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方淨土,注解裏面諸位細細去看。
再看底下這一段,不但生淨土,而且是上品上生,“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是上品上生,所以上品上生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花就開了,就見到阿彌陀佛,這個見阿彌陀佛是見報身佛。通常像我們一般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或者方便有余土,都是見到化身的阿彌陀佛,不是報身。因爲你生在蓮花裏面,佛很委曲要入你的蓮花,在你蓮花裏頭化身來教你,因爲你花沒開你出不來,只好他到裏面來教你。可是蓮花很大,你不要一看到蓮花,哎呀!蓮花那麼小,我在那裏頭,很可憐的樣子。你看經上講的蓮花最小的一由旬,最小的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造五逆十惡的,那個蓮花小。小,我們看起來也很大,一由旬是直徑,四十裏,那麼大的蓮花,比我們臺北市大得多了。這麼大的蓮花,這是最小的,大的蓮花經上講的有七由旬,比我們的地球還大。我們地球放在蓮花裏頭那是太小了,放在蓮花葉子裏頭大概像小玻璃珠一樣,你想想看那個大蓮花多大。所以我們今天要爭的是什麼呢?這是講比喻的話。
凡事不能夠爭,真正要爭要到西方世界爭要大蓮花,我們跟你比,我的蓮花比你大,爭這個;不要搞世間爭,世間名聞利養你一樣帶不去,你就是爭到全世界的總統了,你到死的時候還是一樣帶不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蓮花,那真正是自己的,那沒有話說的,所以要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時間,爭取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爭取這個大蓮花。花開見佛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是理一心不亂,見到阿彌陀佛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就是太多太多了。有許多人也是沒法子,他認爲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十萬億佛國土大概很不容易到;彌勒菩薩很近,就在我們第四層天,娑婆世界在欲界天第四層,這個大概好去,于是乎修彌勒法門,要想親近彌勒菩薩,其實他弄錯了!修彌勒法門要修唯心識定,唯心識定不容易修,唯心識定修不成功就去不了。所以要想親近彌勒菩薩有近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裏去了,彌勒菩薩在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個佛教大學,他在那裏教唯識,他是唯識老師。所以你要到那裏去了,老師,我們到你那裏去參觀參觀好不好?老師一定很歡迎,走,跟我一道去!你看走近路一起去了,捷徑啊!要想到兜率天彌勒淨土有近路,穩穩當當去了,而且去得非常自在。所以生西方淨土就是生諸佛淨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諸佛。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這是上品上生,不是上品上生,不是蒙佛授記的。“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他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這是教化衆生,你就有這個能力了,花開見佛的時候就有這個能力,到十方世界有緣的衆生,你就可以去幫功他,你要去度脫他。應以什麼身去教化,你就現什麼身相去教化,跟普門品講的觀自在菩薩一模一樣,諸佛菩薩的能力,你統統都得到了。“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這是講究竟成佛。
這一段看起來是用八相成道來表法,其實不是的,這是成圓教究竟佛果。因爲圓教究竟佛果不可思議,不能說,用藏教八相成道來代表。因爲藏教八相成道的意思在前面一段,就是士用報這一段,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增上報就曉得他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教的佛果。那麼我們從華嚴經上就得到一個結論,十方叁世所有的菩薩,我們今天修行不管你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到那一個世界,你將來要想成就最上的佛果,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在華嚴經上得到一個證明。所以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說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最後要想成圓教佛都得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莊嚴,怎麼能叫十方那些諸佛菩薩統統到那裏去往生?你們好好地想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才曉得什麼禅,什麼密,他們成了佛還要往生西方。我們爲什麼不直接了當直生,何必去拐彎抹角吃那些苦頭,幹那些冤枉事,最後還是要去的。
所以你們今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裏去成就了,將來以後他們學別的法門拐彎抹角,好久好久才到,你看到他,我等你等了好久了,你怎麼才來?他見到你,慚愧慚愧!沒話說了,知道太慚愧了。選擇法門重要啊!太重要了!今天我們的講座到此地圓滿,這七天常住雖然沒有好的東西供養你,但是法供養爲最,我們是以最殊勝的法供養諸位同修。諸位同修要信得過,那你真正是有大福報;如果信不過,那麼信得過的人往生了,信不過的人後去的時候,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你怎麼到這個時候才來呀!那麼信不過的人也只好我很慚愧,沒話說了。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七十二面,“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這一行是結集經的人爲我們敘說說偈的儀式,爾時是長行文講完的時候,那麼普賢菩薩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頌將前面的大意爲我們重說一遍,這個偈頌叫重頌。爲什麼前面既然已經講完了,後面還要再說一遍呢?這個意思注子裏頭有,注子裏面一共說了有八種,頌有八種。在宗密大師的疏鈔裏面給我們說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此地注解裏面第二、第叁、第四、第六,就是這幾個意思。
我們依照他的注子這幾條來說一說,因爲這都是屬于佛學常識,將來我們讀經或者是研究注疏會常常遇到的。第一種叫“孤起頌”,孤起頌是長行文裏頭沒有講到的,前面沒有講到,這多半是補充前面所講的不足,前面講的不夠圓滿,後面再用偈頌來補充,多半是這種情形。第二種是“重頌”,重頌也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爲後來未聞”,因爲佛菩薩講經的道場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聽衆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他就得來;佛教裏頭講經聽衆沒有一定,有先來的有後到的。先來的不錯,從頭都聽完了,那麼從當中來的、後來的,前面所說的東西都沒有聽到,所以佛很慈悲,爲了後來的這些同學,當然不能像前面詳細地把前頭所有東西都說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講的綱領、重要的地方,用偈頌的體裁再重複地略說一說,使後來的同學也能夠聽到完整的經義,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了,這是第二個意思。
那麼第叁個意思“複頌”,複也是有重複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樣。這是從頭就來聽的也許他的精神沒有集中、沒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雖然聽了還是沒有能夠理解,沒有能夠悟入,那麼佛菩薩再用重頌的方法再說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與一般教學的確是不一樣,總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而悟入,這是第叁種叫複頌。第四“廣頌”,這跟孤起頌不一樣,孤起頌是前面完全沒有講到的,廣頌是前面講到了,但是講得很簡略,所以用偈頌再把它詳細說明,長行文簡略,偈頌詳細。像前面的重頌、複頌,大概是長行文說得詳細,偈頌簡單,彼此互相補充。
第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長行文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了,所以偈頌就很簡單,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經文。第六“結頌”,結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意趣的意思,“爲受持人便記憶故”。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開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記得,諸位想想那你怎麼個修法呢?修行無論是那一個法門,我們從總綱領上來講就是要用觀照,禅家講觀照,教下也要講觀照,乃至于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觀照的功夫,你那一句佛號也不得力,這是決定不能少的。觀照一定要能記得經文,什麼叫觀照呢?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這些文記不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來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長,不容易記住,所以後面再用偈頌,把前面的意思歸納在偈頌裏。
偈頌押韻容易背誦,而且在從前可以譜上曲可以唱,換一句話說,都是歌詞可以演奏的,這就很便于記憶了。能夠把意思都能記得住,就可以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當中,把我們生活裏面種種的毛病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偈頌有這種利益在裏面。第七“超頌,長文在後,頌在前故”,我們底下講的偈頌不屬于這一類,因爲長行文在前,偈頌在後。第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後故。”偈頌一共有這八類。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幫助後來的聽衆,另外一種要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因此偈頌就非常重要了,這八種意思我們在後面偈頌裏面都能夠看得出來。
請看下面經文,“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這是一首,偈頌句法非常整齊,此地統統是七言頌,四句就是一首。“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注解把偈頌裏面的段落大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在長行文這些地方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前面兩句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空間來講是廣大而無邊際,諸位看經文並不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刹土。我們禮敬的是誰呢?經文字字都重要,叁世,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一切人師子就是佛,師子是比喻人中之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佛經裏頭常常將獅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獅子,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
可是諸位要記住他講叁世佛,過去佛我們知道,像佛經裏面,我們今年年初拜了千佛忏,千佛忏有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我們看到了,這只是佛給我們說的娑婆世界,我們這一個階段。而在華嚴經以及圓覺經,佛給我們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一切衆生,什麼叫衆生?生是生起的現象,現象就生起,衆是說衆緣和…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