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兩個小時,大家都可以來聽了,這樣你們每天晚上來聽雖然只能聽到一半,可是我們的錄音能夠在叁年之內把全部華嚴經錄成一個完整的錄音帶,我們來做這個工作,以這個行願回向他老人家。
經本這一次又印有新的本子,這是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印的,我已經告訴他,他送我們兩百本,將來我們道場經書不會缺乏。那麼今天這個本子圓滿,圓滿之後經本諸位帶回家去做一個紀念,這個冊子講圓滿了。這是講到我們如何來回向,怎樣成就我們世出世間一切的願望,這是顯經殊勝的功德利益。再看底下一段,“結成回向”,“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偈頌到此地就圓滿了,這四句是總回向。由這個地方才能真正顯示出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地利益一切衆生。在前面無論是在長行文是在偈頌裏面,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回向的經文與偈頌,經文當中所以這麼多,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回向的重要性,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菩薩念念不忘衆生,而且對衆生一個最大的願望,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李老師往生,我昨天下午跟臺中通一次電話,把詳細情形問一問,他往生的端相非常之好。前天下午他有幾個侍者,年輕學生伺候他的,還陪他一道在外面散步,他老人家就給旁邊的人說這一次我真的要走了,因爲他說他要走了,說過好幾次都沒走。說他真的要走了,旁邊的人以爲還像從前一樣的,沒有想到他當真走了,所以他是預知時至。他這預知時至很早了,其實兩年前就說過,那麼我知道他今年要走,但是沒有想到他這個時候走;兩年前他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他說我講經只再講兩年我就不講了,他不講就是走,這一定的道理,所以到今年確確實實滿兩年了,跟他所講的完全相符合。而走的時候是早晨,昨天早晨五點多鍾吉祥臥,安靜念佛往生。昨天、今天是臺中他自己比較接近的學生在他家裏幫他助念,幫他念佛。從明天起,就是十五、十六,叁天,老人家的遺體要移到臺中蓮社,供四衆同修瞻仰叁天。十七號的晚上大殓,大殓之後要停四十九天,大概臺中要給他打七個七,念四十九天佛再舉行告別式,再舉行火化。
所以我到美國的時間,我飛機票都訂好了是十八號,我說需不需要改期呢?他們那邊告訴我不必改期了,叫我參加大殓就可以了。所以我預定我們此地是十七號星期四到臺中去,我們圖書館同修中午在那邊給他人家上供,下午我們在他遺體旁邊給他念佛,晚上參加大殓之後就回來。現在館長、陳??居士他們在研究交通的問題,剛才館長也宣布了願意參加的在我們櫃臺上報名,如果人數多,我們就雇一輛遊覽車我們團體去。那麼老人這兩年因爲體力比較衰弱都不常見客,所以有許多同修沒有見過,也有同修到臺中見不到他,那麼這是我們有機緣見最後一面,願意去的請登記,我們好統一辦理能夠統計人數。那麼他老人家在走之前囑咐大家,這是最後的遺教,就是一心念佛,求願往生,這兩句話聽起來老僧常談,這是他學佛、他大概叁十一、二歲開始學佛的,今年九十八歲,將近七十年他修學的心得就是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我們能照這兩句話去做決定不錯,決定不會錯的。
所以真正修行想了生死、出叁界,想成佛作主,唯有求生西方極樂,而且要像普賢菩薩發大願,願一切衆生快快地都生西方極樂世界。再看下面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這是總結。這一小段是說與會的大衆聽完了普賢菩薩的偈頌,人人都感到法喜充滿。“如來贊言,善哉善哉”,這一段我們要看看小注。“此品能說者,普賢”,普賢菩薩說的。“所說者行願。能導者”,就是指導我們,帶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是“普賢十大願王”。我們所歸的目的地,“海衆歸極樂”,這正稱如來的本懷,所以如來在此地贊歎善哉善哉,與佛的本願完全相符,這個意義非常之深,我們決定不能疏忽。
正宗分到此地講完了,下面是本經的流通分,科題裏面“經家歸功”,第一個是“功歸佛說”,“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在這一段裏面就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在全經之中,把這一卷抽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叫別行,從這個地方起是別行流通。演說如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指全經四十卷華嚴,是指這個。在四十卷裏面有本會、有末會,如果就流通義上來說,整個末會也可以算得上是流通;如果就全經來說,這四十卷就是整個華嚴經的流通分,入法界品有叁十九品,這最後一品,因此以下的經文是我們這一卷的流通分,別行的流通。
功歸佛說,凡是菩薩所說的都是佛所說的,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如來贊言善哉善哉,就是菩薩所說的,佛完全同意了,佛同意了就等于是佛說的,何況菩薩在說法之前一定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就與佛所說沒有兩樣。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所宣說一切法門都要歸功于如來加持,有這個意思千千萬萬不要忘了,還有學生縱然是他自己的創造、創作,送給老師看過,老師給他印證,那就是老師的了。這在現在明明是我的,怎麼是我老師的呢?現在人太不客氣了,古人尊師重道不敢說自己的,爲什麼呢?老師教導出來的嘛!法身慧命依托于老師,這一點我們也要懂得,跟菩薩所說的全是佛說的意思相當。我們要懂得不可以貢高我慢,這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也是破我執、破名聞利養,你說這不是我的,老師教我的,佛菩薩如此說,連孔老夫子都如此啊!孔老夫子一生你看他老人家所說的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他都是傳述前人的,古聖先賢的,你看孔老夫子多麼謙虛啊!可是後人還是尊稱他爲至聖先師,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功歸如來。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這是一類,因爲這一段文裏頭有四類,這是第一類。“彌勒菩薩而爲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這是第二類。“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這是第叁類。“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入會,一切刹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衆。”這是第四類,這給我們說出法會的殊勝莊嚴不可思議。本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些菩薩衆,我們看了決定不懷疑。現在在此地看到有六十比丘,比丘是小乘衆怎麼也參加了這樣殊勝的法會呢?諸位要看前面兩個字成熟,凡是成熟就是回小向大這才算成熟,所以是大比丘衆。成熟的比丘就是阿羅漢回小向大,他也回小向大取圓教初住位實在不難,因爲他的善根深厚,一回頭就是破無明見本性。
那麼這六千比丘在我們四十卷的第一卷裏面說得很清楚,是以舍利弗尊者爲上首,舍利弗在比丘衆裏面智慧第一,這是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回小向大,發的大道心。在我們這段注解裏面,“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這就是回小向大。“文殊如象王回旋,觀諸比丘,爲說十種無疲厭心。”這一段文是摘錄在大疏,大疏我在此地今天也介紹給諸位,就是別行疏鈔,這一段文在這個本子裏面八百四十一面,它這裏已經是摘錄出來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說,這十樣我們都要學的,都應該要學的。“一積集一切善根心”,我們要注意要認真地來修學,修自己的善根心,善根心是無貪、無嗔、無癡,這叫叁善根,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它叫善根,世間法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決定不能離開世間法,所以出世間是以世間善根爲基礎,然後再加上一條,出世間善根只有一個精進。
這我也講得很多,進就是進步,不退轉,天天要努力求進步;精進純而不雜,那就叫精,不但要進步,要精進,精純不雜地這樣進步才能夠成功,這就是菩薩的善根。所以大家在六波羅密裏頭特別要注重精字。所以我講四緣、講無間緣,無間緣就是精進,不間斷就是進,不夾雜就是精,這是必須要記住,千萬不能疏忽,不能迷失。第“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這正是善財童子在本經裏面顯示的法門,你看看五十叁參,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承事供養,這個了不起。可是他所修學的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沒有改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修這個法門,對于不同的法門要稱贊,對于修學不同法門的人,我們要供養。供養並不只四事供養,禮敬也是供養,贊歎也是供養,恭敬也是供養,要懂得這些道理。對于其他法門絕無毀謗,絕對沒有輕視,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知道這個原理。第“叁求一切佛法心”,那就是參學。對于一切佛法我明了,諸位要記住,明了而不能夾雜,這就是善財示現給我們的榜樣,他是家家都去參訪,樣樣明了,如如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他老人家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既不著相,爲什麼要去多看呢?你不看你不明了,看了就明了。看了不著相,看了不動心,這才叫真正的參學,這是修普賢行。
“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一是一切法,波羅密是圓滿的意思,什麼一切呢?我們從早到晚生活上的一切,指這些。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樣樣都與華嚴境界,都與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完全相應,這就叫行一切波羅密心,要懂這個意思你才會修行。第“五成就一切菩薩叁昧心”,叁昧是正受,簡單地講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不動就是叁昧。叁昧爲什麼又說一切呢?的確很多,譬如說你見到財不動心,那是財叁昧;見到色不動心,那是色相叁昧;見到名不動心,名利叁昧。所以境界裏面這些事事物物無量無邊,樣樣都不動心,那就無量叁昧,是這個意思。第“六次第入一切叁世心”,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叁世是過去又有叁世,有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于是乎就有九世了。九世裏面每一世又有叁世,重重無盡,這是華嚴境界。
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你也許有這個經驗;你會不會作夢?我也作…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