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17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這是和世出世間一共就是四善根,無貪、無嗔、無癡、精進;精進是天天幹,要找機會,要鍛煉自己。前面也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佛法裏面精進最好的方法就是上臺來講經,爲什麼呢?叫許多聽衆逼著你不得不精進,逼著你要上臺,你要沒有充分的准備,你就下不了臺,就很難爲情了。這個比應付考試還要認真,這個方法很好很好。那麼要製造上講臺的機會,有這個機會決定不放棄,沒有這個機會要想辦法製造機會,爲什麼呢?磨煉自己,要磨煉自己,使自己常常有機會來練習,而且叫這些機會不要中斷,自己才能夠成就。

  

  那麼在講臺上好處很多,前面跟諸位說了,教學相長,天天勸別人行善,也就是勸自己;自己許許多多的毛病,天天在講,天天在講,自自然然就改了,不改怎麼辦?心裏難過,天天勸別人,自己都沒做到,總是難爲情,說出來那個口氣都不肯定,模棱兩可的,爲什麼模棱兩可呢?自己心裏有愧呀!自己要做到了,那語氣都不一樣了,所以天天勸別人,天天勸自己,這個好,逐漸逐漸確實能夠收到很大效果,有異想不到的利益功德。那麼第六句講不舍菩薩業供養,業就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弘法利生是菩薩的事業。菩薩沒有別的事情,是一個職業的老師,菩薩是天人師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從事于教學,孔老夫子也是如此。但是孔老夫子他曾經一度想從政,沒人用他,他沒有法子只好去教學。

  

  如果當時要有人肯用他,他做官去了,他就不教學了;因爲周遊列國沒有人敢用他,認爲孔老夫子智慧太高了,學生裏頭能幹的人太多,恐怕用他,他一發起個政變,政權馬上就被他搶去了,所以沒人敢用他,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但是孔老夫子是個很講道德的人,絕對不會搞政變,不過在當時一些人對他不放心,因爲他確實有這個能力,他有這些幹部,那麼這一生從事于教學。菩薩決定沒有政治野心,純粹是從事于教化衆生的工作,所以教學就是菩薩事業。那麼寺院講到這個地方我要告訴諸位,這個寺現在我們佛教道場稱之爲寺,寺就是教育機構,寺不是廟,今天把寺跟廟連起來稱,寺就是廟,廟就是寺,真正糟糕了,把佛法糟蹋盡了。

  

  這個名稱的起源是佛教到中國來,是中國的漢朝,漢明帝,等于是派特使在西域迎請過來的。那麼到中國來由政府招待他,接待這些外國的法師,那個時候負責接待的是鴻胪寺,鴻胪寺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專門管外交的。所以中國過去政治製度,君權跟相權也相當地清楚;宰相他不管外交,他只管內政,所以宰相底下一級單位機構的名稱叫部,在漢朝時候六部,部長稱尚書,次長稱侍郎,侍郎等于現在的政務次長,部長是尚書,帝王的皇室君權,皇帝底下也有一級辦事的機構,它的名稱稱寺,所以皇帝底下有九寺,寺的長官叫卿,公卿。所以當時辦外交的是直屬于皇帝的,就是皇帝底下專門管外交的叫鴻胪寺,鴻胪寺卿就是現在的外交部長。但是它不歸相,現在歸行政院、歸宰相,那個時候不歸首相,是歸皇帝,所以是由國家來接待。

  

  到最後看到佛法太好了,我們也舍不得讓他走,希望他長住下來,長住下來總不能說把鴻胪霸占了,這個不可以的,外交部賓館暫時招待客人,不能永久招待。于是這不得已怎麼辦呢?在皇帝下面再設一個寺,本來是九個寺,就變成十個寺,那麼那個寺叫什麼名字呢?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第一個寺,是直屬于皇帝底下,跟九個寺平等排列的,是皇帝底下一級辦事的機構。辦什麼事情呢?辦教育。所以宰相底下有一個教育部,禮部,是辦教育的,那是辦國家傳統的教育;那麼皇帝底下這一個寺專門辦佛陀教育,現在也可以說辦社會教育。于是乎中國就有兩個教育部,一個直屬于皇帝的,一個直屬于宰相的,你要懂得這個性質。當時白馬寺的事業是翻經講經,指導人修行,純粹是做教育工作。

  

  與超度死人念經,絕對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曉得什麼時候起來的,而且起來得很晚,因爲在唐朝中葉以前,我們在曆史上都看不到,都沒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這是變質了,現在是愈變愈不像樣了,真正是喧賓奪主,佛教的本來面目我們完全看不到了,但是這個名稱一直延留到現在。現在總統府底下一級單位稱局,它不叫寺了,但是佛教這個寺的名稱一直保存到現在,你要知道它的根源,曉得它從前辦的什麼事業,是菩薩事業,是社會教育,這個一定要曉得,所以佛教是教育,決定不是宗教。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經文末後一句不離菩提心供養,舉的七個例子當中,這是最後一個。這一條凡是舉例那麼第一是很重要,最後一條一定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是一般慣例都是如此。注解裏面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在廿九面第叁行“第叁言不離菩提心者。文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以不離菩提心是爲真法供養也。大部經雲,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供養也。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那麼這個末後幾句是總結這一段的法供養。首先我們要曉得什麼叫菩提心,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爲基礎,所以小乘人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跟小乘不一樣的就是有菩提心。菩提是梵語,也是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那麼怎樣才叫做覺?怎樣是迷?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覺的標准是要破二障,我們的真心本來是覺悟的,所以在大乘起信論裏面馬鳴菩薩給我們講本覺本有,這個本覺就是菩提心,是本來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了,迷的心本來沒有。怎麼迷的呢?因爲你本覺心裏面起了二障,起了兩種障,這個兩種障一種叫煩惱障,一種叫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你這個心就不覺了,就迷了。

  

  二障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下,煩惱本身就是障,所以叫做煩惱障。那麼說到煩惱,它的頭數太多了,真是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裏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那麼佛經裏面有說八萬四千種煩惱,這個是真的,一條一條確實有這數字的,不是隨便講的,諸位在佛學大辭典跟教乘法數裏面都可以查得到,確確實實列了有八萬四千條。可見得八萬四千條還不能包括,還不是完全的數字,已經佛就說了這麼多了。但是在教學來說,八萬四千一條一條地說不勝其煩,太麻煩了,所以就把它歸納,歸納成百八煩惱,歸納成一百零八,將八萬四千歸納成一百零八類,那麼這個在研究討論當中就比較方便得多了。可是百八這個數字還是多,我們要講起來還是占很長的時間,還是很啰嗦。那麼天親菩薩爲了便利于初學,所以又將它歸納,歸納成廿六,這是我們平常一講到煩惱都說這個廿六類。廿六類裏面有六種叫根本煩惱,廿種叫隨煩惱,就是隨同根本煩惱而起的,那麼這個在百法明門裏面,它就是這樣的歸納法。

  

  那麼根本煩惱裏面就是貪、嗔、癡、慢、疑這個五種。另外一種叫惡見,就是不正當的見解,錯誤的見解,不但錯誤,很惡劣,叫惡見。其實這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就是這個五大類。通常我們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百法裏面講的六種根本煩惱,有了這些東西我們的心就迷了,就不覺了。除了煩惱障之外,還有一種叫所知障,譬如說阿羅漢、辟支佛,他煩惱障斷了,爲什麼他還沒有菩提心呢?因爲他有所知障,他所知障沒破,所以阿羅漢沒有菩提心。但是比我們那他是高明太多,我們是兩種障礙,他只有一種,就是說他的障礙比我們輕得多。所知不是障,所知本身不是障,那麼障礙所知的這一種障礙,我們叫它做所知障。

  

  所以它跟那個煩惱不一樣,煩惱本身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所知是我們本能,依照佛在經典裏面所說的,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是我們自己本來知道的,不必要學的,我們的的確確有這個能力。要拿一般宗教家贊歎那個神的話來說,全知全能。誰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全知全能,這是佛告訴我們,可是我們現在的全知全能都喪失掉了,現在只剩下一點點的知,一點點的能,那麼這些爲什麼會喪失掉呢?就這個二障障礙了,所以成佛要破二障。那麼二障的根本,佛告訴我們,煩惱障的根本就是我執,這個我執很麻煩;所知障的根源是法執,所以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

  

  只要你對于你自己本身不執著,你的煩惱障就不難斷掉;對于一切法不執著,所知障也能夠突破,破了二障,菩提心,這個覺心就顯現出來了,那麼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本心,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德用,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作用,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求得來的。那麼在儒家它也講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佛法並沒有到中國來,像禮記裏面的大學中庸就發明這個道理。這個叁綱八目裏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那麼佛說的不離菩提心供養,拿儒家來說不離誠意、正心供養,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可是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實在講也是相當不容易。

  

  我們今天意不誠,所以才提出誠意的這種教學;心不正了所以才提出正心,如果意也誠、心也正,再說這個話不是累贅了,沒有意義嘛!那麼如何能夠做到誠意正心呢?前面兩條就重要了,格物、致知。曆代有許多學者對格物說法就很多,究竟怎麼個格法呢?司馬光說得很好,司馬光能夠說得好,是因爲他學佛,他懂得佛法的道理,回過頭來再看儒家東西,那眼睛就放光了,他就看出來了。物是什麼?物就是煩惱,物欲呀!格是什麼?格是克服,格殺,跟我們佛經裏面講阿羅漢的叁個意思,阿羅漢的叁個意思裏頭有一個叫殺賊,賊是什麼呢?煩惱賊,就是要把煩惱斷掉,要把煩惱賊殺掉。

  

  所以有一些人不懂得,甚至于很多學者,這大學教授…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