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72

  ..續本文上一頁情都當作善知識,你才能常願跟你在一起呀!那就不叫怨憎會了,我們凡夫,人在一起長久了就怨憎會了,善財童子沒有,爲什麼呢?唯有常常在一起,自己才能夠廣學多聞,才能夠成就無量智慧,才能成就一心不亂。我們修一心要在境界裏修,離開境界到那裏去修行去?“于我常生歡喜心”,你自己真正在這裏面修行,一切善知識沒有不歡喜的,所以這兩首對我們現前修學來說尤其是重要,經文裏面所講的全是事實。我們說要把情與無情當作善知識來看待已經是很勉強了,你的成就已經就有限了;情與無情確確實實是諸佛菩薩,那你就決定成就了。

  

  佛在本經,不是在這一卷,大經裏頭說過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現在是不是?是佛。所以佛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都是佛,佛爲什麼會變成凡夫的樣子?那是佛示現的,我要能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我自己就成就了。怎麼成就的呢?你想想我在前面講過十願,我看這十願最重要的一願,根本的大願就是禮敬諸佛,那是根本大願。所以禮敬的心不能生,普賢行就做不到;你真正明了情與無情統統都是本來佛,我們禮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一但生了,而且這個心發得圓圓滿滿,一點欠缺沒有,那你這一生當中不成佛,那到什麼時候成佛呢?當然成佛嘛!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來就看這是凡夫,那個也是凡夫,這個人跟我差不多,那個還不如我,你的恭敬心生不起來,你就成不了佛。

  

  我們今天在此地這一會,大家來讀這一卷經,這一卷經是佛法裏面第一法寶,希望同修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要把這幾句多念念,念得滾瓜爛熟,時時刻刻在境界裏回光反照,這樣可以對治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注解也注得很好,“此即彼第八願也,謂願于一切生處,恒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一乘就是佛乘。再看下面一願供養願,“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這是講供養願,所以在經文第叁句是它的中心,“于彼皆興廣大供”。

  

  大有六種,注解裏頭有,第一個是心大,第二個是供養具大,第叁是福田大,第四是攝功德大,第五是因大,第六是時大。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句是“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佛子是菩薩,合起來就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周圍,你一定要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那就沒法子了,你要認識。你認識了,你就有福了,你認識之後,你才能夠種福。如何種福呢?廣修供養就是種福,所以你要曉得供養。而供養當中,前面我們說過很多,最要緊的就是法供養,不僅僅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做比較,本經裏面比較的經文非常之多,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當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

  

  如果要談到戒行廣大供,我們看了這一句經文害怕了,又聽到我剛才講了情與無情都是佛菩薩,我各各都要供養,我那有這麼大的力量?我沒有這麼多時間,又沒有這麼多財力,那這個經讀了還不是白讀了?你如果見到善人能跟他學善法。見到惡行能夠內省,這就叫供養,這是真正的供養,爲什麼呢?諸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就是叫你在境界裏面修清淨心,在境界裏面斷惡修善。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誠敬,我們對善人真誠恭敬,對惡人也真誠恭敬,這供養啊!修誠敬心。

  

  如果說我對善人很尊敬,對惡人我討厭他,那你就不是供養了,你就不是修行了,那是凡夫,絕對不是普賢菩薩。爲什麼呢?你在境界裏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你打妄想了,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誠敬是基礎,用誠敬心修清淨、平等、慈悲,清淨、平等、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其實清淨、平等、慈悲就是我們講的叁菩提心,直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就是叁菩提心。叁菩提心從什麼地方顯現出來?從誠敬心現出來,這就是廣大的供養。心大無有疲厭,盡未來劫無疲厭,這一句是心大,他心爲什麼大?心裏頭沒有界線就大了。我們這個心爲什麼不大呢?因爲心有界線,本來心很大,自己畫成界線把它變小了,所以作繭自縛。界線是什麼呢?就是分別,有了分別就小了;沒有分別,這心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這一點我們要明了,要牢牢地把它記住。

  

  所以分別、執著、妄想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今天這麼地窄小,兩個人在一起爲什麼不相容呢?當中畫個界線,我、你,這當中有界線了,就不能容了。去掉界線,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就是自家的本體,所以才是盡未來劫無疲厭,這話是對我們講的。願持諸佛微妙法,這個諸佛,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剛才講的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不但所有有情衆生是佛,連無情的衆生也是佛,每一尊佛都示現微妙法。蠟燭會放光,慢慢點就點完了,這就是它的微妙法。

  

  桌椅板凳擺在這個地方整整齊齊,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裏聽經,這是它的微妙法,你要細細去體會。這一切衆生坐在這裏,你看面孔的表情喜怒哀樂,那是他的微妙法。如何能將一切諸佛微妙法開啓我們自己無量的智慧,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禅定,這就叫持,願持這兩個字的說法;我們在一切境界裏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成就無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禅定。“光顯一切菩提行”,光是般若智光,顯是明顯地透露在外面,不是隱藏著的,換句話說,它是起作用的,不是不起作用。菩提行,行是行爲,行爲包括身口意叁方面,身是身體的動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是意的行爲;身口意叁業的行爲都是覺而不迷,那就叫菩提行。

  

  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悟的行爲,換句話說,他是覺悟的思想、覺悟的見解、覺悟的言語、覺悟的造作,樣樣都能夠覺而不迷。“究竟清淨普賢道”,這一句就是因大,也包括功德大。因爲究竟普賢道是最殊勝的功德,這一句所說的普賢前面說過,有位前的普賢、有當位的普賢、有道後的普賢,這就是當位的普賢。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所以稱之爲究竟清淨。清淨兩個字也是因大的意思,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注意。佛法的修學修什麼?清淨心而已,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清淨心就是禅,所以佛法所修的就是心清淨。心清淨,我們身就清淨了;身心清淨,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淨土啊!

  

  經上也常說心淨則土淨,淨土怎麼現前的?是從心地現前的,由此可知大經裏常常給我們講境隨心轉,沒錯啊!一點都沒錯!也許諸位同修或者有懷疑,現在有很多人看風水,風水很靈,那是怎麼回事情呢?因爲你心不清淨,風水就很靈;你要心清淨了,風水對你就不靈了,爲什麼?好風水、壞風水對你是一如,這個才叫最好,境隨心轉。我們心不清淨就會被境界轉,你要不相信的話,人家贊歎你幾句,你就很歡喜,心不清淨嘛!他一贊歎,你看你馬上歡喜,你就被他轉了。他要罵你幾句,你要生好幾天氣,是不是,你就不行了,你心被外面境界轉。如果你心清淨了,他贊歎你,你不生歡喜心,如如不動;他要毀謗你,你也如如不動,所以八風吹不動;你心清淨了,清淨就不受人轉了,不受贊歎、毀謗轉了。人事轉不了,地理也轉不了,一樣道理。你會被人轉,就會被地理、風水轉,就這麼個道理。

  

  能不被人事環境轉,那個風水轉不動你,你住的地方是個凶宅、惡地,決定平平安安,若無其事,爲什麼?你不爲境界所轉。可是你沒到這個功夫不行啊!你必定受環境所轉,換句話說,你居住的地方要選擇鄰居,要好好地看風水,道理在此地,你心不清淨嘛!心清淨了就不需要了。但是清淨心相當不容易,清淨心要認真地去修學。要想得清淨心應該怎麼辦呢?剛才講了,誠敬之外要平等,你不平等,心就決定不會清淨。所以平等,那你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平等了,你要有分別、有執著,那怎麼能會平等呢?不會平的。所以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考驗你的清淨與平等。因爲你慈悲,你才能接觸一切人物、接觸一切事,在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裏面修你的清淨心,修你的平等心,曆事煉心。果然到清淨了,那就功夫成就了,那就叫普賢菩薩。到究竟清淨,那是把那一念生相無明也差不多要快舍掉了,這叫究竟清淨,這是我們的修行的終極的目標,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盡未來劫常修習”,這一句話放在最後,意義非常地深長。你已經到究竟了,究竟就圓滿了,圓滿了何必還要常修習呢?圓滿了就不需要了嘛?圓滿了再發心常修習,這就叫大慈大悲,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還有一些沒有圓滿的人要幫助他們,那麼這就是道後普賢了。普賢已經成了佛了,成了佛再退回到菩薩位上,所以叫倒駕慈航。菩薩,也許你們坐的旁邊,碰到手臂的那就是菩薩,你自己不認識、不曉得。菩薩什麼樣子呢?你去念念普門品,普門品大家念得多,你看觀世音菩薩說應以何身得度者,他就現什麼身。

  

  所以菩薩什麼樣子,你眼睛看看這些人物統統是菩薩的樣子,爲什麼?菩薩沒有一定的相,沒有一定的身,隨類化身,那一個不是菩薩?那一個不是佛呢?所以你要以清淨心來看一切衆生,那一切衆生個個都像佛,個個都像菩薩,愈看愈像。所以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不認識;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把他的意思錯會了,那就是我們自己心不清淨。所以諸位講修行功夫得力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功夫就得力了,你心不清淨當然不得力。心不清淨不但經文展開在此地你看不懂它的意思,就是注解你也看不懂,心果然清淨了,你看這個經每一句、每一字,無量義啊!爲什麼呢?因爲佛的言語是從清淨心裏面流露出來的,你的心一清淨了,它的真實義就現前了…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