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35

  ..續本文上一頁行苦行。”這一段先講學本師,怎麼個學法,此地給我們舉例說出來了。這一段文裏面最重要的是講到如來的初發心。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這一句最重要。注解裏面我們可以看看,“娑婆”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毗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盧舍那是報身如來,釋迦牟尼佛是應身如來,應化身,這是講佛的叁身。所以此地看到毗盧遮那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我們講釋迦牟尼佛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應身,應化身,一而叁,叁而一。

  

  在華嚴,因爲它講華藏世界,所以說佛都是講毗盧遮那,你看這裏稱的是本師,他是我們的本師。注解裏面講“乃我本師所王大千之世界”,王念去聲,念王,當動詞講,就是統治,那麼在此地他雖然不是一個政治領袖,用這個字來形容他的教化區,他教化的是叁千大千世界。“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華藏,即第十叁重世界是。”這個在此地不必多說,這是華嚴裏面講華藏世界的組織概略的情形,在大經華藏世界品裏面說得很詳細。那麼二十重華藏,華嚴用十表法,十代表圓滿,二十是以十代表自行,以十又以十代表利他,就是自利利他都圓滿了,所以取二十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那麼講到娑婆世界在第十叁重,意思就顯示出本師如來利他心切,利他超過了自利;如果是利他跟自利完全相等,那就是第四重;他超過了,他第十叁重,所以利他心切,取這個意思。“意取即此穢土衆生,可以起觀造修也。”諸佛如來在因地發願不相同,那麼在本省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得非常廣泛,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你們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地藏菩薩在因地作國王,跟鄰國一個小國王是好朋友,都是以十善教化衆生。他們兩個人發願就不一願,兩個好朋友,兩個都學佛,兩個人願不相同,一個是發願趕快成佛度衆生,一個是要行菩薩道,衆生 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看願不相同嘛!因此十方諸佛如來雖然都成佛了,他們在因地上發的願不一樣,因此成佛之後在果地上教化衆生也不相同。如果講他自己的果證,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決定沒有差別;他教化衆生的方法、手段會不相同的。

  

  那麼講初發心,“言初發心者,毗盧即是釋迦”,這是一不是二,“以華嚴真應不二故,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經言應身,故曰釋迦。”這個地方如果還是不太容易懂,我們作比喻,但是比喻諸位要記住,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只能比個仿佛,比到恰當不可能的事情,沒法子。真身就好比是本人,本人是真身,應身就是用什麼身分去教化。譬如你自己非常有學問,學問道德都圓滿了,今天有個小學要是請你去做個老師,菩薩很慈悲,他絕不推辭,他就去了,到那邊是小學老師的身分;本人就好比真人,到小學裏做小學老師這個身分就是應身。另外一個中學也請他去做老師,他到那裏是中學老師的身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到那一個世界,那些衆生機感必定要與他相應,相應就是應身,用應身。到人間來一定現相的時候要跟人一樣,沒有什麼特殊,他世壽也是八十歲,釋迦牟尼佛是八十歲入涅的,那麼也有父母,在家的時候也有太太,也有兒子,出家之後他有六年的苦行,到處去尋師訪道,叁十歲示現成佛。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生從事于教學工作,從叁十歲到八十歲,所以我們講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是五十年,五十年都是從事于教學的工作,這叫做應身。

  

  那麼如果釋迦牟尼佛要到天上去教,給天人說法,他要示現天身,那個身形、壽命,與天也是一樣的。他要去教畜生,譬如說要教一群豬,他一定要變個豬身,也跟那些豬一樣;我們肉眼凡夫不曉得,那些畜生道裏有不少佛菩薩在教化,你看那個豬圈裏說不定就有個豬在那裏講經說法,我們聽不懂,豬可以聽懂。所以佛是六道都去,所以地獄道也去,在本行經裏面講了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在地獄裏面,他也示現墮了地獄了,在一個叫火車地獄,在經上有;那個車是鐵的,火燒得紅紅的,去拉這個車,用什麼拉呢?把自己身上筋抽出來當作繩索去拉,非常之苦啊!幾個人拉一個車,他老人家發了慈悲心了,另外看到旁邊同伴好可憐,他就跟小鬼,拿狼牙棒那個監督的小鬼,去跟他商量,能不能我多抽一條筋代他來拉,看到他太可憐了,我自己甯願犧牲,我多抽一條筋。那個小鬼一聽氣死了,一棒就打死他,你們想想怎麼樣?打死就超生了,地獄裏面就超生了,一念慈悲就離開地獄了。

  

  所以在地獄裏頭迷得很重啊,地獄裏面只要生一念善心就超越了,但是在那個苦的環境生一念善心代別人受苦,不容易啊!真正是難啊!所以這種情形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自己要學,常常要學,看到有苦難的人,甯願我們苦一點,幫助別人一點,你常常有這種心,你真的將來墮地獄,你也會發這個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下就超越了,就離開地獄了。所以人真是在苦難的時候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苦難的時候還能替別人想,真正是慈悲,那是真正慈悲心流露;在順境裏面幫助別人,那個不算,自己在苦難當中還能想到別人,這是難能可貴呀!那麼這講應身,真是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

  

  底下接著講“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今經尚未施權,故釋迦稱遮那。法華已經顯實,故遮那稱釋迦。”這兩部經都是屬于一乘圓教,一個是在最先講的,一個是在最後講,所以在這兩部經上,一個是稱毗盧遮那,一個稱釋迦,都是說的本師一個人。“他經已施權,未顯實。故遮那是遮那,釋迦自釋迦,以真應未相即故。”這我們不必加以多說。“璎珞本業經雲”,這底下幾句話很重要,“具縛凡夫,未識叁寶,不知善惡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乃至從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爾時便名,信相菩薩。故雲從初發心”,這是解釋初發心,所以我們現在是真正發了心了,就是信相菩薩,你們現在諸位在這個地方幾天,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信相菩薩。可是我們一結業出去之後就不曉得你是不是信相菩薩了,你是一退轉就沒有了,如果不退轉能保持住,這是信相菩薩。

  

  這一段文前面講的是一般的衆生,在佛法裏頭不生信心,真正可惜呀!常言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而當面錯過,你說這可惜不可惜!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的事情。遇到佛法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得人身不容易,真正不容易,遇佛法更難,的確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難得有一次你能夠碰到佛法,這個機會不容易。所以不曉得事實真相,不知道珍惜,實實在在是可惜。所以佛門裏面講的師恩第一大,介紹我們接觸佛法的這個人,我們在佛法真正得到利益,介紹我們聞佛法的這個人,我們生生世世都不忘他的大恩大德,我們今天得到這種殊勝的利益,要不是他接引怎麼能得到,得不到啊!所以真的是師恩第一大,父母之恩固然是大,老師之恩關系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生生世世的恩德。但願我們也能夠像經上所說的,從此以後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起菩提心,于正法起清淨信心,你就可以當信相菩薩這個稱呼了,你就是信相菩薩了,這是真正講到初發心。

  

  可是從初發心最重要的是精進不退,以前李老師早年在臺中辦大專講座,我也常常參加,同學們來參加講座很精進,的確一兩個星期之後,氣質都變了,所以老師很歡喜。可是一結業了,同學們到電影院看個兩種鍾點電影就完了,全部都完了。所以李老師搖頭,我們這一個星期苦口婆心在教學,抵不得電影院兩小時,又搞亂了,難啊!真正是難啊!爲什麼?無始劫以來染汙的習氣存在,外頭一勾引馬上就跑掉了,不容易。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是什麼呢?退轉了。什麼人成就了呢?精進不退的人成就了,退轉的人那就是墮落了。那麼講到精進注解裏面也有,“言精進不退者,簡非懶惰懈怠。”這還有一個區別,精進不是講懶惰的人,懈怠的人,懶惰懈怠當然是不精進,我不懶惰、不懈怠,算不算精進呢?不算精進。什麼樣才是精進呢?“謂勇悍無退曰進”,勇猛往前面走,不是走慢步,這才叫進,往前進。“萬行無雜稱精”,精就是一門,一門勇猛地向前,這叫精進。

  

  像我這幾天跟諸位說的,我們經以一部,我們行門選一種,這就是精進;經典要是搞得太多了,那是雜了,雖然有進,不叫精進,叫雜進,雜進不容易收到效果,太多了心雜了。所以一方面進,又一方面要專,這是專精,這才是佛法精進的意思。尤其諸位要對于其他法門經論要肯放下,不能起貪心,別的人說這個說那個,不要去羨慕他。人家講這個經那個經,哎呀!這個我沒有看好可惜呀!那就不行了,你的心又動搖了,又被他牽著走了。應當老老實實地只學一門,我這一門不通決定不學第二門,要這樣才行。其實你一門通了,那些門不要學,用不著學,一聽就會了。像六祖是個例子,他一門通了,一切經他都可以不必學,無論什麼經人家念給他聽聽,他裏頭完全明了,你有什麼疑難,他馬上給你解決,這個本事多高啊!太高明了!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搞雜了,搞了一生一樣都不通,那虧就吃大了,所以決定不能夠貪多。我們看古來的大德許許多多人一生專攻一部經,專講一部經,他不是其他的不會,他都會,他一部通一切都通了,爲什麼還專講一部經呢?給後人作個榜樣,以身攝教,作一個樣子給後人看,一門深入的利益,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現在人學東西就是貪多,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知道,真是像印光大師講各各都想做大通家,結果是一樣也不通,那可惜了!佛法的修學是希望你做專家,不是希望你做通家,我們在華嚴上看這五十叁位善知識,各各都是專家。善財童子去參訪的時候,善知識告訴他,我在無量法門裏頭只知道一個,只會一個,各各人都是這麼說的,各各都是專家,所以一定要發心專攻才符合佛所講的精進不退的意思。

  

  下面講“精進有…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