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8

  ..續本文上一頁心是至誠心,我們今天的意不誠,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實在是知之不透徹啊!知道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聽講了彌陀經了,也天天念彌陀經,念淨土叁經,曉得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他還不肯去,還不想去;娑婆世界這麼苦,他舍不得,你說這有什麼法子呢?這是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他的願生不起來;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裏並不想。

  

  心裏不過真正是,我們這裏打個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會來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這趟不能去,他不來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有感應,假的他念沒有感應,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你沒有真心,他也不來接引你;他來接引你,你還拒絕,這怎麼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來了,這還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彌陀佛也不來,曉得你是虛心假意,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來。所以深心要緊,那麼也就是菩提心裏面的叁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極清淨之心。那麼也可以說,我們真正到離念亡情的時候,情就是情識,念是念頭,一切念頭,善念、惡念、無記念,都舍掉了;情是一切的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講的七情,在佛法裏面講識就是情,八個識都是屬于情,情識真正能夠舍離掉了,你本性裏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其實情識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識。所以唯識這一宗講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真轉過來了,那麼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爲,全是普賢行,與十大願,願願都相應。那麼後面有幾句,它也說得很好。“大經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它這個幾句是解釋如對目前來說的,也說得非常之好,那麼後面呢,我們還會討論到。如果沒有普賢法力,沒有深心信解,這個禮敬諸佛就做不到,所以禮敬諸佛,特別注重諸佛,這個是普賢行願。如果說禮敬如來,禮敬一尊佛,那個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差別就在此地。

  

  普賢行是情與無情要平等地禮敬,這個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所以它不是禮敬佛,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裏面。所以不曉得這個意思,讀誦有什麼用處呢?沒用啊!明白這個道理,讀誦有用,讀誦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這個作日課的,弘一大師,諸位都曉得,他的早晚課就是念普賢行願品,他把這個當作課誦本來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沒有修普賢行,時時提起,時時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能禮”的“心相”。“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這一段經文裏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圓滿。成佛的正因,必定是叁業清淨,這個是成佛的正因。

  

  我們往往在一些彩畫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畫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頂上圓光,圓光上面有叁個字,那叁個字是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過來的,嗡阿吽,佛頂上寫的這叁個字。這叁個字就是叁業清淨,嗡是身業,阿是語業,吽是意業,身語意叁業清淨;成佛一定要叁業清淨,所以是悉以清淨身語意業。禮拜的時候,就是我們拜佛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是禮敬雙修;不拜佛的時候是意業常敬,敬心,清淨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決定不能失掉,這個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我們對于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禮的時候,是有對象,沒有對象的時候,那是不必。所以禮有中斷的時候,敬不能中斷,敬不可以中斷,時時刻刻要保持敬心,這一點很重要,這叫常修。那麼常修禮敬諸佛這一願,將來在果報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身成神通輪,這就是佛果地上;我們講叁輪,輪是圓滿的意思,輪的意思很多很多,後頭有請轉*輪,我們到那個時候再跟諸位細說。身感如來的神通輪。語感如來的教誡輪,佛是老師,老師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學法,教學的方法。我們今天一般學校裏面,譬如普通學校的,雖然一樣大學畢業,跟師範大學畢業的時候要教學生,就不相同,爲什麼呢?師範學院的學生,學過教育心理學,學過教學法,這個你們沒有修過;雖然有一樣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所以佛懂得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學,有最高明的教學法,這個就是如來的教誡輪。意業成就了記心輪。所以常修禮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來的叁輪。

  

  那麼這個說法在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裏頭有,那個分量就非常之多;那麼這個書最近我們也印了,過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幾冊,現在我們也印了,那個本子這麼厚,精裝本一本,書架上有,你們看看就曉得了,就是這一篇的注解。所以就這麼一篇東西,如果跟諸位細講,一個星期講叁次,恐怕也得要講一年,這個才能講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說了。再看下面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神通廣大,這個境界當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分身無術啊!他可不得了,能現多身,能同時禮多佛,一多無礙,是華嚴事無礙法界裏面,事事無礙,身與佛數量是相等的,這個就是理事無礙,一多無礙;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講我們自身,這是真正的事實。

  

  那麼講到真的事實真相呢,我們反而迷惑了,我們今天相信什麼呢?我們身前沒有佛,佛前也沒有我的身。我不相信!其實不然,我們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這是真的。爲什麼我們現在境界恰恰與事實相反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過失在我們自己這些病,是我們執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們都見不到了!迷啊!我們迷,佛不迷,不能說我迷了,佛也迷了,沒有這個話,衆生迷,佛不迷。所以佛,他見到的是真相,他見到我們面前有多佛,他見到他的面前有很多衆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佛怎麼會能說得出來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他說不出這個話來!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以善覺叁昧,他見得清清楚楚,那麼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覺,果地上境界。那麼我們今天這就是講要靠普賢行願力了,如果沒有這個法力,我們連觀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須要借重普賢觀行,使我們逐漸逐漸恢複我們的本能,見到諸法實相。這就講菩薩的修因,要從因門裏面契入。因與果,相雖然不一樣,如來是果地,我們現在發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沒有兩樣。所以佛法無論是教下,無論是宗門常講的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蓮花來表法,它就是代表這個意思。蓮花是因與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裏面長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因果不同時。而佛法裏面講,因果是同時的,所以特別用蓮花來代表,蓮花代表因果同時,又代表清淨無染,代表一真法界。

  

  所以說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淨的,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清淨啊!可是蓮花開在水的上面,表示四聖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超越,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華嚴境界,表這個意思。再看底下這一段,“虛空界盡,我禮乃盡。”這是反顯,虛空界無有窮盡,所以底下講了,“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叫順釋。在清涼國師疏鈔裏頭,我們一般稱爲大疏,他引用十地經裏面講的有十種無盡,此地只引用了一種,就是虛空界盡,其實法法都無盡。這個十種,第一個就是衆生界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就是智慧。心所緣界無盡。佛之所入境界無盡。

  

  末後一條說。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也無盡。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盡的。那麼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這是大病啊!這是與我們真心理體完全相違背了,如果與我們真心理體相應,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他這個心是無盡的,確實是相續不斷地。拿我們現在話講,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長遠心,所以經上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個意思就是啓發我們要以無盡心來修學,你才有成就。其實是不是真的要無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爲什麼這樣說呢?主要就是喚醒你的無盡心。我一天、兩天成佛了,那個心還是無盡的,不是說到成佛了,這個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衆生的心永遠無盡,所以諸佛成了佛之後,還要退回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衆生,所以說倒駕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盡,就不會有這些事相了,所以永遠是無盡的。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願無盡,願願都無盡,先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的敬心是沒有止盡的。“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真的,衆生界是無盡的,衆生的業也是無盡的。業是造作,所以我們講事業,通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所以業系苦。你造作的業,必定是有善有惡,善業是叁善道受報,惡業是叁惡道受報,只要你造業,必定就有果報,我們想想那個衆生不造業呢?只要是衆生,沒有一個不造業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業,你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那裏造業,爲什麼呢?睡覺的時候作夢,夢裏頭還造業,造業沒停止的時候啊!剛才說一切法都無有盡,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個造業有盡沒有?沒有盡啊!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造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有叁業,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睡了覺了,身不造業了,語不造業了,意還在造業,還在繼續不斷。所以爲什麼禮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斷,道理在此地,因爲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業了,意業才能夠…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