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前言 目錄 解經題 解品題▪P3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的法門,稱爲行願。行是屬于實踐方面的;願是屬于理想方面的。在菩薩行者的立場來說,兩者缺一不可。如只有行而沒有願,那就不論你是怎樣的勤行,結果總是浮泛而無所歸宿;如只有願沒有行,那就不論你發怎樣的大願,結果勢必成爲空想而不能實現。所以佛法行者,必須行願相資,不可把二者割開,以爲互不相關。要知道有願,同時要努力去實踐--行,才能成就無邊的功德。

  大乘佛教說佛有叁身,即應化身、報身和法身。應化身:佛的應化身是隨著衆生的因緣而出現;隨著不同的因緣,佛的應化身以不同的形相、不同的方式出現。報身:佛的報身是佛的功德果報圓滿所成就的身,爲佛所修的果報所得,不是隨著衆生的因緣而出現的。佛的報身出現在佛的報身淨土中,即每一佛都有淨土,而其淨土並不在佛應化的人間,因此,佛的報身絕對不是人身。以釋迦牟尼佛來說,佛的報身出現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羅天宮的莊嚴報身淨土中。在報身淨土中,佛的眷屬都是大菩薩,絕對不是人間的凡夫。也就是說,凡夫不可能出現在佛的報身淨土中。佛爲了接引凡夫,就以應化身出現在人間。因爲娑婆世界是無量無數不同衆生居住的世間,所以佛在不同的世間,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應化身示現成佛。因此,釋迦牟尼佛以千百億化身來度化衆生。如果衆生的福德因緣好,佛的應化身的壽命也隨著衆生的因緣而長,好像將來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應化成佛時,人類的壽命是二萬歲,佛的壽命也是二萬歲。釋迦牟尼佛是爲了度化人類百歲時的衆生,因此,佛就以百

  歲的應化身出現在人間。如此,人們就會有疑問:佛爲什麼有千百億化身?這是佛爲了度化衆生而産生應化身的種種差別,釋迦牟尼佛要在娑婆世界中,以一個應化身度化衆生是不足夠的,所以佛要有千百億化身。因此,經典上就稱佛爲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在報身淨土中也說法。佛在人間示現八十歲,說法四十五年就入滅,但是在報身淨土中的佛還在說法,乃至于在其他的太陽系、世界中的衆生因緣成熟,佛就以應化身成佛來度化他們。我們對佛的概念要弄清楚,佛在娑婆世界絕對不是以一種身相來度化衆生。

  《普賢行願品》是屬于《華嚴經》中最後的《入法界品》,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子第一參拜文殊師利菩薩,最後參拜普賢菩薩。也就是說,《普賢行願品》是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的最後一參。

  入法界:佛隨著衆生的因緣成熟,而出現應化身、報身,它屬于因果成就的。因果所成就的法是有生、有滅的,不是永恒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下一位降生人間成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有其業力因果,也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天成就佛的報身。因此,我們不能以佛的應化身、報身來看佛,因爲佛並不是以這些身相爲身。佛除了有應化身、報身外,還有法身。所謂法身,根據小乘佛教的說法,佛以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的功德累積成就其法身,但是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佛以法界爲身,其含義是:衆生迷惑,執著在身體裏活動,好像人,就執著在人的身、心中活動,但是人體上的細菌,就執著它的身體,在人的身體裏面活動。佛說人身是一個蟲窩,很多細菌在裏面生活,那些細菌就以人的身體當成它們的世間,以它身上的細胞所組成的身體,認爲是它的身;人就執著身體是我們的身,乃至江神、河神、樹神等,則以其他的方式或其他的物質爲身。人是因爲過去業報的因緣成熟,有種種心念,在其種種心念的推動下,就顯現如此的身。當因緣了結了,又去認取另外一個業報,出現另外一個身。我們是以這樣的身,來作爲對身的認同。大菩薩能夠分身,如佛在忉利天中講《地藏菩薩本

  願經》中說: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佛就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即是所有的分身地藏菩薩合成一個身後,佛就爲地藏菩薩講佛法。大菩薩們有無數無量無邊的分身去度化衆生,而這些分身各有不同的身份和形相。好像《妙法蓮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說:"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即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就現什麼身。如此分身無數的大菩薩,絕對不會以我們這樣的人身爲身;衆生迷惑就以現前這個會說話、有活動的身體爲身。佛徹底圓滿覺悟世間的真理後,就知道人身並不是真正的身,也沒有所謂的身體可得;沒有了這個執著,佛的心念就可以遍任何地方,顯現佛的身。那麼,我們就說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其實法身並不是遍一切處,而是遍一切處法身都能顯現佛的應化身和報身。法身是沒有場所、沒有方向,這個叫做法界。法界是世間種種法的變化,都有它們的來源。在這些變化中所産生的種種形相,衆生執著變化裏面有能知的心、所知的境,以能知的心,認知所知的境,才是他的境界。如此,我們就不認識能知的心、所知的境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一個人放下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的執著,就知道六根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是不實在的,原來這一切都是法界的作用。

  《普賢行願品》是善財童子爲了了解佛的境界,而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所謂佛的境界,就是佛的法身境界--法界。法身不是我們六根境界語言所能解釋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有以法界爲身的法身。在法界中,沒有所謂生死、沒有所謂涅槃可得,一切幻化、變化,總稱爲法界心的變化,也叫做心、法界心、法界,這就是佛非常殊勝的功德。佛認識到法界的法身,因此,就不受到時間、空間的約束,能夠出現在任何地方;我們衆生對于法界的變化,即一切不同的心念、不同的境界,心迷惑,對它産生執著,認爲有心、有境,認爲我生活在現有的世間裏。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就要知道此世間是心造作出來的。如果你讀《華嚴經》,裏面就有一個很著名的偈語:"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說,我們現前的一切,是自己的心造作

  出來的。在這造作期間,産生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然後以能知的心,當成現在的心。其實,現在的心是迷惑、業力造成的心,現在的境界也是迷惑、業力造成的境界,並不是佛所覺悟的法界的心。我們認識了這一點後,才來理解佛的不可思議,這樣比較恰當。

  (五)譯者

  唐叁藏法師般若奉诏譯。唐:是在中國唐朝貞元年間。凡通達經、律、論叁藏的法師,都稱爲叁藏法師。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此是譯經師的德號。法師本是北印度罽賓國人,後來前來中國弘法利生。法師奉當時皇帝的诏敕而譯,這表示翻譯的鄭重。

  (六)總釋經文

  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因爲這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所以開頭沒有"如是我聞"四個字。"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是前一品,普賢菩薩稱歎佛的勝功德以後,接下來,就是《普賢行願品》。

  "摩訶薩"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菩薩被稱爲"摩訶薩",最少是十地菩薩,即要成佛的大菩薩。"稱歎"是稱揚贊歎,"如來"是佛,"勝功德"是殊勝的功德,在《普賢行願品》後面的偈語中就有稱歎佛的殊勝功德:佛能夠在一個毛孔內放光,光中出現一個佛的世界,身上無數的毛孔放無數的光,就出現無數的佛世界,這樣的不可思議境界。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並不是我們人類所能知道的。因此,

  

  我們有機緣聽聞到《普賢行願品》,一般上就要以"信"來入。人信佛法有二種:一、以智來入,即以智慧分析、了解來相信佛法;二、以信來入,即以相信佛說的話來入,也就是以聖言量來信仰佛法。《普賢行願品》中所闡述的佛法義理都超越人的知識、人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以信來入。比如前面我講過深海中的魚,絕不知道陸地上的人是怎樣過生活的。如果有一只海龜爬上岸來下蛋,看到一種衆生叫做"人",是用腳來走路,會爬樹,它回到深海中告訴魚兒,那麼,那些魚兒只能憑著信來入。因爲它們沒有能力去接觸,去了解,只能憑著海龜所講的話而來相信。同樣的,在佛陀所诠釋的教法中,就有一類的佛法是超越人類的境界,我們只能先信,信了之後去修,修完成了某一定的道業後,就可以證實。

  有些佛教徒強調人間佛教,其實佛不只在人間度化衆生,佛教不只是人間的佛教。相信人間佛教的人,就沒辦法相信某些菩薩的境界。因此,南傳佛教就不信《普賢行願品》,但是南傳經典中有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母胎中就放光了,無量無邊的世界衆生都看到。從這點說明,佛絕對不是"人"來成佛!依據大乘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一出世,有很多天人歡慶,當時佛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我是佛。那麼,講這句話的人不用再修行了,所以佛從兜率天來人間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滅都是在演一場戲。也就是說,佛並不是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出家、修道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但是有很多學者、南傳佛教的信仰者,認爲佛是人來成佛,這樣,就沒有辦法信《普賢行願品》了。在這裏我要特別強調《普賢行願品》絕對是先以信來入的。

  如來的殊勝功德:以人間佛教來說,佛從無量劫以來修得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八不共法,身口意無失、一切種智等等,但是以大乘經典來說,佛不只有以上的功德,佛還能在叁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地方,隨著因緣示現成佛;佛能在任何時候,于一念中把過去、現在、未來全都看完。不只如此,佛的功德還能變化世間。如上個星期所說,不可思議菩薩能將一個世界踢到另一個世界去,而那裏的衆生還不知

  道。這些就是普賢菩薩所稱歎的,但是這是前一品,沒有闡述,我只在此略說。

  "普賢菩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財是怎麼樣的人呢?在印度的福城,有一位很尊貴、很富有、有智慧的長者,大家稱他爲福德長者。長者在晚年得了一位愛子,名叫做善財。善財童子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這樣的:當母親懷他的時候,家裏就出現很多財寶;他出生的時候,有更多的珍珠財寶從地下湧出來,這是他所修的功德所形成的。孩子呱呱落地後,長者請一位相士來替兒子看相,相士看了認爲這孩子是個有大福德的人,應取名善財。佛的阿羅漢弟子--須菩提在出世時,也有這樣的現象:母親懷他時,家中的財寶全都不見了;當他出生時,財寶又全都失而複得。善財童子從久遠劫來修行菩薩道,到處參學,他第一位參學的是文殊師利菩薩,然後文殊師利菩薩介紹他去親近另外一位善知識,于是善財開始走上參訪善知識的生涯!善財如此參拜了各個不同的善知識,了解菩薩修行的法門,最後參訪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先爲他贊歎佛的殊勝功德,然後再繼續爲他說法,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以後,普賢菩薩再教他修十種廣大行願。就是說,普賢十大行願是一位初學菩薩道,直到成佛之前的菩薩,都能修習的法門,並不是專給大菩薩修的。

  大乘佛教相信有無量的世界、有無量的佛。在這無量的世界中,有一個娑婆世界,即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就具有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娑婆世界的佛要度化叁千大千世界中的衆生。在叁千大千世界以外,還有其他的佛世界,所以佛教的世界觀是一重又一重,很宏大、複雜的。"假使十方一切諸佛",十方是: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維),上和下。即是在現前娑婆世界以外,十方一切諸佛都在贊歎其他佛的殊勝功德,這也包括釋迦牟尼佛在贊歎其他世界的佛,因此,我們才有機緣聽聞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如果佛不闡述,我們人類根本沒有能力知道,乃至阿羅漢也不知道。爲什麼?因爲阿羅漢所知的範圍無法超越一個娑婆世界。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即使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大劫,如此長的時間來贊歎其他佛的功德,都沒辦法窮盡。

  "不可說不可說"有兩個意思:一、一直講都講不完;二、真的說不出來,言語說不清楚的,即在我們人類的思想裏,沒辦法了解。就是說,佛法裏的不可說是能夠了解的,但是不是人類的思維所能了解的,因爲人類的思維只能了解人類所說的話。這裏的不可說是不能用人類的思維來了解的意思,比如佛法說"世間不是真實的"、"無我"等道理。如果可以用思維全面了解佛法,那麼,學習佛法就沒有聞、思、修,即先聽聞佛法而生起聞慧,然後思維佛法而生起思慧,最後經過修行生起真正明白佛法的修慧的次第了。大乘經典所說的

  "不可說"又有兩種意思:一、數目不可說;二、其所說的境界,不是我們人的思維能夠知道,而是要到達那個境界,自然知道。

  "劫"是代表時間,"一劫"是以娑婆世界衆生的壽命來算的。根據佛法說,娑婆世界的人壽會增長,會減短,最初的人壽有八萬四千歲。可是由于人心的每況愈下,就每過一百年,減少一歲,如是一直替減到人壽十歲,是爲減劫。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各自覺得,這樣長期下去,總歸不是辦法,于是回心向善。因爲人心向善,人的壽命漸增,即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如是一直替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是爲增劫。如此一增一減,總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合起來,成爲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合起來,成爲一個大劫。這樣計算起來,一個大劫的時間是很長的。人類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減到一百歲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人間示現成佛。人類的壽命會繼續減到十歲,然後會再增加,一直增加到二萬多歲的時候,彌勒菩薩降生人間示現成佛。在這一增、一減,如此變化的悠久歲月中,諸佛贊歎其他諸佛的殊勝功德,都說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如果要成就這些功德門,就應該修習普賢十大行願。

  

《普賢行願品講記 前言 目錄 解經題 解品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