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要栽培它,那你天天要來聽,爲什麼?你來聽了,法師硬著頭皮不能不講,講得不好也得要講,還要回去好好地准備。你不來聽了,算了,他也不要准備了,幹脆就不講了,所以你們要逼他,天天要到道場來。
所以我那時候告訴他們會講經的法師不捧場沒關系,一個、兩個,行,無所謂;那個初學的人,人是愈多愈好,愈多他精神就提起來了,這就是鼓勵他,這真正叫栽培他。所以初學講經人你們來聽是培養法師,是來種樹,是來澆水;沒有十年,經典展開決定不能得心應手,十年是個相當長的時間,大家要有恒心。那麼你們肯這樣做了,把法師一個個逼出來,不講也不行,你不講經,我就不到你廟裏來,法師也喜歡信徒多,那好了,只好講經了。既然肯上臺去講必定一年比一年進步,所以我教他們培養法師,請轉*輪,所以我告訴他們不要請我,我一年難得來一次,那沒有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沒用處的,必須要請當地的法師,他不走的,常年不斷地來給你講經,這樣才行,所以你一定要請。
在此地我當年跟李老師學佛,這個科目也是我主修的一種,我跟李老師十年只學了五部經,這是其中之一;我那個時候念到這一段,請人講經,難啊!請這個他也不肯,請那個那個也不肯,最後我想通了,請別人不如請自己,我自己都不發心了,請別人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勉勵自己。如何才能報叁寶之恩呢?報衆生恩呢?我們回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唯有弘法利生才能把這兩句回向偈做到,所以我希望同修們真正地發心要出來學講,學了之後到處去講,自己去找地方講,沒有地方要找地方,爲什麼?要訓練嘛!你要不肯去找地方,初學的時候因爲講不好,沒有人找你,所以你要找別人,你不找人家,那你就沒有法子學了。所以初學的時候一定要厚著臉皮,臉皮太薄的不能成就。
我初學的時候到處找地方去講,一個人也行、兩個人也行,我給他訂上時間,一個星期星期幾,訂上時間,每個星期我必定到,抓幾個人來聽,我來講給他聽,要這樣才行。其實寺院講堂我覺得培養講經人才應當是我們第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可惜沒做;我們圖書館很樂意你們大家來學習講經,你們只要發心來學講經,我們這個地方會提供給你,請你上臺。可是既然想上臺學講經了,一定要求叁寶加持,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怕失敗,聽衆統統都走光了,還有桌椅板凳它不會走的,你要對它去講,這樣才會成就啊!
臺中李老師經講得好,法緣殊勝,他最初到臺灣來講經,他告訴我那個慘狀,最初到臺灣來講經是在一個居士家裏面講,頭一天不錯來了廿幾個人,人家家裏客廳也不會太大,那時候的情形我們可想而知,榻榻米的房子那就擠得很滿了。到了第二天就七八個人,第叁天就一個人,他也講,講了之後說講完了,很難得,你老人家還來聽?他告訴老師,我就住在此地的。他給我講,沒有不遭遇過失敗的,如果像這種情形,好了,你就退了心了,那就完了;決定不退心,而且也去研究爲什麼他聽了會跑掉不想再來,一定聽了沒有興趣,聽了有興趣,他一定會來,不斷地去研究去改進,這樣才能成功。
他在大陸上學了那些多年,有那麼多經驗,到臺灣還有這種情形,這是古今中外在臺上講演的人,那一個人沒有遭遇過這種狀況,所以不要害怕,這正常的現象,把人通通講跑了,正常現象,絕對不是反常的。如果人統統都走光了,一個人對著桌椅板凳還講得這麼起勁,以後慢慢人就多了,爲什麼?外面人聽了奇怪,他才一個人怎麼?他會佩服你,這個人可以證明他有毅力、有決心,他不會失敗的,逐漸逐漸聽衆會慢慢多起來,所以我們自己要鼓勵自己,自己要勸自己這才決定能夠成就,不要害怕,不要灰心。有人指點我們要跟他頂禮,要接受,他指點得不對也要頂禮、也要接受。爲什麼不對還要頂禮、還要接受?你要是不對排斥了,以後那沒有人敢指點你。對與不對我心裏清楚,只要肯發心來指教的一律感激,這樣才能成功,大家才歡喜告訴你。歡喜告訴你就是你在講臺上的缺失,你明白了下一次就會改進了,那些聽衆都是老師啊!學生在講臺上,坐在下面各各都是老師,那有學不好的呢!最忌諱的上臺我是老師,底下是我的聽衆,准失敗的;你要能夠把心裏轉變過來,底下聽衆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我一個人做學生,讀的經在這裏提出心得報告,請他來指教,你就會成功了,請轉*輪。
第七頌,頌第七願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現在佛不在世了,佛雖然不在世,還有一些善知識在世間,我們要勸他不要入涅;當然這至少要生死自在的人才行,他說走就走,說多留幾時,他真能夠住得下來的,這樣的人才行,我們要勸他長久地住在世間,這是我們的願望。當然諸佛菩薩與這些善知識們住世與法緣有關系,有緣他就出現了,緣盡了他就走了,因此他的住世長短與他自己根本沒有關系。怎麼樣才能留住善知識住世呢?留住佛菩薩住世呢?真正跟他學,他就住世了,不是誠心誠意真正跟他學的,他就隨緣。可是真正跟他學的人少,所以我們要是真正想請佛住世,自己要發心,一兩個人真正肯跟他學,他就走不掉,大家沾光啊!一個真正跟他學的都沒有,那他當然就不住世了,所以真學是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諸位要曉得這樣的學生找不到啊!到那裏去找啊!學生來跟你學,他要能把你所講的道理能做到百分之一就不得了了,如何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確不容易。
我們看曆代祖師的傳授,像達摩祖師是一個標准的例子,他在少林寺等了九年等到一個學生真正想跟他學的,他把法傳給他,他就走了,爲什麼呢?他看得很清楚,他在中國要度衆生的機緣就這麼一個人,這一個人已經來了,已經度了,沒事了,別的人不肯跟他學,他就沒有多住的必要了。如果慧可大師再過幾年再遇到他,他就又得要多住幾年。我們讀玄奘大師傳記,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的老師戒賢論師壽命已經很高了,他也是要走了,結果是彌勒菩薩告訴他的,說他有個學生,中國人玄奘大師,現在才在長安剛剛出發,要叁年才能到這裏,你不能圓寂,你要等他,等到玄奘大師到了,法學完了之後,他才可以走,這就是請佛住世。
所以真正請佛住世就是真正想學,真正肯學。我們憑什麼去請他住世?我造一個好宮殿,拿多少金銀財寶來供養你,把他留住,那留不住,如果這個留住,這個佛是個貪佛,因爲他貪圖利養他才住世,那有這種佛呢?佛沒有貪心,佛只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有真正肯學的人,那他非住世不可,非留下來不可;我們的心稍稍懈怠、稍稍懶散,就留不住了。所以這個偈子裏面重要的兩句就是至誠,我悉至誠而勸請,以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要跟佛學,自己以至誠心來跟佛學,佛住世爲他講經說法,大家得利益,大家都旁聽的。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開的這些法會,啓請的往往只有一兩個人,你看多少人得利益,連我們一直到現在後世人得到當時講經的記錄,經本就是記錄,流傳下來我們現在還得利益,所以啓請的人福報非常非常之大,真正是廣利衆生。再看底下一段,後面偈頌是“合頌後叁願”,後面是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這叁願統統屬于回向。前面這一首是總說,“所有禮贊供養福”,禮就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換句話說這是略舉前面七願的功德,將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衆生及佛道”,回向應該是叁處,它這裏只說兩處,省略掉一處。
回向第一個是衆生,決定不爲自己,爲一切衆生修學。如果肯爲一切衆生修學,你自然就能夠勇猛精進、就不會懈怠了,爲我自己修學可以懈怠呀!偷一下懶,沒有關系,我今天是爲了大衆,爲了一切衆生、苦難的衆生;我們自己稍微懈怠,他們就要多受一天苦,我們精進,他就少受幾天苦,所以大慈悲心是動力,推動自己要精進、要不懈怠,所以第一個要回向衆生。第二個回向菩提,此地講佛道就是菩提,我們修求什麼呢?求覺,是爲一切衆生求自己圓滿的覺悟。最後一個回向就是回向實際,實際是明心見性,這是我們修學的終結目標,它這是省略掉了,省略掉都在後頭無盡之中,到後面我們會能看得到。
下面偈頌是別頌,別頌這叁個項目就分得很清楚了,第八願是隨喜,第九是恒順衆生。末後一條是普皆回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九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第七十七面,科題是合頌後叁願第二個小段,分頌叁願,這兩首偈是別頌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這是第一首。“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這兩首偈含義非常地豐富,而且也非常地精辟。前面一首是隨現在的佛學,後一首偈意思非常明願,是隨未來佛學;現在的佛好懂,未來佛就難懂了,那麼我們要學現在、未來,當然也就包括了過去,所以叁世諸佛。
經文當中特別提出要修習普賢圓滿行,這個字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行持、思想、行爲,當作動詞來說。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經裏面都是普賢行,所以本經自始至終,經一開端我們看到普賢菩薩,經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圓滿,本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圓滿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圓滿的境界。如果能夠依照這部經修行,在過去一般講都是屬于圓頓大根性的人,這是一點都不假的,確確實實圓頓大根。
可是這個經實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師在臺中講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從民國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講的,整整講了二十年了。那麼在臺北從民國六十年開始,我也講這…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