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廣修供養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叁行願是供養如來。根據佛法,供養攝于布施,對于叁種福田,應行布施,即是:一、敬田,對于有德可敬的人而行布施;二、悲田,對于有苦可憫的人而行布施;叁、恩田,對于有恩須報的人而行布施。在此處的供養,是指敬田。供養有兩種:一、財供,即以財物來供養;二、法供,即以佛法真理來供養。這裏所講的是財物的供養。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
其所要供養的對象與第二行願中的一樣,即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刹的極微塵,每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中有一切世界,而這個世界有微塵數佛,一一佛有種種菩薩圍繞。我
們要這樣的知道,然後以妙諸資具而爲供養。"妙諸供養具":以佛法來說,成就供養的因緣有:供養的資具,供養的心,以及所供養的對象--十方過去、現在、未來極微塵數佛--福田。以一般來說,你以一生中最有價值,最多的資具去供佛,功德最大,但是在這裏不只如此,還要你做一些觀想,因爲以人類所使用的資具來做供養,根本供養不到那些地方去。
關于做供養觀想,出家人在做早晚課中的施食,就念施食真言,觀想一粒米變成幾千萬粒,施給鬼神,如果那些鬼神的心在那邊作用的話,它們就可以收到。又如做法會中的放焰口,焰口主--金剛上師也要做觀想,觀想丟出去的食物變成無量無邊,而布施給鬼道衆生。就是說,有一類的衆生是通過精神跟人類溝通,然後,通過我們心力的影響,它們就得到那些東西。因此,中國人祭拜祖先的時候,金銀紙一張一張慢慢地燒,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發出精神力量;同樣的,一些出家人把一些經咒,如往生咒印在紙上,在紙上畫很多圓圈,死者的眷屬每念一遍往生咒,就用香燒一個圓圈,然後把那些紙燒給死者。如此,其作用並不在那張紙上,而是通過這個儀式發出他的精神力量,有些心靈感應很強的鬼道衆生就能夠收到,但是,如果是你,或者是我,就收不到了。怎麼講呢?可能你前世的子女在祭拜你,他們念了很多往生咒的金銀紙燒給你,你根本收不到。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心不在那邊作用。同樣的,當我們用心做供養時,佛菩薩能夠知道,因此,我們可以用觀想來做供養。
經文: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
所謂華雲:即觀想如雲的蓮花、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遍
滿虛空,來供養佛。
鬘雲:鬘是花串,南傳佛教國家的人們,喜歡用針線把花串成花串,戴在頭上,或挂在頸項之間,叫做花鬘。觀想以無量無邊的花鬘,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音樂雲:觀想以如天人奏出那樣悅耳的音樂,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傘蓋雲:古代人會爲其所尊敬的人撐著一個圓形的傘蓋,無論走到哪裏,都爲他遮蓋。觀想以天人的傘蓋,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衣服雲:觀想以天人的衣服,如雲遍滿虛空,來供養佛。
天種種香:觀想以天種種香雲,如塗香,人間可塗在牆壁上的香油、香水;燒香,一種要燃燒後,才散發出香味的香,好像檀香木;末香,是粉狀的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這樣多的香雲遍滿虛空,每一種香雲都好像如須彌山王般。
"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種種燈,如酥燈:酥是由牛奶提煉出來的一種容易凝固的油;油燈:液體的油;諸香油燈是一些用香油,如芝麻油、花生油、椰子油等來點的燈。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炷"是燈芯。觀想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觀想常以如是等資具,供養無量無邊的佛。當修行者修普賢行願到有天人的能力時,就可以神通變化出那些資具。其實神通變化,也是心變。因此,你現在變化不出來,心也在變;心是以觀想如此變化去做。
經文: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善男子,你以種種資具供養,不如法供養。因爲一切佛都恭
敬法,一切佛都贊歎法,佛不會贊歎那些供養的資具,是我們凡人贊歎資具供養,所以佛說法的供養是最殊勝!所謂法供養是指下列的七種:
一、如說修行供養:按照佛的教導、所說的修行,即依據佛所教導的種種方法去修行。
二、利益衆生供養:你到處去做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這也是佛的教導。
叁、攝受衆生供養:任何衆生來,你內心都接受,不排擠他,把衆生攝受爭取過來。唯有攝受了衆生,才可以救護、教化他們,所以攝受衆生是很重要的。攝受衆生的方法:講好話、給他利益、幫忙他、與他交往等等,如此與衆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四、代衆生苦供養:衆生有苦事,你代他做,代他受苦。比方說,有人扛很重的東西,很辛苦,你自告奮勇地幫助他,其實你是很辛苦的。
五、勤修善根供養:努力地修種種善根。善根可分爲兩種類:一種是無貪、無嗔、無癡,即努力地修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癡的心;另一種是你所累積修道上的資糧,即在修道上要有戒、定、慧,要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六、不舍菩薩業供養:你沒有舍棄修菩薩道所該做的事情。很多人發願修菩薩道,但是一旦遇到違緣逆境,就不做了,或是修到生起嗔心,對某些人不做了,這都是舍菩薩業。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發菩提心者,念念都很肯定地知道:我要成佛,度化衆生,不是我要賺錢,我要成家立業,我要有一輛車……菩薩念念都想要成佛,度化衆生,這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在以上的法供養中,一個比一個殊勝,最殊勝的法供養是"不離菩提心供養"。
經文: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
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前面華雲、鬘雲、燒香、油燈等是屬于資具供養,資具供養不過得福;法供養是心轉向修道,即修戒、定、慧,可成就波羅蜜行,所以資具供養不如法供養的最小的極微塵數分。因此,不但要作資具供養,更要作法供養,而法供養則更加的殊勝。俱胝:十萬,即古代的億。那由他:百萬,即兆。迦羅,梵語一毛之百分之一。算分:是以算術方法算得出的最細微的分數。數分:是可數得出的最細微的分數。喻分:是以譬喻可以形容得出的最細微的分數。優波尼沙陀:即極微塵數。
經文: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供養大乘叁寶,應以如說修行等爲真供養。所有的佛都尊重法,按照佛的教導去修行,最後能夠出生諸佛。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是因依法如說修行而成的,即法能夠生佛。如果菩薩行法供養,即得到成就供養如來。意思是說,行法供養,就完成供養如來。
經文: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