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苦行。”这一段先讲学本师,怎么个学法,此地给我们举例说出来了。这一段文里面最重要的是讲到如来的初发心。从初发心精进不退,这一句最重要。注解里面我们可以看看,“娑婆”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如来,卢舍那是报身如来,释迦牟尼佛是应身如来,应化身,这是讲佛的三身。所以此地看到毗卢遮那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我们讲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应身,应化身,一而三,三而一。
在华严,因为它讲华藏世界,所以说佛都是讲毗卢遮那,你看这里称的是本师,他是我们的本师。注解里面讲“乃我本师所王大千之世界”,王念去声,念王,当动词讲,就是统治,那么在此地他虽然不是一个政治领袖,用这个字来形容他的教化区,他教化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华藏,即第十三重世界是。”这个在此地不必多说,这是华严里面讲华藏世界的组织概略的情形,在大经华藏世界品里面说得很详细。那么二十重华藏,华严用十表法,十代表圆满,二十是以十代表自行,以十又以十代表利他,就是自利利他都圆满了,所以取二十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那么讲到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意思就显示出本师如来利他心切,利他超过了自利;如果是利他跟自利完全相等,那就是第四重;他超过了,他第十三重,所以利他心切,取这个意思。“意取即此秽土众生,可以起观造修也。”诸佛如来在因地发愿不相同,那么在本省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得非常广泛,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你们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地藏菩萨在因地作国王,跟邻国一个小国王是好朋友,都是以十善教化众生。他们两个人发愿就不一愿,两个好朋友,两个都学佛,两个人愿不相同,一个是发愿赶快成佛度众生,一个是要行菩萨道,众生 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看愿不相同嘛!因此十方诸佛如来虽然都成佛了,他们在因地上发的愿不一样,因此成佛之后在果地上教化众生也不相同。如果讲他自己的果证,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决定没有差别;他教化众生的方法、手段会不相同的。
那么讲初发心,“言初发心者,毗卢即是释迦”,这是一不是二,“以华严真应不二故,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经言应身,故曰释迦。”这个地方如果还是不太容易懂,我们作比喻,但是比喻诸位要记住,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只能比个仿佛,比到恰当不可能的事情,没法子。真身就好比是本人,本人是真身,应身就是用什么身分去教化。譬如你自己非常有学问,学问道德都圆满了,今天有个小学要是请你去做个老师,菩萨很慈悲,他绝不推辞,他就去了,到那边是小学老师的身分;本人就好比真人,到小学里做小学老师这个身分就是应身。另外一个中学也请他去做老师,他到那里是中学老师的身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到那一个世界,那些众生机感必定要与他相应,相应就是应身,用应身。到人间来一定现相的时候要跟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他世寿也是八十岁,释迦牟尼佛是八十岁入涅的,那么也有父母,在家的时候也有太太,也有儿子,出家之后他有六年的苦行,到处去寻师访道,三十岁示现成佛。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从三十岁到八十岁,所以我们讲说法四十九年,连头带尾是五十年,五十年都是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叫做应身。
那么如果释迦牟尼佛要到天上去教,给天人说法,他要示现天身,那个身形、寿命,与天也是一样的。他要去教畜生,譬如说要教一群猪,他一定要变个猪身,也跟那些猪一样;我们肉眼凡夫不晓得,那些畜生道里有不少佛菩萨在教化,你看那个猪圈里说不定就有个猪在那里讲经说法,我们听不懂,猪可以听懂。所以佛是六道都去,所以地狱道也去,在本行经里面讲了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地狱里面,他也示现堕了地狱了,在一个叫火车地狱,在经上有;那个车是铁的,火烧得红红的,去拉这个车,用什么拉呢?把自己身上筋抽出来当作绳索去拉,非常之苦啊!几个人拉一个车,他老人家发了慈悲心了,另外看到旁边同伴好可怜,他就跟小鬼,拿狼牙棒那个监督的小鬼,去跟他商量,能不能我多抽一条筋代他来拉,看到他太可怜了,我自己宁愿牺牲,我多抽一条筋。那个小鬼一听气死了,一棒就打死他,你们想想怎么样?打死就超生了,地狱里面就超生了,一念慈悲就离开地狱了。
所以在地狱里头迷得很重啊,地狱里面只要生一念善心就超越了,但是在那个苦的环境生一念善心代别人受苦,不容易啊!真正是难啊!所以这种情形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自己要学,常常要学,看到有苦难的人,宁愿我们苦一点,帮助别人一点,你常常有这种心,你真的将来堕地狱,你也会发这个心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一下就超越了,就离开地狱了。所以人真是在苦难的时候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苦难的时候还能替别人想,真正是慈悲,那是真正慈悲心流露;在顺境里面帮助别人,那个不算,自己在苦难当中还能想到别人,这是难能可贵呀!那么这讲应身,真是诸佛菩萨无处不现身。
底下接著讲“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今经尚未施权,故释迦称遮那。法华已经显实,故遮那称释迦。”这两部经都是属于一乘圆教,一个是在最先讲的,一个是在最后讲,所以在这两部经上,一个是称毗卢遮那,一个称释迦,都是说的本师一个人。“他经已施权,未显实。故遮那是遮那,释迦自释迦,以真应未相即故。”这我们不必加以多说。“璎珞本业经云”,这底下几句话很重要,“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乃至从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尔时便名,信相菩萨。故云从初发心”,这是解释初发心,所以我们现在是真正发了心了,就是信相菩萨,你们现在诸位在这个地方几天,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信相菩萨。可是我们一结业出去之后就不晓得你是不是信相菩萨了,你是一退转就没有了,如果不退转能保持住,这是信相菩萨。
这一段文前面讲的是一般的众生,在佛法里头不生信心,真正可惜呀!常言说得好,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而当面错过,你说这可惜不可惜!得人身遇不到佛法,这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事情。遇到佛法当面错过实在是太可惜了,得人身不容易,真正不容易,遇佛法更难,的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难得有一次你能够碰到佛法,这个机会不容易。所以不晓得事实真相,不知道珍惜,实实在在是可惜。所以佛门里面讲的师恩第一大,介绍我们接触佛法的这个人,我们在佛法真正得到利益,介绍我们闻佛法的这个人,我们生生世世都不忘他的大恩大德,我们今天得到这种殊胜的利益,要不是他接引怎么能得到,得不到啊!所以真的是师恩第一大,父母之恩固然是大,老师之恩关系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生生世世的恩德。但愿我们也能够像经上所说的,从此以后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起菩提心,于正法起清净信心,你就可以当信相菩萨这个称呼了,你就是信相菩萨了,这是真正讲到初发心。
可是从初发心最重要的是精进不退,以前李老师早年在台中办大专讲座,我也常常参加,同学们来参加讲座很精进,的确一两个星期之后,气质都变了,所以老师很欢喜。可是一结业了,同学们到电影院看个两种钟点电影就完了,全部都完了。所以李老师摇头,我们这一个星期苦口婆心在教学,抵不得电影院两小时,又搞乱了,难啊!真正是难啊!为什么?无始劫以来染污的习气存在,外头一勾引马上就跑掉了,不容易。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是什么呢?退转了。什么人成就了呢?精进不退的人成就了,退转的人那就是堕落了。那么讲到精进注解里面也有,“言精进不退者,简非懒惰懈怠。”这还有一个区别,精进不是讲懒惰的人,懈怠的人,懒惰懈怠当然是不精进,我不懒惰、不懈怠,算不算精进呢?不算精进。什么样才是精进呢?“谓勇悍无退曰进”,勇猛往前面走,不是走慢步,这才叫进,往前进。“万行无杂称精”,精就是一门,一门勇猛地向前,这叫精进。
像我这几天跟诸位说的,我们经以一部,我们行门选一种,这就是精进;经典要是搞得太多了,那是杂了,虽然有进,不叫精进,叫杂进,杂进不容易收到效果,太多了心杂了。所以一方面进,又一方面要专,这是专精,这才是佛法精进的意思。尤其诸位要对于其他法门经论要肯放下,不能起贪心,别的人说这个说那个,不要去羡慕他。人家讲这个经那个经,哎呀!这个我没有看好可惜呀!那就不行了,你的心又动摇了,又被他牵著走了。应当老老实实地只学一门,我这一门不通决定不学第二门,要这样才行。其实你一门通了,那些门不要学,用不著学,一听就会了。像六祖是个例子,他一门通了,一切经他都可以不必学,无论什么经人家念给他听听,他里头完全明了,你有什么疑难,他马上给你解决,这个本事多高啊!太高明了!一经通一切经通。
你搞杂了,搞了一生一样都不通,那亏就吃大了,所以决定不能够贪多。我们看古来的大德许许多多人一生专攻一部经,专讲一部经,他不是其他的不会,他都会,他一部通一切都通了,为什么还专讲一部经呢?给后人作个榜样,以身摄教,作一个样子给后人看,一门深入的利益,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现在人学东西就是贪多,样样都想学,样样都想知道,真是像印光大师讲各各都想做大通家,结果是一样也不通,那可惜了!佛法的修学是希望你做专家,不是希望你做通家,我们在华严上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各各都是专家。善财童子去参访的时候,善知识告诉他,我在无量法门里头只知道一个,只会一个,各各人都是这么说的,各各都是专家,所以一定要发心专攻才符合佛所讲的精进不退的意思。
下面讲“精进有…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