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前言 目录 解经题 解品题▪P2

  ..续本文上一页人要庄严,就要穿戴种种的装饰品;要庄严场所,就要用种种的装饰品来装饰。而佛的庄严可分几方面来谈:

  1、佛的色身:佛从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果报功德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行为举止都非常威仪、非常庄严。

  2、佛土庄严:佛成道时有其成就的佛土,就是佛所在的境界。以人来说,我们居住的环境--新加坡的建筑物富丽堂皇,非常雄伟、漂亮,但是有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居住环境就很差,屋子简陋、破烂不堪,也不漂亮。人以种种物资来庄严;以天人来说,即使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宫都发光,琉璃七彩珠宝庄严,非常漂亮,这是天人的福报所致。佛是在三千大千世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示现佛的庄严报身净土,以及相好庄严高大的报身,那所看到的佛就不是人间示现的老比丘了。

  3、菩萨庄严:佛以大菩萨来庄严佛土,就是由佛的示现成道而转*轮,在十方有神通不可思议庄严的大菩萨集会说法。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在讲佛的不可思议庄严的境界中,各种菩萨、各种修行以及怎样修行成佛的种种佛法,这样的庄严是人间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人类没有办法知道的。因此,佛不可能在人间开演这部经。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他会认为佛没有阐述《华严经》。我要再三强调,尽量解释让诸位明白,使在座的你们对此经典生起绝对的信心。

  我们对佛要有正确的看法,刚才讲到佛在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示现佛的庄严报身净土,以及相好庄严高大的报身。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并不只是示现人间八十岁的样子而已。根据大乘的说法,佛在人间以应化身示现成佛。所谓应化身,是众生应以怎样的机缘得度,佛即示现那样的身相来度化他们。以我们这个地球的人类来说,佛必须要以"人身"来度化,佛即以人身降生人间,让我们看到佛八十岁的老比丘的一生。小乘佛教认为佛绝对是人间的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如果我们没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相信《华严经》,正因为佛不只是人间的佛,才有《华严经》的出现。

  为什么说佛不只是人间的佛呢?因为大小乘佛教都承认一佛度化一个娑婆世界;有所谓的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这也是有神通的人,能看到的。大家都承认一个日月的范围,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日月范围,称为一个小千世界;大小乘佛教都承认欲界的初禅天人有能力知道这个范围。中国人的玉皇大帝,只不过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它所知的范围只不过是一个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忉利天的天主是属于地居天,住在须弥山顶,是在一个日月的范围里。也就是说,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就是局限于一个日月,如此的范围而已。此外,还有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玉皇大帝。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中千世界,其范围为二禅天的天人所知。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成为大千世界,只有三禅的天人知道其范围。一个小千世界、

  一个中千世界和一个大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三千大千世界。不管大小乘佛教都承认佛的智慧超越三禅天的天人。换句话说,佛也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的天人都能影响小千世界,那么,以佛的智慧,当然能够影响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佛不只度化这个世界的人类,也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因此,佛度化的众生、所讲的佛法很多,其量宏广;佛在人间,只讲如从树上掉下来的干叶般,如此少部分的佛法而已。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生起绝对的信心,然后才知道佛的不可思议、佛的智慧广博。知道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华严经》生起信心,然后才能够对《普贤行愿品》生起信心,而来修学。

  刚才说过,《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阐述佛菩萨的境界,这些大菩萨的各种境界、修行的法门,有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做得到的。因为这些大菩萨所知的范围很宏广,超过我们人类的认知,他们所修的法门,我们没办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初发心修学菩萨道的我们可依据来修学的法门,修到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些行为表现,然后就随因缘而示现,到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

  二、解品题

  此品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什么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呢?让我们先来认识"解脱"。我们会来学佛、听闻佛法,是因为人间的不自在,以及有种种生死的苦恼,我们想要摆脱,即是要解脱。依据佛法,人间所能够知道的解脱有二种:

  1、烦恼的解脱:通过修行把烦恼完全放下,证得阿罗汉果,再也不被烦恼困扰。阿罗汉虽解脱了烦恼,然而还在生死之中,他还要吃饭、睡觉;身体累了,就得躺下来休息;时间到了,就要起床。阿罗汉还有身体的果报身给他障碍,虽是如此,但并不会生起种种烦恼,所以说他解脱了烦恼。

  2、生死的解脱:阿罗汉这一生的生命了结之后,再也不执

  著生存,再也不执著要来这世间,就此不再生了,所以阿罗汉也称为无生。当阿罗汉这一生了结了因果,不再来生死,才是真正完成了生死的解脱,也就是入涅槃。在我们人间大多数的人都能够明白这样的解脱,也有很多修行人证悟到阿罗汉果而解脱。这种解脱是我们人类的眼睛、耳朵能够知道的,因为我们知道内心有种种烦恼的情形,就能够理解阿罗汉放下烦恼的境界;我们也知道生死轮回是怎么一回事,而殷勤地要摆脱生死;佛就是在人间讲述这样的佛法,令我们明白解脱的境界。然而,大菩萨的解脱称为不可思议解脱,其含义是:此种解脱超过我们人类的思考、思想范畴,我们想象不出来。

  依据佛法,众生有种种的障碍,这可分为两大类:

  1、烦恼障:我们之所以会在生死轮回里不自在,是因为有种种的烦恼遮盖着,使我们无知、愚痴造种种业,继续地贪着、继续地再来轮回。一般人通过听闻佛法,就可以明白烦恼障。

  2、所知障:我们现前的能力、所知的境界所形成的障碍。比方说,我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知道身边的海水、海中的生物;我知道海中的水压是很高的,我不能浮出水面,如果浮出水面,我的血管会爆裂;我的生活环境必须是在深海里,这样我就没办法知道陆地上的空气是怎么一回事?人类如何呼吸?这就是生活环境、五官、各种器官造成我们所知的能力,只局限在此狭小的范围里,称为所知障。我们生为人,有人所知道的范围;如果生为忉利天的天人,能够知道人间很多的事情,但是就不能够知道第三层天--夜摩天的范围了。所以随着能力的影响,我们所知的范围就被限制,这就是所知障。有些佛教徒对所知障有误解,认为学习了很多佛法,就形成所知障。学习了太多佛法而形成的障碍,不是所知障,而是见取见,即学习了一些见解、思想,然后执著所学的知见而形成障碍。

  在人间修行,重点在解脱烦恼障,所知障是一些大菩萨们要摆脱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萨们已经解脱了所知障,他们可分为十个等级,即从初地、二地、三地……至十地菩萨。

  根据经典说,初地菩萨能够化现一百个身体,出现在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百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在那边作用、那边过生活与做事情,所知道的范围比我们广;十地菩萨就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佛法说,我们的整个世间,是由心造做出来的。十地菩萨不只对世间,而且对于心念,种种身、心、外在境界都要知道。

  当菩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时,由于所知障非常轻微,他能将一个世界,如踢球般地踢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在另外世界的众生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而原来那个世界里面的众生却不知道。比方说,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不受我们人类知觉境界所蒙骗,能够移动人类所居住的太阳系中的地球,把它移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而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却不知道。而这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大菩萨破除了所知障才能够做到。除此之外,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能够把那个世界的时间变长、变短,在里面的众生却不知道,也不知道是谁影响的,他们有这样的境界自在。这种境界就超越了人的能力所知,所以称为不可思议。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让你知道这种境界是可能发生的:我们经常因咳嗽而吐痰,痰里的细菌根本不知道那团痰已移动了位置,然后风把痰吹干,它们也莫名其妙地死了。细菌不知道,但是吐痰的人知道。痰中的细菌没办法思维人类是怎样的把它移动了,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萨的行为也是如此。

  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多数是属于十地以上的菩萨。十地以上的菩萨有很多,其中一位叫做普贤菩萨,即今晚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中的主人翁,他是华严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普"是普遍的意思;"贤"是贤能、吉祥的意思。

  佛经有载,后人想要见普贤菩萨,可修成就一些法门,其中一种修法称为般舟三昧,其修法是:在一百天内,站着观想普贤菩萨,不许躺下,或睡觉。很多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修到吐血,甚至有些人修到死掉。这是一个很难的修法,一百天没睡觉,很惨的!

  品是品类的意思,即一类一类的,把它归纳在一处来加以说

  明。如佛经太长,就分卷、分品,或分章、分节的意思。好像《妙法莲华经》有七卷,计共二十八品。此《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是将普贤菩萨所有的十大行愿,全部归纳在一起,予以一一说明,所以叫做《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的著名修法--普贤十大行愿,被记载在《华严经》中,即是现在我所要为你们讲解的《普贤行愿品》。它是由普贤菩萨亲口叙述他怎样修行"十大行愿",而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经过。所以这品经文里,不但说明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心,而且也说明普贤菩萨以这十大愿心为…

《普贤行愿品讲记 前言 目录 解经题 解品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