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情衆生,這是講到究竟果。
下面這個一首非常非常重要,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記熟的。“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就是這一首,這四句是一首,但是科判裏面它是分作兩個段落,這是勸囑受持,勸勉囑咐我們要受持這一部無上的經典。假如有一個人于這一部經裏面所說的普賢菩薩的願行,能讀誦、能受持、能演說,諸位要記住這說了叁個,十種行門裏面說了叁條,叁條就是包括了十條。十種行在我們這個本子第六十四面,科題“顯余衆行德”,底下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明法行”,那麼在這裏面我們曾經詳細地說過,十種行法都講得很詳細,就在這一段經文裏頭講的。此地給我們舉了叁個,第一個是讀誦,讀誦非常重要,唯有讀誦才能夠念念不忘。所以在我們圖書館受叁皈的,我贈送給諸位的皈依證後面都付上行願品。我那裏面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淨行品,一個是行願品,希望諸位常常讀誦這兩品的經文,念念不忘。受持,受是接受,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完全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喪失,所以念茲在茲,念念都能與普賢行願相應,這就是修行,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
演說是利他,演是表演,說是解說,怎麼個表演法呢?把這十大願做到了就是表演。譬如禮敬諸佛,我見到任何人都很誠心誠意地恭敬、有禮貌,這就是演;不是說每天早晚課在佛菩薩面前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見到人一點禮貌都沒有,那有什麼用處?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不知慚愧。既然念了我禮敬諸佛,我這一天到晚見到任何人都要有禮貌,不但有禮貌,從內在裏真心起的誠敬,對人要真誠要恭敬,對事對物都要有敬心,我們事業上今天所謂是敬業的精神,在佛法裏第一條就提倡這個。做到就是表演,做給別人看,那麼你能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當然你附近的人見到一定就會問到;他平常對人就沒有禮貌,貢高我慢,看到你這樣,你爲什麼對這些人要恭敬?你就可以給他演說普賢行願一番大道理,這可以給他說明這功德利益,這就是機會教育。
你自己不肯做就不能夠影響別人,自己做到再跟別人解釋,人家相信,人家也肯做。所以諸位要記住演說,滿是表演,所以佛門說法是活活潑潑,不是呆呆板板。有些人說法師說法在臺上又有動作,那個不莊嚴,應該閉著眼睛規規矩矩不動這樣說法,那樣去著眼。你打開楞嚴經看看,釋迦牟尼佛一會兒舉手,一會兒振身、擎拳,他不就是帶動作的嗎!楞嚴經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多活潑啊!一會兒舉個拳頭問阿難尊者,我這是什麼?再把它張開,這是什麼?叫阿難尊者答覆。這一問一答都是帶動作的,活活潑潑的。所以要曉得說法的目的是叫人理解,許多動作是幫助人理解,這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叫他理解得深刻,他印象深,他常常能想得起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想起來,這就叫觀照。
所以你經文不熟,沒有深刻的印象怎麼能提起觀照的功夫,沒有觀照的功夫就不能得真實的受用。觀照就是一種警覺,古德常說迷不怕,妄想也不怕,怕的是你覺悟遲了,覺悟要快。覺悟怎麼快呢?必定是經文熟悉,理論透徹,記憶深刻,一觸到境界的時候立刻就能提起警覺心,真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這一段意思就很重要很重要了。後面說它的殊勝功德利益,“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依照普賢行願來修學,所以這一卷經清涼大師特地爲我們說明華嚴關鍵修學的要領,可行可保,整個華嚴經的修行就在這一卷經文裏面。這一卷要真正做到了,整個華嚴經都做到了,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一卷經是華嚴經的精華。八十卷經是這一卷經的解釋,是這一卷經的演義,真正的精華就在這一卷。
清涼注得好,宗密大師唯恐我們讀清涼的注子還不能夠透徹地理解,所以注解再加上注解,這就變成鈔、疏鈔。我們這次印的這麼厚的一本,跟彌需經疏鈔差不多厚,希望諸位好好地讀誦,不但經要讀,疏也要讀,鈔也要讀。我們一個星期一次永遠不斷地念下來,把它念得很熟很熟,念熟透了,你自然就有受持了,你遇到人也會表演也會說了。你不熟不行啊!做不到啊!果報不可思議啊!只有佛才曉得,等覺菩薩都知道得不清楚,“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菩薩果位,勝菩提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佛的果位,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應當要珍惜的。
開經偈就是爲這一部經而作的,當年武則天寫這首偈子,就是華嚴經翻譯圓滿之後送給她看,她在封面上題了這四句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年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要不好好地修學,當面錯過,這個罪過就太大太大了。那一生沒有機緣遇到的那不怪他,那沒有話說,沒緣分嘛!有緣遇到,你當面錯過,這不可原諒。所以遇到了一定要認真的修學,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求得圓滿的果報,最低限度我們看到那些往生的人預知時至,自自在在走的,我們也不能輸給他,也要表演一下給人家看一看,那是最後一招的表演,這是決定不能欺騙人的。
所以希望大家要發這個心,你們最後走的時候喜歡怎麼走?站著走,倒過頭來走古大德就有,走的時候問這些徒弟們,你們有沒有看到坐著走的?有。你們有沒有看到站著走的?也聽說。他老人家豎個青蜓,兩個手在地上,腳朝天,這樣走的有沒有看過?沒有看過。他走了,你看多自在,表演哪!得大自在。所以諸位要發大心,我常常勸你們發大心,我當然已經發心了,我不發心不會勸你們發心。好,下次再講。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五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叁面,“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我們上一次講到此地,接下看這一首,“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衆生清淨願。”這一首是重顯單單誦這一品的,實際上還不只這一品,就是這一卷,它的殊勝功德利益。上一首偈是講普賢願全經,就是指四十華嚴,四十卷;這一首是四十卷不能誦,就是這一卷,少分是指這一卷說的。
由此可知殊勝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不要猶豫;四十卷經我只念這一卷恐怕功德也不過是四十分之一,那你這是多疑了,那是妄想。縱然沒有讀過華嚴經,沒有讀過四十卷,只念這一卷的功德跟受持全經可以說沒有兩樣。爲什麼呢?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特別是這一部華嚴經處處給我們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受持功德之大絕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前一首說若人于此普賢願,剛才講了是四十卷全卷,這一首開端也是說若人誦此普賢願,這就單指這一卷,就是指十大願王。爲什麼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呢?我們要看經文,我說,這是普賢菩薩說的;少分之善根,這因爲它不是具足的,這只是一卷,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我們看這一句可見得它的功德是圓滿的,這就不是片面的,不是有差別的,它是圓滿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那就是經上講的一念,這兩個字是關鍵的字眼,整個佛法的修學都是在一呀!二念就不行了,一念就成就了,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教我們修什麼?統統都是修一念的,彌陀經裏面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是一念。普門品裏面我們講過,過去我們講這一品經是依法華大乘而說的,大乘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講,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夫也是分叁個層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是這叁個層次,跟受持彌陀名號沒有兩樣,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地記住的。
因此修學成功與否確確實實就在我們的功夫是不是純一,這是我平常跟同修們常常講不間斷、不夾雜,你的功夫才能純一,特別是不夾雜。一般人功夫之所以不得力,實在講夾雜太多了。我們不必看別人,反省反省自己,學佛這麼多年了,連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是慚愧呀!毛病出在那裏呢?都出在夾雜上,一會兒想學學這個,再一會兒想學學那個,無論是解門、行門,統統夾雜。解門總想做一個通家,什麼樣的經論我都要涉獵一下,都要通達;行門總覺得淨土還不夠,禅淨雙修,禅密律叁修,還有四修的,搞好多法門搞在一起,不專啊!所以心是散亂的,始終不能得到一心。此地講的一念,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留意到,要修一念,功夫就圓滿成就了;功夫一成就,利益就太大太大了。
下面說“成就衆生清淨願。”沒有一願不成就,願願都圓滿的成就;不但成就,最難得的是清淨,這個不容易,清淨願是佛菩薩自利利他的大願。何以我們誦這一品經、這一卷經就有這麼大的好處呢?這必須要說一說,因爲十大願王就是一切諸佛成佛的親因,那些諸佛憑什麼成佛的?沒有一個不是修十大願王而成佛的,所以十大願王的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可是諸位還要記住一句話,十大願王又怎麼能成佛呢?後面是導歸極樂。我們現在十大願王沒修好,只要你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去修十大願王,你才能圓滿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走近路。
臺中李老師昨天往生了,我們昨天舉行的念佛會,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臺中打來電話,我們得到這個消息,今天我們華嚴經末後的一卷圓滿,我們將這功德回向給他老人家。實在說這個回向絕不是念念回向偈就行了,不是的;是要把我們讀誦、受持、解說,要在這一生當中切切實實的做到,繼續他老人家未竟之志。他的華嚴經只講了一半還沒有圓滿,我想等我回國之後,我們在此地來繼續他老人家沒有圓滿的後半部,我們在此地講。那麼講的方式得換一個方式,如果像老師那個方式,我們叁十年也講不完。怎麼個講法呢?一天要講四個小時,我們必須把一切的外務統統摒棄掉,上午講兩個小時,一個人聽行,兩個人聽也行。大家很忙不能來聽,我們家裏頭還有四、五個人。晚上…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