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32

  ..續本文上一頁然不是出家弟子,在家皈依徒弟跟他的皈依師父,當中也有一段感情,這個事情太麻煩了。老師的東西,學生怎麼不擁護呢!老師要有個著作,你們學生趕快出錢出力去把它印出來流通,這是我老師的。現在人都是這樣的啊!老師裏面的東西寫得並不好,甚至于還有錯了,錯了也把它出來,這總是老師的著作。古人不如是,古人真正做到了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講彌陀經的通贊疏舉一個例子,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寫的,這是玄奘大師的得意弟子,玄奘大師的大徒弟。唯識法相宗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了並沒有建立一個宗派,而在他徒弟手上建立了唯識法相宗,所以唯識法相宗的開山祖師不是玄奘大師,是窺基大師。

  

  那麼他的老師,就是玄奘大師也有彌陀經的譯本,現在在大藏經裏面;如果照今天人來說我老師翻的彌陀經,那我們做學生應當要來給它作注解,來給它流通,這是理所當然的嘛!這個合乎人情嘛!他這個徒弟給彌陀經做個注解,還是選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選他老師的;他自己沒有覺得我這麼做對不起老師,玄奘大師也沒有覺得這樣做是我的叛徒,沒有。不能說玄奘大師翻的東西沒有鸠摩羅什的好,這個不可以說,玄奘大師東西要是翻得不及鸠摩羅什的,他就絕對不會動筆,不會翻;可以說兩個翻得同樣的好,一個已經流通了,一個還沒有流通。已經流通了,你看人家修隨喜功德,不但是窺基大師隨喜,玄奘大師也隨喜,這真正了不起啊!給我們後人做個榜樣,決定是依法不依人。

  

  我老師的著作,我要看看古人的著作,如果古人的著作已經流通了,老師著作跟古人一樣的好,我們還是流通古人的,爲什麼?大家已經看習慣了。老師的東西比不上古人的,那幹脆流通古人的好了。何必流通這個本子!所以古大德不講情面,這個了不起。你看我們這個地方所印的東西,多半都是印古人的,今人東西印得很少。有許多同學來給我講,要我寫一點東西,我說不行,我寫的比不上古人,沒有流通的價值,你們要花這個錢花得冤枉了,應當要流通古人的好版本,好的注疏。那麼除這個之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彌陀經等于經過他們兩位給我們做了一次有力的證明,這個經的真實性、可靠性;如果這個經不可靠,是假的,玄奘大師一定會提出說明,不會再贊歎這一部經,不會再勸人修學這一部經。你看窺基大師雖然是法相宗的祖師,他的彌陀經注解裏面,對于這個經是贊歎備至,這個不是淨土宗祖師說的話,法相宗祖師說的話,說這一部經至圓至頓,就是圓到了極處,頓到了極處,七天成功啊!如果想快捷地成佛,所有法門都比不上這個法門,這是玄奘大師徒弟窺基大師贊歎的。

  

  這個注子我那個時候印了四千本,普遍贈送諸位,你們看看這是淨土宗以外的祖師對于彌陀經的看法,對于彌陀經的贊揚,能夠激發我們的信心,其他的經當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情形。這一部經特別,因爲這個注解就是玄奘、窺基給我們作了一個最有力量的證明,證明了鸠摩羅什大師翻的一個字不錯,絕對的真實;我們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決定有結果、有成就,很難得很難得。特別是對今天這個末法時節來說,因爲我還聽說有一些人反對淨土、排斥淨土,說彌陀經是假的不是真的,說阿彌陀佛就是太陽神,還有這種說法的,簡直是胡說八道。而且這種說法還曾經發生在佛學院,佛學院學生來問我,他說有老師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這出在什麼地方?我說我不曉得,我看大藏經裏頭沒有看到這個句子。那一個法師給你說的,你去問他。胡說八道!所以有窺基大師這個注解那是最有力的證據,所以決定不能夠聽信謠言。

  

  那麼涅槃翻作滅,是滅煩惱,息也是息煩惱的意思;或者我們講滅的時候,滅生死,息的是息煩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報,這是因與果統統都滅息了,所以是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今翻就是玄奘大師翻作滅度,這個意思也非常好,滅就是滅生死煩惱,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達菩提涅槃,有這個意思在,度就是這個意思。底下有,“謂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也”,二種生死就是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們現在是兩種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說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大的區分來講,譬如說我們到這個人間來,我們從投胎、生下來,一直到死,這一段,這是一個段落;死了之後又要去投胎,又有生、又有老死,就跟十二因緣裏面講的六道輪回的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這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我們天天在變化一天比一天老了,這叫變易;刹那刹那在變,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刹那刹那地老了,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不覺得。你看佛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講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老啊!這是屬于變易生死,我們是兩種生死都有。

  

  那麼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分段生死沒有了,叁界之內六道輪回的生死沒有了,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變化。變易生死的苦比我們現在輕得多了,我們現在輪回,這個太苦太苦了,他沒有輪回了。怎麼個變易法呢?譬如菩薩,我們講真正斷了叁界之內的分段生死,按照圓教來講七信的菩薩,華嚴經裏面講總共是五十一個位次,前面十信位,十信位從初信到第六信沒有超越六道輪回,還是有分段生死,到第七信位超越了;所以七信位的菩薩等于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他斷證的功夫跟他相等,但是智慧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那麼從七信位以上一直到等覺統統叫變易生死,因爲他這個菩薩地位提升一級,他要有一個階段的修行,修行很苦啊!不是隨隨便便,他要努力精進。到一個層次,他有個變易,就是一次變易,他的菩薩地位就升等一級;就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一年級念完了,下個學期要升二年級了,那一年級就死了,二年級就生了,這叫變易,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真的有生死。

  

  這個生死是比喻苦,你吃過一番苦頭,經過一段時間你晉級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叫變易生死。那麼兩種生死都要盡了,那就是圓教成佛了,因爲等覺還沒有盡,等覺還要經過一次變易才能到妙覺位。下面給我們解釋涅槃,涅槃有叁種,這叁種通說的,一般經論裏頭都是這樣講法,第一種叫“性淨涅槃”,性是真如本性,淨是清淨,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這種是從理上講的,人人具足,所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統統具有性淨涅槃。那麼“義翻圓寂”,它的意思就翻作圓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稱寂”。法爾有自然的意思,有本來的意思,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修成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一句講法爾無缺這四個字,就跟六祖大師在悟道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講的,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具足,不是外面來的,具足就是一點欠缺都沒有,這叫圓。無論是智慧、無論是德相,統統都具足,一樣也不缺少,這叫圓。

  

  體是講本體,心性之本體,也是原來就是真、原來就是常。真就是決定不假,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遠就是那個樣子的,從來沒有變易過;在佛不變,在菩薩他也不變,在我們人乃至于墮到地獄還是不變,從來沒有變過,這叫寂。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上來看是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因爲你的性淨涅槃是從來沒有失掉過嘛!而我們衆生所謂是迷失了、迷了,這是不是真的失掉了?沒有,雖迷不失。不失爲什麼說失呢?迷了的時候不起作用了,所以從作用上不能夠發揮作用就等于是失掉了,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失掉。所以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他對你很尊重,爲什麼?你跟他沒有兩樣,他是佛,你也是佛;不過現在是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這一點你不曉得你是佛,你要曉得你是佛,跟他有什麼兩樣呢!所以這叫性淨涅槃,從體上說的。

  

  再看第二個意思,“方便淨涅槃”,涅槃都有圓寂的意思,但它說法就不相同了,“謂萬德成滿曰圓,衆累永息稱寂。”前面性淨可以說是法身、本體,是心性的本體;那麼方便淨這講報身,是我們自受用身。報身是萬德成滿,滿是圓滿,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證果了,這叫圓。那麼證什麼樣的果呢?當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講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說小乘要證到阿羅漢果才叫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小乘法裏面他的功德圓滿了,得清淨寂滅了。大乘法裏面,四教有藏通別圓,那麼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別教也有佛,都叫做圓寂。但是真正講到涅槃,講到最高最圓滿的,那是圓教佛,所以圓教佛通常也講入大涅槃,加一個大字,加一個大字一定是大乘圓教的涅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他真是萬德成滿,衆累永息。累就是煩惱、生死,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了了,所以這時候稱方便淨涅槃。

  

  方便淨跟性淨是完全相應了、相契了,從性淨上講本具的,方便上講是修得的。第叁種講“應化涅槃”,這就是我們通常講佛菩薩入涅槃都是講這個意思,這就是示現,前面那個不是示現,這個是示現,示現是說什麼呢?“化用周遍曰圓”化是教化。所以佛法裏頭用的這些詞句,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義,普通我們講教學,教學沒有講到成績;教化是有成績了,化是結果,變化氣質,化凡爲聖,學了之後他就變化了,這學了就有成績了。所以佛法用的字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緣果滿,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衆生這個大用是周遍虛空法界,這叫圓;佛菩薩教化衆生不限定在一個地區,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場,這是圓的意思。

  

  “用息歸體稱寂”,所以圓是佛菩薩那一邊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確是圓圓滿滿的,沒有欠缺的;寂是衆生機感這一邊的事情,衆生肯接受佛菩薩教化,他就來了;你很討厭他,不喜歡學了,他就走了,走了這就是寂,所以永息,他那個作用息了,沒有人肯學了他就不教了,…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