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7

  ..续本文上一页,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度那些外道改邪归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这个意义很深很深藏在里头。然后右手著地;我们拜佛的时候,由这几位出家的法师教你们拜,你们不会拜的时候教你们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这里头的观想,每一个动作要如法,还要带上观想。右手著地的时候,有如释迦牟尼佛的金刚宝座,因为你右手下去时候,这个身子很稳,两个膝盖都著地了,顶足而立,身体很稳重,像佛的金刚宝座上一样,住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时候,右手先著地,然后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时候,心里想著于一切外道,我们应当要用四摄法去帮助他,摄受他归正道,就是我们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后头顶著地,头顶是我们一个人最尊贵的部份,头顶著地的时候,我们想到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

  

  人都傲慢,没有一个说是我不傲慢,没有这个道理,傲慢是俱生烦恼,不要学的,不学就会的。你看地伽师里面所讲的我见、我爱、我慢,就有慢字,我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傲慢是其中之一,这是很大的障碍,障道。所以头顶著地的时候,令一切众生舍傲慢心,成无见顶相。佛的头顶非常之圆满,顶上有肉髻、相,舍傲慢心,无见顶相才显出来,才只三十二相之一。那么这是几个动作里面都有几种观想,我们在拜佛,如果里头没有观想,就瞎拜了;对身体运动可以,对身体运动是能收到一点效果,对你道业上没有帮助。你如果能够念念都能有这个观想,对你道业上有帮助,所以礼拜是八万四千行门之一,是修行的。

  

  同时,我们这样礼拜,愿愿都是为众生,都是利益众生,除了利益众生,还利益自己。我今天五体投地拜佛,拜菩萨的时候,我们是五体,愿自己从今之后永离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为阿修罗照理说不应该算一道,你看经上讲的阿修罗,天有阿修罗,人也有阿修罗,恶鬼、畜生都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所以佛经里常讲五趣轮回,那么讲六道跟五趣,实际是一样的;讲六道把天阿修罗,单独给他算一道;讲五道,天阿修罗就归在天,那就是天人恶鬼地狱畜生。我们五体投地,愿我们从今之后永离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离于五盖,五盖是烦恼,就是永断烦恼。令诸众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愿油然而生,要这样地礼佛,无量的功德,天天礼拜,天天作如是观,你那个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养嘛!天天养嘛!这个骄慢嗔恨众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断掉了。

  

  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观,培养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没有办法开显,迷惑颠倒不容易断啊!要这样地拜佛。你们天天拜,我今天讲到这一段了,记住,好好地去作观,每一个动作里面,加上观想,这就如法了。那么这十种礼,此地说得简单,慈舟法师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亲闻记,他注解的比较详细,也是十种,他注的文字比较浅显,很容易看,这个注解的本子将来送给诸位。

  

  再看第二段,“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个小题目是解释行愿的相,就是礼敬诸佛的样子。那么这个里面有三个小段,这是第一小段,是“所礼果境”,果是诸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那么这个里面必须要跟诸位说明。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一个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称性。十方是讲的空间,四方四维上下,这是十方。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释迦牟尼佛以我们的境界来看。那是过去佛,他老人家已经过世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他还没有入涅槃,现在佛。过去的诸佛无量无边,现在诸佛也是无量无边,我们不难懂。那未来佛在那里呢?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我们晓得未来佛在那里?未来佛就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那么换句话说,叫我们对于每一个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样地礼敬。

  

  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阿弥陀佛礼敬,我见到另外一个人不礼敬,你这一条愿没修,因为普贤菩萨行愿,礼敬的时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贤菩萨行愿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成功了,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修十大愿王,那是实报庄严土,没话说的,决定实报庄严土,你就从这一愿你就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谁把一切众生当作佛那么样恭敬,你们都有分别心;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对他为什么要恭敬?好了,你十大愿王就没有份了,头一条就没有份,以后条条都没有份。这个十愿就好像十层大楼一样,这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当然就没有第二层,后面统统没有。要紧啊!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对于每一个人,乃至于对蚊虫蚂蚁,只要是有情众生,我们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当然见佛我们五体投地顶礼;你见到人,你就不必五体投地了。如果见到人也五体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头磕不完了,那你又错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对待一切人,一切物,我们的恭敬心没有两样,所以我们见人一鞠躬,或者点点头,这是仪式上不一样,敬心决定一样,决定是相等的。见善人是一样的,见恶人也一样,不能说见恶人我们就不理他,那就错误了。恶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对他要生了差别的念头,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修行,毁掉了你的普贤行;普贤行是成无上道的,换一句话说,我自己要不要成无上道?要不要修普贤行?要修普贤行,不能跟一般人观念一样,要跟诸佛菩萨的观念一样,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观,是诸佛菩萨的人生宇宙观,不是人间的人生宇宙观,你才能真正修学十大愿王。不仅是如此,对一切人恭敬,刚才讲了,对一切物,对一切事,统统是诸佛。

  

  所以华严经在末后讲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为什么呢?在无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只是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礼敬诸佛。所以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统统在内,这个心多大!儒家礼里面讲无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错,其实境界没有说到华严经这么透彻。所以儒家讲充其量只是对人,没有讲对物,没有讲对一切众生,没讲到这个。而佛法里面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诸佛两个字之内,这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天天你们佛门里面课诵本里面,每一天作早晚课都要念礼敬诸佛,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都是口里唱唱歌而已,什么意思不懂得,完全没有做到。对待一切人,勾心斗角,一点恭敬的念头都没有,他怎么能成就。这样地念佛,一天念上十万声佛号,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后,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要认真地修礼敬,无不敬。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诸佛,就是我刚才讲是广义的,世尊是狭义的;世尊就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证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现于世,这个称为世尊。

  

  那么诸佛呢,讲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这是华严经;佛只有在两部经上这样讲过,其他的经上没有,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圆觉,这两部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样的字句在其他经上没有,尤其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华严经上有的,其他经上也没有,所以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宽广。下课了,听这个经听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来。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礼敬的对象我们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说明“能礼”的“因心”,因是对果来说的,就是修学的心理,“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对目前这四个字,非常之亲切。这个里面就说出了两种力量,所以我们才能够做得到,一种是法力,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法;另外一种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这个是属于自力。注解里面说“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见分,都是从一心当中变现出来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脱、法身,迷了则生死烦恼业障,换个名词而已,其实是一桩事情,迷悟换个名称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悬殊太大了,悟的确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时候有重重的束缚,不自由,不平等,无量无边的若恼。那么这个地方呢,它也说出这两种,第一种就是“普贤行愿法力”,第二个“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贤在经题里面讲过,一定要能够牢牢地把它记住,普贤的愿,就是此地的十条,这个十条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为什么这个愿要加上行?这个愿一定要实践,不是空口说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华严经,它是注重行门的,你看它两位菩萨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完全做到。但是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普贤是华严之长子,那么换句话说,文殊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贤是老大,这个意思是表明什么呢?实践第一,但是实践一定是依智慧的实践,所以行摆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视实行,它是要实践第一。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圣,观音摆在第一,大势至摆在第二;大势至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也是代表实践,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么这个地方是普贤之行,普贤跟慈悲,实在讲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紧的就是深心这两个字,什么叫做深心?我们今天讲,讲了之后我们也解了,也许说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为什么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们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换一句话就是没有深心。所以要注意这两个字,经文上这两个字,这一段文里面的关键,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深心是清净心,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个是深心。深…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