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歎,跟此地所講的叁世諸佛所稱贊是一樣的說法。“如是最勝諸大願”,這總結以前,如果狹義地來說就是指回向,結前面回向;廣義地來講是結從前面講十大願王,總結這個意思。“我今回向諸善根”,回向跟發願有一點不同前面說過,發願的時候是你沒有修的時候可以發願,回向的時候必須自己有修學了,我才能拿東西回向,我要沒有修怎麼回向呢?自己一定修了,修了才能回向,回向跟發願意思有一點不同。
這就是像前面所講的十大願他統統都修了,修了把這些功德全都回向叁處,這個意思就是絕不執著。不回向行不行呢?不行。怎麼不行呢?不回向,你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能生凡聖同居土,你要記住。我們兩個統統都修普賢行的,不回向的人求生西方就是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一回向就實報莊嚴土,爲什麼呢?因爲凡聖同居土裏的人有我執,有能所;實報莊嚴地裏頭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破了,沒有能所,所以他不一樣。不回向功德據爲己有,這我修的功德怎麼可以給別人,給了別人,我就沒有了,所以處處還爲自己著想,我執打不破;所以回向就是破我執、破法執,提升自己的品位,這個自己一定要明了。
因爲我曾經聽人告訴我,他說學佛不能回向,還來勸我,法師你很懂得經教,你每一次講經都回向,不行啊!回向之後你自己一點功德都沒有。我就給他說,是啊!我不要功德了,我說大家有功德就好,我不要功德,大家都成佛,我願意下地獄。他沒話說了,他很關心我,我謝謝他,大家好就好了,所以一定要回向,他說的那個說錯了。十大願王偈頌到此地可以說是一個段落,前面長行文的意思都已經說盡了,以下是顯經勝德,特別贊歎這一部經殊勝的功德。“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這是普賢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淨在的一段文。
求生淨土我們一定要牢牢地記住必定要先淨心,心淨則土淨,這就是經文裏所說的蓮花化生。蓮花是表清淨的意思,它代表染淨兩邊都不染,這才叫真正的清淨,如果你住在清淨上,離染住淨,那個淨也是染汙,必須染淨兩邊都不住叫真淨。蓮花根生在泥裏面,泥代表染;根上的莖在水當中,水代表淨;花開在水的上面,所以代表染淨都離了,這才叫真正的淨。喜歡清淨,錯了,也是墮到一邊去了;當然喜歡清淨比喜歡汙穢要好一點,可是還是不淨,必須染淨雙離才是真正清淨。所以我們常常想到蓮花表法的意趣,這是講修因,因緣果滿;下手的功夫可以身心兩方面同時,但是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先從身下手,就是從戒律,爲什麼呢?外面境界能影響我們的心理,凡夫心隨境轉,有好的環境好修行,這對初學人來講是有利的。
那麼有一種人從心境下手,所以一般二乘聞聲、緣覺多半是從環境上下手、從身境下手,嚴持戒律,找一個清淨之處修行。菩薩,尤其是圓、實菩薩,圓教、實教的菩薩,他們從心境下手,所以他持的戒是心地戒品,這就是入門兩種不相同的方式,但是都能夠達到目標。心淨,身、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身淨未必心淨,還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來修心淨,必須心淨了才能成就。如果身心不清淨,諸位要記住念佛不容易往生,同時還要記住人命真的是無常。
我有一個老朋友這一兩年身體不好,住在榮民醫院,我回來之後就打個電話給我要我去看看他,正好我另外也有一個朋友從外國回來,也住在榮民醫院,我聽說了他們兩個住在一起,順便去看看他吧!前天去看了一次,今天早晨他的女兒打個電話告訴我,他的爸爸已經過世了。什麼時候啊?她說就是你看他的第二天。我看他,我們談了很多話,我想他還蠻有福報的,沒有什麼病苦嘛!他覺得他在榮民醫院費用太重了,還要拜托我去找政委員替他想想辦法,說了很多話,那裏想到第二天就走了,人命無常,我一點都沒有看出來他要走的樣子。他雖然對佛法有信心,但是沒有聽過經,沒有聞過法,在醫院裏還看傳記文學,我帶了幾本經書他大概沒有看,他就走了,送他幾本書,沒看就走了。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地藏經上常勸我們聞見自修,分分己獲,功德利益全是自己得到。我們現在耳目聰明,身體健康,要認真努力來修學,不可以把大好光陰白費了,要知道世事無常,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要明白、要覺悟啊!小注裏頭說“首句願我,改是人,則彌顯矣。”願我,普賢菩薩自己說的,實際上他用這兩個字也是非常好,給我們做個榜樣,普賢菩薩都往生淨土,我們怎麼能不去呢!好像清涼國師的大疏裏也是這樣,如果把願我要改成是人,好像意思就更顯明了。是人就是依照前面方法修行的人,換句話人人都有分,臨命終時盡除一切障礙,念佛即得往生,安樂刹就是極樂世界。那是講依照前面修行的人,所以它這兩個字不同,意思不一樣;我覺得這個意思也非常之好,他老人家給我們做個樣子來警惕我們,必須依照前面方法來修行,在臨命終時才沒有障礙,才能夠與佛感應,西方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上善人前來接引。
即得,即是見佛的時候就跟到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依照前面的方法來修。注子裏頭還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生華藏,願生極樂”,這個很有意思。他爲什麼不生華藏世界,他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呢?而且普賢菩薩勸華藏世界那些諸菩薩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指圓教初住、二住、叁住、四住...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位;等覺,四十一位,通通都到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之極啊!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幹什麼?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去幹這個事情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面,“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這一段是顯經殊勝功德裏面第一個小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果報。
上一次跟諸位提到過文殊普賢尚且發願,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也許有很多同修們認爲十方淨土無量無邊,爲什麼偏偏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其實佛在大經裏面也說得很多,比西方世界還要莊嚴、還要殊勝、壽命還要長遠的多的是,爲什麼偏偏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生西方極樂世界行不行?這都是很重要的大問題。諸佛國土雖多,如果沒有緣你就去不成,佛門裏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分,這一點我們要明了,緣是特別地深厚;注解裏面講有四個意思,第一個阿彌陀佛與我們世界衆生普遍地有很深厚的緣份,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修行一定要有一個目標,心必須要系在一處才會有成就,像遺教經裏面佛開導的,“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不管你修學那個法門要專心,那麼說西方淨土就是叫你專一處,把心專住在一處,這樣才容易成就。第叁個理由是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難開華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華藏世界的裏面。第四個意思,那裏曉得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師,諸位要曉得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人,在華嚴經裏面華藏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法身,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都是化身,所以我們的本師在我們娑婆世界化一個身來教化我們,他的名字叫釋迦牟尼,西方極樂世界他又變化一個身到那裏去叫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就是本師。那麼西方有四土,我們娑婆也有四土,可是娑婆跟極樂比較,極樂的的確確比我們這裏要殊勝得太多,所以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肯相信、肯聽話照辦,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明了。
再說衆生在娑婆世界,這是穢惡之土,尤其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所謂是末法的時代,鬥爭堅固,這可以說穢惡之極,也就是說明娑婆世界的淨土我們已經迷失了,迷得太深了,執著很不家易舍掉;那麼現在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以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善巧方便來引導我們發願求生淨土。所以我們特別要注意這個第一句,“願我臨欲命終時”,普賢已經是等覺菩薩當然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我、法二執都盡了還稱我,這個稱呼是方便說,是隨順衆生說,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並不是他真正有了我見了、有了我執了,那你就看錯了!這是爲了說法方便起見不得不隨順衆生說一個我,這是無我之我。臨欲命終的時候是我們一生關鍵的時刻,諸位必須要記住好死一定就好生,來生好;不是好死,來生問題就嚴重,所以我們要看一看臨命終的人的相,就能判斷他來生是在叁善道,還是在叁惡道,這個不難看出來,稍微留意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求一個好死,好死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實預知時至那沒有死,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了去不成,活著去的,你看他活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他,他自己跟佛走了,這不是活著走的嗎!那有死著走的?這是我們世間人稱之爲臨命終時,我們在一生當中只有這一個是最要緊的,其余的都不要緊,所以我們修一切福德都要回向在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如入禅定,見佛往生,我們要求這個福報,其他的福報統統不求。那麼諸位要記住,念佛求生淨土有障礙就不行,所以說“盡除一切諸障礙”,而除障礙假如說到臨命終時…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