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前言 目录 解经题 解品题

  广超法师丛书系列(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三藏法师般若译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二零零四年修订)

  一者,礼敬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十大愿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阐述佛菩萨的境界,这些大菩萨的各种境界、修行的法门,有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做得到的。因为这些大菩萨所知的范围很宏广,超过我们人类的认知,他们所修的法门,我们没办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初发心修学菩萨道的我们可依据来修学的法门,修到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些行为表现,然后就随因缘而示现,到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

  前言

  果逸

  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的主讲者是上广下超法师,现年四十七岁,肄业于南洋大学理学系。一九八零礼光明山普觉禅寺住持上宏下船老和尚为师。法师曾参访台湾、香港等地高僧,并在泰国、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地参学修道。

  除了致力于个人的参访修学以外,法师还应新加坡各个佛教团体,如:佛教图书馆、净名佛学社、普觉禅寺、大众学佛研究会的邀请,四处讲经说法,广度有缘的众生。而这本讲记,就是把法师于一九九九年应新加坡净名佛学社的邀请,所讲解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录音卡带中的佛法义理,笔录、整理而成的。

  上广下超法师的佛学渊博,深受中观、般若等经典的影响,其所演说的佛法义理精深博大,由始至终都不离此体系。

  至诚感谢佛菩萨的慈悲加被,感谢上广下超法师在百忙中为我批改与核对这些演讲稿,并增添了许多宝贵的教法,使这本讲记更具精辟、深广与圆融的法义。特此以诚敬的心,以笔录与流通此书的功德,愿法师菩提增长、所愿皆满、广度众生;愿一切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同时,对发心排版的陈国义居士,发心协助改稿的苏伟林与苏玉莲二居士,其他从旁协助的道友,以及出资敬印此书的人士,我深深感谢。祈愿大家法喜充满、吉祥如意;但愿佛法常住世间。

  二00一年二月三日

  

  目录

  前言

  (一) 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二)《华严经》的来源

  (三)《华严经》的译本

  (四)解题目

  一、解经题

  二、解品题

  (五)译者

  (六)总释经文

  一、正说大愿

  二、个别解释大愿

  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

  请转*轮

  请佛住世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

  三、偈颂

  四、总结

  后记

  

  (一) 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晚,我应净名佛学社的邀请,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大藏经》中,《华严经》是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入法界品》的详细解说,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是其最后的一卷。

  根据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后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入定。但是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这四十九天中不只是在入定,其中的二十一天在别的地方为大菩萨演说佛的境界,被编成《华严经》,此时人间无比丘,所以听法者皆是菩萨。最后一品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不是四十九天内所说,而是佛后来到舍卫城说不思议解脱境界时所说,此时就有声闻弟子了,因为是说不思议解脱境界,此品也被编入《华严经》。

  根据南、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成道后不愿意说法度化众生,经过梵天王三请后,佛才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南传佛教认为佛在度五比丘之前没有说法,而北传佛教认为佛一成道就为大菩萨宣说《华严经》。佛不愿意说法的原因是:佛所证悟的境界,不是浅智浅见的人类所能够了解的,梵天王三请后,佛就用人所能知道的方式、人类的语言来为人阐述修行解脱生死的道理。《华严经》所讲的佛法不是人所能知道的佛法,它超越人所能知的范围,超过人的境界,只有大菩萨才能够直接体会,所以佛成道后,先度大菩萨众。

  现在让我们来看佛一生中度化众生的经过:佛开始度化众生时,先选择那些能得度的人来度化,在人间容易得度的是有阿罗汉根机的人。除此之外,即是大菩萨,也是佛优先要度化的对象。所以佛先为大菩萨讲《华严经》,然后在人间讲四圣谛,因此,《华严经》并没有在人间流传。

  (二)《华严经》的来源

  在佛入灭五六百年后,有一位大乘的论师、修行者、大菩萨,叫做龙树菩萨,他修学了外道的法后,进入佛门修小乘佛法,再修大乘佛法。在他有神通后,进入龙宫看到《华严经》有上、中、下三部,龙树菩萨认为人类根本没办法领会上、中部的《华严经》,就只把下部带回人间。之后,《华严经》才开始在人间流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流通的《华严经》,只不过是整部《华严经》的下部罢了。

  (三)《华严经》的译本

  我国所有的佛经,都从印度传译过来,《华严经》当然也不例外。但同样一部经,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译本,如《华严经》,在藏经中,就有三部不同:《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以翻译时代的先后来说,《六十华严》传来中国最早,于东晋由佛陀跋陀罗法师主译而成的。其次传来中国的是《八十华严》,于唐初由实叉难陀法师译出。最后传来中国的是《四十华严》,于唐末由般若三藏法师翻译。在南印度的乌查国国王收藏了《四十华严》,他知道中国在求《华严经》,就亲手抄写了一部,派人进贡唐朝的德宗皇帝。在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也有《华严经》。《华严经》就是这样由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在印度、西域一带流传与收藏,然后再由发心护法的法师们传入中国。

  (四)解题目

  在未讲经之前,本经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本经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先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再解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一、解经题

  经(Sutra)汉文音译为修多罗,或为素怛缆;意译为经,又称为经本,或契经。"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契经含有二种意义:一、契理:佛所说的佛法,都契真理,不同凡夫外道倒说矫论,是可以领导闻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机: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方便而说,恰和机宜,应病予药,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机,译之为经。"经"有经过、通过,又有贯串的意思。即是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卷成品,成为一部经。

  大家都相信这世间有佛出现,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佛的觉悟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智慧、知识所能够知道的。经典中说:佛在人间所讲的佛法,犹如大树上飘落下的干叶;佛在人间未宣说的佛法,犹如大树上的叶子。即是说,佛所知的世间非常奥妙,人类没办法知道,佛也没办法在一生中为我们全部阐述,佛只能在其短促的一生中让人修行达到解脱生死,所以佛在人间设立僧团,教导比丘修行解脱、证果,但是佛不只度化人,还度化天人,以及他方世界的菩萨们,这是我们人类没有办法知道的。"大方广佛"所觉悟的世间不只是个人间很小很小的世界,在佛法中,世界观是非常宏大的,其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超越了人所知的范围。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无量无数的众生,佛都会去度化。佛不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一滴雨水怎么来、怎么去,佛都能够知道,可见佛的觉悟是多么深广。

  大方广佛的意思是:

  大:是无上无比的意思;此处指再也没有人能超越佛。

  方:是指方法,即佛所觉悟的种种法门、种种修行的道理、种种世间的道理和一切所知的法。

  广:是指佛的智慧很深、很广大,由此才能够知道"方"。即是世间所有的道理,以佛的广大智慧都能够知道。因此,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佛就是一切智者。所谓一切智,就是佛要知道任何事情,都能够知道。不只如此,佛还能够在一念之中,知道所要知道的任何事情;我们凡夫只能在一念中想一件事情。

  方广:是在说明佛的智慧所知的道理、佛法的宏广,也就是描述佛觉悟的广大。不只如此,佛还能够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任何一个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轮回中,任何时候所生起的某个念头,佛也能够知道它生起的原因,这是佛觉悟的奥妙、微妙、广大之处。

  大方广:佛所讲的经典分为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在这十二部中,有一部分是专门讲菩萨道的经典,称为方广经,也称为方等经。因为菩萨道的修行非常广,历时久远,所修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所以叫做方广。"大方广"是大乘经典的通称,也就是指大乘菩萨道的经典。

  大方广佛:是指佛的智慧广大无边,非常宏广,没有人能够超越。此为佛所证得的心境。

  古代"华"与"花"相通,《华严经》中的"华"即是"花"。华严即是佛的证悟果报、德行有如"花"那样令人喜欢。在古代人们以五颜六色美丽的花朵,及其芬芳来描述好的东西,如:花颜月貌、百花争艳、花好月圆等等。在佛法中,也用种种花来比喻佛的德行的功德清净。此处以花来比喻佛无量劫修行所得的功德果报,像花那样地芬芳、华丽。"严"即庄严,也就是装饰品,很庄严的意思。"华严"即是佛觉悟的功德不但如花般地华丽芳香,而且佛所得到的果报非常的庄严。世间…

《普贤行愿品讲记 前言 目录 解经题 解品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