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個凶宅、惡地,決定平平安安,若無其事,爲什麼?你不爲境界所轉。可是你沒到這個功夫不行啊!你必定受環境所轉,換句話說,你居住的地方要選擇鄰居,要好好地看風水,道理在此地,你心不清淨嘛!心清淨了就不需要了。但是清淨心相當不容易,清淨心要認真地去修學。要想得清淨心應該怎麼辦呢?剛才講了,誠敬之外要平等,你不平等,心就決定不會清淨。所以平等,那你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平等了,你要有分別、有執著,那怎麼能會平等呢?不會平的。所以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考驗你的清淨與平等。因爲你慈悲,你才能接觸一切人物、接觸一切事,在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裏面修你的清淨心,修你的平等心,曆事煉心。果然到清淨了,那就功夫成就了,那就叫普賢菩薩。到究竟清淨,那是把那一念生相無明也差不多要快舍掉了,這叫究竟清淨,這是我們的修行的終極的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盡未來劫常修習”,這一句話放在最後,意義非常地深長。你已經到究竟了,究竟就圓滿了,圓滿了何必還要常修習呢?圓滿了就不需要了嘛?圓滿了再發心常修習,這就叫大慈大悲,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還有一些沒有圓滿的人要幫助他們,那麼這就是道後普賢了。普賢已經成了佛了,成了佛再退回到菩薩位上,所以叫倒駕慈航。菩薩,也許你們坐的旁邊,碰到手臂的那就是菩薩,你自己不認識、不曉得。菩薩什麼樣子呢?你去念念普門品,普門品大家念得多,你看觀世音菩薩說應以何身得度者,他就現什麼身。
所以菩薩什麼樣子,你眼睛看看這些人物統統是菩薩的樣子,爲什麼?菩薩沒有一定的相,沒有一定的身,隨類化身,那一個不是菩薩?那一個不是佛呢?所以你要以清淨心來看一切衆生,那一切衆生個個都像佛,個個都像菩薩,愈看愈像。所以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不認識;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把他的意思錯會了,那就是我們自己心不清淨。所以諸位講修行功夫得力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功夫就得力了,你心不清淨當然不得力。心不清淨不但經文展開在此地你看不懂它的意思,就是注解你也看不懂,心果然清淨了,你看這個經每一句、每一字,無量義啊!爲什麼呢?因爲佛的言語是從清淨心裏面流露出來的,你的心一清淨了,它的真實義就現前了,開經偈不是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心不清淨怎麼能看得出來如來的真實義呢!所以一定要修清淨心。
那麼在修行裏我要告訴諸位,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就是修這個。佛法僧一定要把意思搞清楚,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法是正的意思,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而不邪;僧就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叁皈依就是皈依覺正淨。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覺而不迷;從邪知見,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知見,正而不邪;從染汙回過頭來依清淨。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就是染汙,剛才我說了人家贊歎你,你就被歡喜心染汙了。心本來清淨的,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有個歡喜,那歡喜就是有物,歡喜就把你的心染汙了。罵你幾句,你就嗔恚了,嗔恚是一物,也把你的心染汙了,所以你心一動就染汙了。
如何能在一切境界裏頭如如不動,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對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鏡子不動啊!鏡子不染啊!所以佛法將我們的心比做鏡子叫大圓鏡智,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用圓滿的鏡子來作比喻,我們修行就修這個。你如果常常記得我修覺正淨,你就不迷了,當你迷的時候一句我迷了,那就不迷了,爲什麼?你已經知道你迷了,知道迷就不迷了,知道邪那就是正了,知道染那就清淨了,怕的是你不知道啊!你不自覺啊!所以清淨兩個字非常重要。菩薩、諸佛倒駕慈航來,他也示現的修學覺正淨,給我們做一個榜樣,教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這是慈悲到了極處。
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六段“利益願”,“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這是前一首。“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這一段也非常之妙。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學,成就自己,這一願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如諸佛菩薩一樣,自己修成了,自己沒事了,沒事就要幫別人。幫別人是不是有事呢?幫別人還是沒事,佛菩薩一天到晚忙得不易樂乎,他忙什麼呢?沒得忙,沒事,無事忙,忙無事,自在呀!我們衆生忙得很辛苦,忙的是有事,有事忙,忙有事,所以焦頭爛額,不得自在,苦不堪言。他是忙無事,無事忙,所以快樂無比,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所以這個願叫利益願。
“我于一切諸有中”,一切諸有就是講叁界六道,通常我們講欲界有,有是有業因,有因當然就有果報,色界有、無色界有,我們叫叁有。如果再細說有二十五有,但是二十五有跟叁有開合不同,裏面內容完全是一樣的,這就是講的叁界六道,這是我們通常講凡夫境界,不是聖人;就是倒駕慈航到叁界六道裏面來,一般講度衆生,利益衆生。所謂度,拿今天的意思來說就是服務,就是幫助,幫助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服務就叫做度衆生,度就是這個意思。“所修福智恒無盡”,無盡的功德是戒定慧當中修的,定就是福,什麼人有福報呢?有定的人、心定的人有福報,心不定沒福啊!諸位仔細去想想,揣摩揣摩這個意思。定是福,所以念佛人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最大的福報,他在宇宙人生當中自己有主宰,這是大福,無量之福。因此利益衆生實際上也是利益自己,正所謂教學相長,所以諸位一定要發心弘法利生,對你自己福慧的修學是有無盡的功德。
第二句是講他過去所修學的,“所修福智恒無盡”,那就是前面五願所成就的。“定慧方便及解脫”,這一句是講的福慧的啓用,我們要講兩種智的話,前面是根本智,這一句叫做後得智,前面一句講實智,後頭這一句是權智。權智就是把這個智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這就講到方便解脫了,解脫是自在。“獲諸無盡功德藏”,這講果報,可見得他所修學的確確實實有收獲,收獲是無盡的功德。藏是比喻,像寶藏一樣;功德藏,具體跟諸位說明就是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才藝。
再告訴諸位,這裏頭有無盡的富貴,講別的東西你們還不關心,說這個你們就很樂了,很自在了,你們就希望能求到了,有無盡的財富在裏頭,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我們看到華嚴經,你看看從第一卷看到第十二卷,大概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毗盧遮那佛的富貴我們想像不到啊!物質上的享受,如果你不讀華嚴經,憑你想像,你決定想不出來的,你看看那個富貴,這就是無盡功德藏裏面所包含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無盡功德藏當中所顯現的,絕對不是假的,樣樣都是真實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取得,你爲什麼不幹呢?你把這個舍棄了,太可惜了,確確實實能夠取得的,所以諸位要珍惜。這前面叁句講修因,後面這一句是果報。
再看底下一首,這是講處所的普遍,“一塵中有塵數刹”。塵是講微塵,微塵是非常小的物質,我們今天講原子、電子,講這一類的,大概佛經裏面講的微塵是不是就是現在所發現的原子、電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曉得微塵是能夠在金屬裏面通過的,我們曉得金屬密度很大,雖然密度大還是有空隙,在高度的顯微鏡之下看得出來它還是有空隙,微塵可以在當中通過,由此可知,微塵很小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佛經裏面講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就是這麼小的物質。那一粒微塵裏面,那裏頭東西多了,奧妙無窮,爲什麼呢?裏面有塵數的佛刹,佛刹是什麼呢?大千世界,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微塵裏頭不是一個大千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大千世界,這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這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有法子能夠想像的;就是一粒微塵裏面有微塵數的大千世界,這個境界在華嚴裏面所說的一多無礙的境界,也就是事事無礙,大中現小,我們能夠理解;小中現大,我們沒有法子理解了,連比喻都比喻不出來,但它的確是事實。
“一一刹中難思佛”,難思就是不可思議,一一刹中有無量無邊的佛。“一一佛處衆會中”,每一尊佛都在那裏說法、都在那裏教化衆生,有無量的菩薩海會圍繞,你看看那一微塵裏面真是妙不可言。“我見恒演菩提行”,他見到了,他入到這個境界了;演是表演,他也入到這個會裏面,也示現修普賢行,這是什麼意思呢?諸佛教化,佛教化衆生,他到那裏去示現,幫助佛教化衆生,是這個意思,這是權智方便解脫行,這種境界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行,圓初住以上就是我們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最低的程度,如果嚴格說起來這個境界應當是八地菩薩才能夠證入這個境界。
我們讀到這樣的經文要相信,爲什麼呢?佛決定沒有妄語,我們想到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假;實語者,實就是不虛,決不是虛妄的;如語者,如就是與事實完全相符合,不增不減叫如語;不妄語者;不诳語者,佛不會說大話,不會欺騙人,他講的境界的的確確是事實,確實是事實。實在很難相信,真是難相信,這不得已我們可以用夢境來作個比喻,大概凡夫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從那裏變現出來的呢?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什麼地方能變成夢境?仔細在我們整個身體裏面,我們的骨頭裏面,我們血液裏面,我們皮膚裏面,我們頭發裏面去找去,夢境從那裏生出來的?你仔細去找,一定有一個地方變成夢境。
可能變成夢境也只是一個兩個很微細的細胞而已,也許就跟佛所講的一塵之中它能夠現無量無邊的夢境出來;夢境沒有小,一塵沒法大,在感官的世界裏面…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