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24

  ..續本文上一頁國幾個大城市附近都能夠建這樣的道場,這也是替美國政府解決老人福利的問題。所以我們做這個事情,美國政府非常歡迎,他地方太大了,希望你開發,建立新興的都市。那麼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就不能在一起共修,可以參學不能共修,來訪問來研究,互相觀摩,這個是很好的,應當是非常歡迎的。共修不行,行門不一樣,所依據的經典不相同,像這些地方都應當要想到要明了,真正一個道場建立是非常殊勝的因緣。

  

  底下一句說“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這是能忏之心。過去我們用身口意叁業,無惡不爲;現在我們用身口意叁業來忏除業障,這個就是心存恭敬、心敬,身禮拜,口贊歎,這是忏除叁業的過失,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逆流的十心,十種惡心。古德關于忏悔的事情說得很多,因爲這個行門關系非常之大,就是不管你修那一宗、那一派,都要以清淨叁業才能夠有感應。如果叁業不淨,再殊勝的道場,再好的老師,自己都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自己能不能得到利益,或者你得到幾分的利益,可以說完全在你自己心地有幾分清淨,一分清淨得一分利益,十分清淨就能得十分利益。所以一樣的道場,一樣的老師,許多同學在一塊共學,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原因在那裏呢?果然是像印祖所說的對老師的恭敬心有差等,實在講就是自己清淨心上有差等,不一樣。那個恭敬心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心不清淨要叫他生恭敬心決定不可能,因爲恭敬,敬是性德,他性有染汙,他怎麼能生出敬心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真正講修恭敬,還是要清淨叁業,因此這個問題古德就講得多了。

  

  像孔老夫子教給我們,他曾經說過以直報怨,直是正直,怨是怨怼;他來給我作對,來常常找我麻煩,我不能以怨報怨,決定不能有報複的心裏,有報仇這個心理,孔老夫子不主張這個。以直。直就是以正理,以正當的理,我們講理。以德報德,這個德就更厚了。佛法裏頭常講的怨親平等,比孔老夫子講的還要高一層。那麼真正講到忏悔,講到叁業清淨,必須要做到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境界之中,不著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于相,在一切現象裏面、境界裏面,特別是人事境界裏面,不生愛憎,這個重要;和諧心意的,不起貪愛心,不順自己意思也不起憎恚心,你這叁業才能清淨。最好在一切境界裏沒有取舍心,你就自在了,有取舍就有得失,所以人的煩惱患得患失;如果一切境界沒有得失,他的煩惱我可以說已經就去掉百分之八、九十了,這沒有得失嘛!這個人多自在啊!得失是從取舍來的,不取不舍,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啊!那麼如果再進一步呢,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一相叁昧,心在境界裏清淨、恬淡、平等、自在,這就是一相叁昧。

  

  六祖大師教學的目標,他講了兩種叁昧,一相叁昧、一行叁昧,那麼說了一行叁昧就是一切處,行住坐臥,只有一個心,真心,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心呢?就是一行叁昧。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翻開叁十四面,“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這是說明忏除所對的境界,注解裏頭注得很好也很重要,第一句就是遍于法界,谛閑法師注上說有兩個意思,第一“叁業俱一思爲體。”這個思是心所,與八識相應的五遍行裏面的思心所,思遍法界,我們的業也遍法界。第二個意思,“叁業俱是因緣生法”,前面講惡業遍法界,第二個意思講可以能忏除,爲什麼能忏除?因爲它是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必定是沒有自性,當體即空,真正要悟入,業障不是不能夠忏除的。

  

  那麼下面所講的這就是辨別我們所對的境界,我們在佛面前忏悔,大師這幾句話說得也非常之好,小注第叁行“次二句正辨所對,昔因親近惡友,違背良師”,所以才造罪業,那麼今天我們回頭了,“今于十方諸佛前誠心忏悔”,發心、發願改過自新,所以特別著重誠心這兩個字。忏悔要在事實上要做到,要能夠表現出來,第一個常常自己能夠責備自己;求別人來責備你,不會的,給諸位說一般人不會得罪人,不會給你做怨家對頭。你想請一個人來責備你,請不到啊!所以菩薩遇到有一個人責備他,他感恩戴德永遠不忘,爲什麼呢?真找不到。世間能責備你是誰?你的父母。在過去有老師,現在老師都不責備了,從前老師是責備學生的,現在老師不敢責備了,責備怕你去告狀去,告他去,所以老師也省事,老師對學生就不負責任了。所以找一個責備的人相當不容易,必須要自己檢點,自己要責備自己,這個要做到。

  

  第二個要相信因果,要怖畏惡道,要知道惡道之可怕。第叁個要做到不隱瞞自己的罪過,就是要發露忏悔。後不複造,就是要斷相續心,在忏悔裏面真正産生效果的就是這一句,所以忏悔著重在後不複造。我現在忏悔了,忏悔了明天再幹,幹了之後再忏悔,這個沒有用處,這個一點用都沒有,所以忏除業障就是著重在後不複造。孔老夫子說的是不二過,過失只有一次,覺悟了下一次再不會有同樣的過失,這個叫真正的忏悔。恒住淨戒,一切功德,恒是恒常,要依清淨的戒律,修自己一切的功德。淨戒是戒,功德是定慧,所以這一句裏實際上講就是戒定慧,我們要恒住在戒定慧當中。那麼這個裏面也就像前面所說的修功補過,明因果、護正法、發菩提心、觀罪性空,這個功德才能夠圓滿。

  

  那麼講到持戒,同學們給我寫的這個條,在此地順便答覆諸位。首先我們要明了佛爲什麼製戒,戒律理論的依據是什麼?作用是什麼?效果是什麼?通通要搞清楚,你要是不搞清楚,這個戒沒有法子持,爲什麼呢?會死在戒條之下,那什麼事情都辦不通了,會産生許許多多的流弊,這個要知道,達不到目的。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持戒的目的是生定,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你才能夠達到定,才能夠開慧。只果處處拿戒律去看別人,拿戒律的標准到處去量人,你自己只有造罪業,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決定沒有辦法成就功德,這個是一定要明了的。所以戒律、戒體、戒相、戒形、戒法,統統都要了解。

  

  今天受戒難,縱然有開戒講受戒,因爲時間太短,沒有辦法講清楚;那麼受了戒之後必須要自己找戒經自己去研究,搞清楚了那是一樁什麼事情。其實現在幾個人去搞這些東西?沒人搞了,不但在家同修好像沒有人重視這個,出家人也不重視了,也不講戒了。爲什麼呢?講了戒就難爲情,這一條也沒有做到,那一條也沒有做到,樣樣都是自己罵自己,算了,不聽了,就不講了。所以講經還有人聽,講戒沒有人聽,講戒盡罵人,誰聽啊!沒有人聽了,所以戒沒有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沒有了,這是個危機。所以祖師真正慈悲,知道末法這個現象,戒律能不能提倡呢?沒有法子提倡,只有個人發心去修學,那個人也是鳳毛麟角,沒人了。

  

  于是乎印光祖師他老人家提倡叁本書代替戒律,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還有一本是感應篇彙編,他拿這叁樣東西來代替戒律。這叁樣東西都是非常淺近的文言文寫的,而且裏面許許多多因果報應的故事,篇幅都很短,不難看,看起來也蠻有興趣的,所以把這叁本書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自己常常讀誦,常常翻翻警惕自己,以這個來代替戒律。真能把這個做到了,像感應篇裏面,文昌帝君陰骘文這都是道教的,但是注解幾乎百分之八十是以佛家東西來注,另外百分之二十是以儒家來注,這也等于是佛教的戒律一樣。我們不要看這個是外道東西,我們不應該學,你要是有這個觀念,你就錯了。

  

  我記得我有一年在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我大概是講感應篇的時候,這些東西我在北部南部都曾經講過,文昌帝君陰骘文也講過。曾經有一個法師就來責備我,說我不應該講外道的東西,尤其在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裏頭不講佛法講外道的東西,他把我呵斥了一頓。當時我聽了就莫名其妙,我說我沒有講外道的東西。他說感應篇這怎麼不是外道的?我說原來如此,我就笑一笑,我明了了。我就翻過頭問他一句話,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是不是佛教的法印?是啊!這個沒錯。那就行了,太上感應篇我們佛教這個大印蓋上去了,蓋上去就算是我們的。你看看它的內容是不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他聽了掉頭就走了,一句話不說。

  

  學佛心量要大,不要把圈圈畫得那麼小;你看看它的內容,它內容果然符合佛教的宗旨,就等于是佛教的,佛教的心胸開闊,絕對不是說只有我說得對,別人說的不對,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建立一個宗旨,別人說的跟我宗旨一樣等于我說的,等于是佛說的。所以經有五種人說,佛是五種人之一,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它的的確確符合佛法的宗旨,所以我們以這個來代替戒律,決定沒有過失。感應篇文字不長,只有一千多字,可以當作課誦本來讀,每一天念一遍檢點自己的功過,檢點自己叁業善惡,的確非常之好。

  

  那麼講到佛法我們佛教生話方式,在中國的佛教是素食,但是全世界的佛教都吃肉,只有中國佛教吃素。所以我們這個佛教到外國佛教去參觀,他們看到我們很別扭,我們看到他很奇怪,爲什麼呢?經典上戒律教給我們的,學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的吃叁淨肉,有不殺生是戒,沒有說不吃肉。尤其佛陀在世那個時候一直到現在泰國也受持托缽,佛教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不要找人麻煩,這是第一個原則。你去托缽,你要吃素,他要特地給你做,你豈不是找他麻煩,那就不慈悲了。所以托缽的時候給什麼吃什麼,這就方便了,他們家裏今天喜歡吃什麼,那麼有法師去托缽,他就供養什麼,決定不要人家另外給你做。所以全世界的佛教都不吃素,都是吃肉的。而且在南洋的佛教托缽供養裏面,還供養有香菸,整條的香菸供養給法師,你到泰國去看看,我們看了很奇怪,出家人又吃肉又抽菸…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