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01

  ..續本文上一頁底下第二個小段“正明宗”,“宗,趣也”,趣向,就是方向、目標。不能沒有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所有的修爲到後來沒有結果。你有方向有目標,它將來有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殊勝,真正的難得。

  

  那麼在這一段裏面也有幾句重要的話,倒數第五行第二句,這一句非常重要,“此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這一句諸位要牢牢地記住。以後人家問,普賢行願品,我們現在流通這個別行普賢行願品,它的宗旨是什麼?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宗旨。末後有幾句,我們也念一念,“須知極樂世界爲法界藏土,亦即稱性之淨土也。以稱性願王爲因,即是以不生不滅爲本修因。以稱性極樂爲果,即所謂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個幾句與楞嚴、與圓覺,完全相同。楞嚴跟圓覺,是禅密修法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念佛不例外;而且這個方法比禅密還方便,還穩當,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實實在在適合于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妙絕了。

  

  你要是不讀華嚴,真的,不容易接受淨土,所以弘楊淨土從那裏入門?從華嚴經入門,大家沒有話說,他這真正能相信了;華嚴是理論講得透徹,我們信心容易生起。好,我們現在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第十五面第二行,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導念佛人歸于淨土,歸唯心之淨土也;華嚴善財、華藏海衆,悉是登地大土,普賢尚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何人斯,甯不愧煞。”這幾句話是大師勉勵我們。他既然勉勵我們,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谛閑法師必定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正如同過去智者大師一樣,雖然是一生弘楊法華經,天臺是以法華爲主,他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他的歸宿,後代子孫也都是這樣地效法前賢。

  

  下面一章呢,“論用”,“用是力用”,力是力量,是能力;用是作用。“亦名功德”,功是功夫,你既然下了功夫了,你一定有收獲;德就是你得到了,你的收獲。因此,功德與福德不一樣;福德,我們自己有福,可以供養別人,可以給別人去享受,功德不行,功德不能轉讓的,爲什麼呢?功德是定、是慧,我的清淨心沒有辦法送給你,我的智慧沒有法子送給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福德,的確別人可以代修,我們可以享別人的福,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功德,功德與福德,意思一定要很明了。

  

  “如來以權實二智,鑒機施教爲功能。”佛對于一切衆生所保祐的、所加持的,就是這個,他以什麼來加持我們呢?是以教學,以教化。佛用什麼來教學呢?佛用智慧,用他自己的智慧,權實都是真正的智慧。“此經以拔衆生苦,與諸佛樂爲德用”,我們學這一部經有什麼好處?確確實實能離苦得樂,能離究竟苦,究竟就是生死輪回之苦,得究竟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得如來果地上之樂,這一樁事情尤其是不能夠疏忽。所以有一些人他不明了,我要想成佛,何必要到西方?別的佛,別的世界,還不是一樣!所以有一些人發願生東方淨土,到藥師如來那裏去,還有人想更近一點,彌勒淨土距離我們最近,他在娑婆世界裏面,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好不好呢?也算不錯,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得太遠太遠了,不能比。

  

  西方世界的殊勝,經典裏面說得很清楚;我們今天能去,說個老實話,只能生凡聖同居土,只有這個本事。方便土、實報土,沒本事啊!方便土要得事一心不亂,要斷見思煩惱;經典裏面講的叁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盡,這才能生方便有余土,我們實實在在沒有這個能力,沒這個本事。實報土要分破無明,更沒分了。我們今天有能力、有把握往生的,就是凡聖同居土,這是確定能生。那麼你要想生東方淨土,或者生彌勒淨土,給諸位說,像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資格,那兩個淨土去不成,爲什麼呢?經裏面講得很清楚,彌勒淨土要修唯心識定,這個定修成了,才有資格去。

  

  唯心識定相當于事一心不亂,他水准高啊!高水准的啊!不像彌陀淨土,他很低的分數就可以去了,我們都有把握。譬如說你去考試,考個十分二十分,有把握,他都取;那個彌勒淨土一定要八十分才取,你考不到這個分數,去不了,那個地方很嚴格,去不了。而且去到那個地方,受用、待遇,都比不上西方。西方淨土,那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各各都圓證叁不退,這一句話可不能輕視,不能輕易看過,圓證叁不退是什麼人啊!不得了啊!叁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叁個是念不退。通常講,位不退是小乘須陀洹,初果,才享位不退;就是剛才講,見思煩惱,叁界之內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才是位不退。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等于阿羅漢了,才行不退。要到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念不退。那個初住菩薩,的確已經證叁不退了,初證,沒有說圓證,沒有圓。

  

  所以圓證叁不退是什麼人呢?給諸位說,最低限度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才能稱之爲圓證叁不退,這個真不可思議,真正叫難信之法。那有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的享受待遇跟等覺菩薩一樣,你到那去找去?你找不到啊!所以這個處所,查遍大藏經,看看十方任何諸佛世界,沒有的。這樣殊勝的地方你不去,你要跑到別的地方去,愚癡啊!沒有福報啊!真正沒有福報。經上真是講得清清楚楚,往往人看疏忽了,沒有注意那個圓證兩個字。所以西方淨土中,彌陀經講難信之法,真難!你要是相信了,那你有福,你的福報太大了,你相信,你就能得享受。一往生,雖然自己不是等覺菩薩,可是你的享受,你的待遇,你的福報,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這個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西方淨土,十方諸佛贊歎,既然贊歎,當然就弘揚,所以也是十方諸佛共同弘揚的一個法門。我們能夠真正相信了,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才真正稱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弘法利生的本願。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希望什麼?就是希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肯去,再教給你其他的法門,那是不得已的。真正的本願,就是教我們發願求生西方;那麼我們從華嚴經上來看呢,不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而且是毗盧遮那如來的本願,這更不可思議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深入去研究、去體會,才不辜負我們這一生。

  

  那麼諸位把經本翻過來,十六面第一行,有一首偈子說“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這一首偈是華嚴經上的,經上的偈子,說明十大願王滅罪的功德,就是滅罪的作用,是“拔地獄苦之力用也”,因爲地獄最苦,業障最重。爲什麼會造罪業呢?是由于迷惑顛倒,沒有智慧,所以才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造極惡五無間的罪業,這個罪太重了,如何能夠消除呢?一定要誦此普賢大願王。誦,這是第一個字,後面還有,還有許多,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絕對你不可以依文解義,佛叫我念,那我就念好了。念念,罪已經滅掉了,沒有這回事情。

  

  所以經裏面常講聞法,聞了後面什麼?聞後有解、有行、有證,後面還有一大堆哩!這個才是開端,所以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誦是讀誦,讀誦要解義;解義的時候,要生信心,要發願,要依教修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無間罪才有滅啊!所以這整個過程當中,用一個字來代表,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效果是什麼呢?一念,一念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五無間罪才能消滅。如果還是妄念還存在的話,那個罪還沒有滅掉;經文上面講得很清楚,你可不要誤會了,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大概只要念一句就行了,罪就滅掉了,那你是望文解義,就跟外國人翻二足尊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誦此普賢大願王,是講修行,依這個方法來修行。一念是效果,一念是念到了一心不亂,到一心呢,那什麼罪都消掉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二念,罪就生起;一念,罪就消滅。剛才給諸位那個表上,一念叁千,有一個字是印顛倒了,十個條目之下,地獄是嗔恚心,貪愛是惡鬼,貪是屬于惡鬼,嗔恚是屬于地獄,嗔心是地獄。這一段後面還有一行半也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在十六面第六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所獲福德,如偈雲。”要緊的就是底下這首偈子,這是經文,“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爲叁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衆,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到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兩首偈是說明成佛度衆生的大用。菩薩的示現,身分不一定,他也是隨一切衆生的機緣。但是成佛的身分一定是非常尊貴。

  

  所以我們看經典裏,凡是菩薩示現成佛,一定都是太子的身分,都生在帝王之家,這個要教化衆生,大家才能夠相信。你成佛教化衆生,絕不是爲名聞利養,絕不是爲五欲六塵。爲什麼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統統具足,他能夠舍棄,他能夠放下,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修行、成佛,比世間帝王還要尊貴,還要殊勝。因爲富貴是一切衆生所追求的,那麼佛要教你放下。這是前面跟諸位講了,辨別利害,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是真正的利;眼前看到好像是利益,其實是大害,爲什麼呢?增長我們的煩惱,增長無明,增長邪見。換一句話說,對于這些東西貪戀,生生世世永遠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害太大了,利益太少了。所以佛對這個事情看得很明白,也叫我們看破,也教我們放下,這樣才能在一切法裏面,得真實殊勝的功德利益。佛作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這首偈就說得很明白。那麼下面呢,我們就不必說了,經題的大意就介紹到此地,向下,我們要看經文了。

  

  請看第十七頁的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