打七」期中,只须一心念佛,不须讲话,所谓「行起解绝」。然而在这念佛堂中,有初发心的人;倘若不听听「开示」,以启发道心;恐怕念不了几天,便懈怠下来了。又有「一番提起一番新」的好处,老修行也须要听听。因此就得讲讲说说,以作助道之缘。既然在佛堂中讲的话,是为启发道心而讲,那就不是平常随便讲的话了。所讲的都是很重要的道话,希望诸位注意听着!

  在这次念佛七中,准备与诸位讲一讲「念佛与十大愿王」的道理。为甚么要讲这种道理呢?因为这种道理,可以启发诸位的道心,可以帮助诸位的功行,是非常重要的。诸位一定要谛听谛听!

  十大愿王,出在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有三种译本:第一次翻译的有六十卷。即所谓「六十华严」。第二次翻译的有八十卷。即所谓「八十华严」。第三次翻译的有四十卷。即所谓「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即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也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最后一卷。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乃世尊成佛之后,将他自己所证得的境界,说与圆顿大根众生听的。经中具有无量法门,无量义理;圆顿大教,都在这部经里。我们读了华严经,方知佛位之高,法义之广。所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现在影印的大藏经,三种华严经都有。希望诸位发心读一读,便知我佛法王是如何的大富大贵了。

  华严经是对圆顿大根众生设的。但圆顿大根亦应分为三等:上等者:因深缘熟,智利德厚,一闻便悟,一见便证,如华严法会中,诸大菩萨。中等者:随闻随悟,即修即证,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办道。下等者:虽闻圆顿大教,未能即生悟证;谨依十大行愿,念佛求生西方。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遍收此类众生。由此观之,方知行愿品在全部华严经中之重要性!华严经倘若没有行愿品,则摄机不普。假使不能普摄群机,则华严经亦不得谓之「圆教」了。有志华严者,其注意及之!

  以上所讲的是行愿品的经文。现在再讲行愿品的批注;我国古代高僧,对于华严经,不但有精深研究,而又能发扬光大,创建一个专宗。华严宗共有五位祖师: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尊者,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圭峰大师。清凉国师着有「华严疏钞」,是解释八十卷华严的。迨四十卷华严译出后,复作疏十卷释之。而于最后一卷之行愿品,更作「别行疏」释之。又得圭峰大师作「钞」以解其「疏」,解释得最为详尽了。此「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载在「卍字续藏经」第七套第五册。台北市善道寺太虚图书馆,存有一部。志愿研究者,可往阅之。

  我们应当注意:清凉四祖于「大疏」之外,特为行愿品作一部「别行疏」。而圭峰五祖更复作「钞」以解释之。这两位大祖师,何以特别重视这部行愿品呢?大概有三种原因:第一、行愿品是全部华严经的纲领!设无此品,则研究华严者即不易得其纲领。第二、行愿品能摄授尚未成熟的圆顿大根众生!设无此品,则摄矶不广,而「圆教」亦不得谓之圆了。第三、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设无此品,则末法时代的众生,实在没有办法「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由此可知:古代祖师之重视此品,而特加疏钞。近代祖师又将此品,列入净土五经之内,实在有其必要了。(净土五经:阿弥陀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圆通章。)

  全部佛法在于华严经。而华严经之纲要,在于行愿品。行愿品之纲要,在于十大愿王,我们能了解了十大愿王,即等于了解了全部佛法!因此这十种大愿,方得称为「愿中之王」!

  现在开始讲十大愿王。先讲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来讲:—

  1、礼敬诸佛的释义

  「礼」是礼拜,「敬」是恭敬,「诸佛」是尽虚空,遍法界,剎中尘,尘中剎,重重无尽的诸佛。

  印度有一位三藏法师,梵名勒那摩提,华名宝意。在元魏时代,来至洛京,住永宁寺。讲说七种礼佛。清凉国师更加三种,成为十种礼佛。

  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身体虽在礼佛,心中毫无恭敬。只有身形在那里一上一下的礼拜,恰如舂米的石碓一样。这是不对的。

  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见有人来,即诈现威仪,口唱佛名,身行礼拜;而内心实驰求于外境。这亦是不对的。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两手接足,心存殷重,方成礼佛之仪。五体投地,即是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在地上。这在印度是第一种敬礼。可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见惯,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讥谤我们!因此古德们,就倡行「曲身礼」。这在印度是第二种敬礼。虽然曲身,亦必五体投地;五体即是两手,两膝,一头顶。至于我们拜佛时,为甚么要把两手掌翻向上呢?这即是「接足礼」,表示最敬之意的。我们的身体上,最尊最贵的莫过于头顶。最卑最下的莫过于两足。佛在世时,弟子们礼佛,必须将自己的头,碰在佛脚上。即是以自己最尊之头,礼佛的最下之足。方称最敬之礼。佛涅槃之后,我们所拜的佛像,是高高坐在金刚台莲花座之上,虽欲以头碰佛之足而不可能。于是心存殷重之观想,把两手掌翻过来,接捧着佛的双足,以自己之头顶礼拜之。真是恭敬之至了!

  四、无相礼:以智慧观想着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而不起「礼佛」之执着。须知「所礼之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亦是真空无相的。如是观想,方能深入法性,而获得礼佛的真实利益。我们知道:第一种「我慢礼」,第二种「求名礼」,都是不对的。第三种「恭敬礼」纔是对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假若礼佛之时,只有「恭敬」之心,而不进修「无相」之观,则将会引生「新的我慢」「新的求名」之念的!因为我们但求精进礼佛,不修真空观想,自然尔然会「着相」的。一有「着相」之心,就会觉着自己能修行,肯用功,每天每天都在拜许多拜。由是又会觉着他人皆不修行,不肯用功,都不如我。我们想想看: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我慢」吗?!又因为自己觉得了不起,逢人便要表示一下,我天天在拜多少拜的佛,这不是「求名」吗?!拜佛有拜佛的功德,能作「无相观」更有无量的功德!设若不进修「无相观」,而只知恭敬拜佛,则恐将引生我慢求…

《念佛与十大愿王(道源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