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叉鸠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在科判裏面是第一段。受持願也叫做護法願,注解裏面,“按十地經,有十大願。一供養。二受持。叁轉*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衆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十地經裏面第一段講供養,我們這兒第一段受持,所以順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偈頌第一句是講菩提,我爲菩提修行時,我們爲什麼修行?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善財童子每一參訪善知識第一句話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了,換句話就是我是爲修學這個,是要爲無上菩提,我們修的是這個;所以這個目標純正無邪、清淨不染、覺而不迷,我們修這個。
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們不管在那一道,因爲學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身分,在那一道是以那一種身分,要緊的是要知道宿命。爲什麼?知宿命就不會退轉;如果我們再把範圍再縮小一點,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們一定明了善因結善果,惡因得惡報,清淨因一定得清淨果報,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對于自己的修學、就是學佛才能有堅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淨戒,出家,前面跟諸位說過家有四種,此地所說的出家不是指我們自己的家庭,不指這個;如果要指這個的話,我們展開前面五十叁位善知識裏面五十叁個人,只有五個出家的,其余絕大多數沒出家,那這話就講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講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換句話說,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現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實際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煩惱家了,出了無明家了,是講這個,這才叫修淨戒。淨戒以本經來說,梵行品是淨戒,淨行品也是淨戒;淨行品是初學的,梵行品是菩薩戒、心地戒,這是華嚴經本經裏面所說的。
下面這一句“無垢無破無穿漏”是講持戒清淨莊嚴,戒律清淨,不破戒,不穿戒,不漏取戒,就是條條戒都修得圓圓滿滿,清清淨淨的,這是講心地戒品,這是修行的根本,這兩句也就是護法。所以我們要護持佛法,護什麼?護自己的身心清淨就是護法,爲什麼呢?清淨心成佛,身心不清淨就成不了佛了,無上菩提就不能證得了。爲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要護自己的身心清淨,要明白這個道理。底下是講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衆生,“悉以諸音而說法”,這是願受*輪,受是接受,從這一首偈來看,真的,確確實實這是不可思議的華嚴境界。我們過去在彌陀淨土裏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地方也是的,情與無情沒有不說法的,悉以諸音而說法,統統在說法。
我們自己見色聞聲要能開悟啊!怎樣才能開悟呢?心清淨就開悟了,六塵說法你就悟入了。我們今天實在講六塵確確實實在說法,可惜我們自己的心不清淨,所以一天到晚接觸不但不開悟,反而增加煩惱,增長煩惱;心地清淨的人在境界裏面增長菩提,心不清淨的人在境界裏面增長煩惱,這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境界,這是一個意思。可是從另一個意思來說就是你自己發大慈悲心爲一切衆生說法,這個意思也能夠講得通,所以這一首偈子有兩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須要自己真正證得理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入了這個境界,曉得我們現前的世界與華藏、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雖然沒有兩樣,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如同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還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舊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佛號沒中斷。那麼第二個意思是勉勵我們自己要效法菩薩們,我們把自己所學到的一點一滴要輾轉流通,爲人演說,這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要看小了。
你讀讀金剛經,金剛經上不是明白告訴我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爲人說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個大布施,我又沒有那麼多大千世界七寶,可是你聽了這一句佛法,你把佛法轉告給別人,講給別人聽,這個功德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決定沒有妄語。所以會修福的人常常把自己懂得的這一點佛法時時刻刻講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福報之大,大概也像經上講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說不完,福報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這一首“修行二利願”,“勤修清淨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首偈頌裏面有兩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過去許許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經論裏頭引用,就是末後這兩句,“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兩句是勤修清淨波羅密,十波羅密裏頭沒有清淨這兩個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清淨怎麼講呢?十波羅密都要清淨,唯有清淨才叫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究竟圓滿,就是這個意思,究竟圓滿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羅密是要用究竟圓滿的清淨心來修,爲什麼呢?這就是大菩提心的顯現,“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顯露。心要不清淨,我們的菩提心就迷失了,這一點非常非常地重要,希望我們要特別注意二六時中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剛才講了就是護持叁寶,護持佛法,心決定不染汙,決定不動搖。
下面兩句是講行業,前面兩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體,清淨心是體。滅除障,障通常我們講煩惱障、所知障,或者所謂叁障,惑障、業障、報障。二障與叁障都是所有障礙的歸納,障礙我們的菩提心,障礙我們的本性。垢是煩惱的總代名詞,一切障礙、一切煩惱統統要把它滅除,要把它斷盡。“一切妙行皆成”,一切妙行就是說的我們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我們現在不妙,爲什麼不妙呢?我們的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不清淨,假如有一天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統統是清淨的,那就妙了,像諸佛菩薩,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應化在我們世間,這叫妙行。示現跟我們一樣也穿衣也吃飯也應酬,也有喜怒哀樂這些表情,心清淨不染著;我們不行,我們染著,他不染著,這個心就妙,染著了就不妙了。
他爲什麼不染著呢?前面一首好好地念念就曉得了,他常勤修清淨,不舍菩提心,又斷一切煩惱,所以他的心妙了。斷煩惱而能夠示現煩惱,示現煩惱,上一次跟諸位說過涅槃行裏頭五種行叫病行,裝出來的,裝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他有煩惱,他是裝給我們看的。就像華嚴經裏面剛才我舉的那幾位,那都是示現的病行,其實他們那有貪嗔癡呢?故意示現的貪嗔癡,換句話說,示現這種境界幫助我們自己修清淨心,讓我們在這個境界考驗考驗我們動不動心?起不起念頭?如果真的不動心、不起念,這個考試及格了,通過了。假如又起心動念了,那好了,你不及格,你還得留級,不能向上提升,就是這個意思。
那是示現,並不是他真正如此,那有佛菩薩不斷煩惱的道理呢!尤其是身爲菩薩法身大士!“世間道中得解脫”,世間這兩個字包括的範圍也非常之大,通常佛法裏面講有情世間,這講我們六道凡夫;器世間是講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第叁種叫智正覺世間,智是智慧,智正覺世間是講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最低限度都已經證得了正覺,所以這叁種世間。這叁稱世間裏面都得到解脫了,解脫就是自在,爲什麼得到自在呢?因爲他不染著,所有煩惱不自在都是染著而生的,佛法常講執著、著相了,只要有執著,你就不得自在,破除執著就得自在。小乘人破我執,他得自在了,我們常講他得半個自在,什麼叫半個自在呢?叁界六道裏面他得自在了,我執破了;法執沒破,所以他在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他在有情世間得自在了,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所以叫半個解脫。假如我們對一切法也不執著了,我執破了,法執破了,那就得大自在了,所以叁種世間通通得解脫、得自在了。
這是底下兩句話的比喻,“猶如蓮花不著水”,蓮花佛門裏常常用它表法,它是生長在池塘的裏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裏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間,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智正覺世間;而蓮花開在水上,不但是六凡他不執著,四聖也不執著,這是真正得解脫了,這個境界華嚴裏面所謂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裏的佛,他執著是個佛,不錯他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別教的佛,他不能成圓教的佛,爲什麼呢?圓教的佛是在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別教的佛,好像蓮花的花苞在水裏面還沒有長出來,所以他叫做正等正覺,不能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花開在水的上面,蓮花代表這個意思。
佛門裏面常用蓮花表法,一看到蓮花,我們就想到經上講的猶如蓮花不著水。密宗裏頭有一個咒語等于淨土裏頭的阿彌陀佛的聖號一樣,我們顯宗裏大家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密宗裏頭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它的意思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嗡是身,是我們身體,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是外國的文法,倒裝句子,身、蓮花、保持、意;我們中國的意思叫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豈不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一定要生起這個意念,所以不管在什麼境界現前,一念這個咒,心就清淨了,我們不應該染著,身心都不染著,他心立刻就得清涼自在了。正如同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皈依無量覺,覺就是不著水,一著了就迷了,水都不著,怎麼能著泥呢!水是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都不著,何況六道凡夫,所以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比喻得非常好,這是身心真正清淨。
“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一個好的比喻。太陽、月亮非常光明、明亮的,它不住空,不住就…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