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前言 目錄 解經題 解品題

  廣超法師叢書系列(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唐叁藏法師般若譯

  【廣超法師主講,果逸居士筆錄】

  (二零零四年修訂)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贊如來;

  叁者,廣修供養;

  四者,忏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

  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十大願王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闡述佛菩薩的境界,這些大菩薩的各種境界、修行的法門,有很多是我們人類無法做得到的。因爲這些大菩薩所知的範圍很宏廣,超過我們人類的認知,他們所修的法門,我們沒辦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初發心修學菩薩道的我們可依據來修學的法門,修到八地菩薩就沒有這些行爲表現,然後就隨因緣而示現,到那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普賢菩薩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

  前言

  果逸

  這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的主講者是上廣下超法師,現年四十七歲,肄業于南洋大學理學系。一九八零禮光明山普覺禅寺住持上宏下船老和尚爲師。法師曾參訪臺灣、香港等地高僧,並在泰國、斯裏蘭卡、中國、印度、尼泊爾等地參學修道。

  除了致力于個人的參訪修學以外,法師還應新加坡各個佛教團體,如:佛教圖書館、淨名佛學社、普覺禅寺、大衆學佛研究會的邀請,四處講經說法,廣度有緣的衆生。而這本講記,就是把法師于一九九九年應新加坡淨名佛學社的邀請,所講解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錄音卡帶中的佛法義理,筆錄、整理而成的。

  上廣下超法師的佛學淵博,深受中觀、般若等經典的影響,其所演說的佛法義理精深博大,由始至終都不離此體系。

  至誠感謝佛菩薩的慈悲加被,感謝上廣下超法師在百忙中爲我批改與核對這些演講稿,並增添了許多寶貴的教法,使這本講記更具精辟、深廣與圓融的法義。特此以誠敬的心,以筆錄與流通此書的功德,願法師菩提增長、所願皆滿、廣度衆生;願一切法界衆生皆共成佛道。同時,對發心排版的陳國義居士,發心協助改稿的蘇偉林與蘇玉蓮二居士,其他從旁協助的道友,以及出資敬印此書的人士,我深深感謝。祈願大家法喜充滿、吉祥如意;但願佛法常住世間。

  二00一年二月叁日

  

  目錄

  前言

  (一) 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

  (二)《華嚴經》的來源

  (叁)《華嚴經》的譯本

  (四)解題目

  一、解經題

  二、解品題

  (五)譯者

  (六)總釋經文

  一、正說大願

  二、個別解釋大願

  禮敬諸佛

  稱贊如來

  廣修供養

  忏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恒順衆生

  普皆回向

  叁、偈頌

  四、總結

  後記

  

  (一) 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

  今晚,我應淨名佛學社的邀請,在這裏爲大家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普賢行願品》,它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在《大藏經》中,《華嚴經》是屬于大乘佛教經典,共有叁個譯本,即《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和《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入法界品》的詳細解說,現在我所要講的《普賢行願品》,是其最後的一卷。

  根據南傳佛教的記載,佛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後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入定。但是北傳佛教的記載,佛在這四十九天中不只是在入定,其中的二十一天在別的地方爲大菩薩演說佛的境界,被編成《華嚴經》,此時人間無比丘,所以聽法者皆是菩薩。最後一品善才童子五十叁參不是四十九天內所說,而是佛後來到舍衛城說不思議解脫境界時所說,此時就有聲聞弟子了,因爲是說不思議解脫境界,此品也被編入《華嚴經》。

  根據南、北傳佛教的記載,佛在成道後不願意說法度化衆生,經過梵天王叁請後,佛才在鹿野苑初轉*輪度五比丘。南傳佛教認爲佛在度五比丘之前沒有說法,而北傳佛教認爲佛一成道就爲大菩薩宣說《華嚴經》。佛不願意說法的原因是:佛所證悟的境界,不是淺智淺見的人類所能夠了解的,梵天王叁請後,佛就用人所能知道的方式、人類的語言來爲人闡述修行解脫生死的道理。《華嚴經》所講的佛法不是人所能知道的佛法,它超越人所能知的範圍,超過人的境界,只有大菩薩才能夠直接體會,所以佛成道後,先度大菩薩衆。

  現在讓我們來看佛一生中度化衆生的經過:佛開始度化衆生時,先選擇那些能得度的人來度化,在人間容易得度的是有阿羅漢根機的人。除此之外,即是大菩薩,也是佛優先要度化的對象。所以佛先爲大菩薩講《華嚴經》,然後在人間講四聖谛,因此,《華嚴經》並沒有在人間流傳。

  (二)《華嚴經》的來源

  在佛入滅五六百年後,有一位大乘的論師、修行者、大菩薩,叫做龍樹菩薩,他修學了外道的法後,進入佛門修小乘佛法,再修大乘佛法。在他有神通後,進入龍宮看到《華嚴經》有上、中、下叁部,龍樹菩薩認爲人類根本沒辦法領會上、中部的《華嚴經》,就只把下部帶回人間。之後,《華嚴經》才開始在人間流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流通的《華嚴經》,只不過是整部《華嚴經》的下部罷了。

  (叁)《華嚴經》的譯本

  我國所有的佛經,都從印度傳譯過來,《華嚴經》當然也不例外。但同樣一部經,往往有幾種不同的譯本,如《華嚴經》,在藏經中,就有叁部不同:《八十華嚴》、《六十華嚴》和《四十華嚴》。以翻譯時代的先後來說,《六十華嚴》傳來中國最早,于東晉由佛陀跋陀羅法師主譯而成的。其次傳來中國的是《八十華嚴》,于唐初由實叉難陀法師譯出。最後傳來中國的是《四十華嚴》,于唐末由般若叁藏法師翻譯。在南印度的烏查國國王收藏了《四十華嚴》,他知道中國在求《華嚴經》,就親手抄寫了一部,派人進貢唐朝的德宗皇帝。在藏傳佛教的《大藏經》中也有《華嚴經》。《華嚴經》就是這樣由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在印度、西域一帶流傳與收藏,然後再由發心護法的法師們傳入中國。

  (四)解題目

  在未講經之前,本經的題目,先得略爲解說。

  本經名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我先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再解釋《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一、解經題

  經(Sutra)漢文音譯爲修多羅,或爲素怛纜;意譯爲經,又稱爲經本,或契經。"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契經含有二種意義:一、契理:佛所說的佛法,都契真理,不同凡夫外道倒說矯論,是可以領導聞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機:以大悲心隨順衆生方便而說,恰和機宜,應病予藥,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機,譯之爲經。"經"有經過、通過,又有貫串的意思。即是佛弟子將佛所說的法,依文義次第,結集成卷成品,成爲一部經。

  大家都相信這世間有佛出現,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佛的覺悟並不是我們人類的智慧、知識所能夠知道的。經典中說:佛在人間所講的佛法,猶如大樹上飄落下的幹葉;佛在人間未宣說的佛法,猶如大樹上的葉子。即是說,佛所知的世間非常奧妙,人類沒辦法知道,佛也沒辦法在一生中爲我們全部闡述,佛只能在其短促的一生中讓人修行達到解脫生死,所以佛在人間設立僧團,教導比丘修行解脫、證果,但是佛不只度化人,還度化天人,以及他方世界的菩薩們,這是我們人類沒有辦法知道的。"大方廣佛"所覺悟的世間不只是個人間很小很小的世界,在佛法中,世界觀是非常宏大的,其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就是超越了人所知的範圍。在叁千大千世界裏無量無數的衆生,佛都會去度化。佛不只知道叁千大千世界,甚至在這叁千大千世界裏的一滴雨水怎麼來、怎麼去,佛都能夠知道,可見佛的覺悟是多麼深廣。

  大方廣佛的意思是:

  大:是無上無比的意思;此處指再也沒有人能超越佛。

  方:是指方法,即佛所覺悟的種種法門、種種修行的道理、種種世間的道理和一切所知的法。

  廣:是指佛的智慧很深、很廣大,由此才能夠知道"方"。即是世間所有的道理,以佛的廣大智慧都能夠知道。因此,佛的智慧稱爲一切智,佛就是一切智者。所謂一切智,就是佛要知道任何事情,都能夠知道。不只如此,佛還能夠在一念之中,知道所要知道的任何事情;我們凡夫只能在一念中想一件事情。

  方廣:是在說明佛的智慧所知的道理、佛法的宏廣,也就是描述佛覺悟的廣大。不只如此,佛還能夠知道叁千大千世界中,任何一個衆生從無始以來生死輪回中,任何時候所生起的某個念頭,佛也能夠知道它生起的原因,這是佛覺悟的奧妙、微妙、廣大之處。

  大方廣:佛所講的經典分爲十二種類,稱爲十二部。在這十二部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講菩薩道的經典,稱爲方廣經,也稱爲方等經。因爲菩薩道的修行非常廣,曆時久遠,所修的法門有無量無邊,所以叫做方廣。"大方廣"是大乘經典的通稱,也就是指大乘菩薩道的經典。

  大方廣佛:是指佛的智慧廣大無邊,非常宏廣,沒有人能夠超越。此爲佛所證得的心境。

  古代"華"與"花"相通,《華嚴經》中的"華"即是"花"。華嚴即是佛的證悟果報、德行有如"花"那樣令人喜歡。在古代人們以五顔六色美麗的花朵,及其芬芳來描述好的東西,如:花顔月貌、百花爭豔、花好月圓等等。在佛法中,也用種種花來比喻佛的德行的功德清淨。此處以花來比喻佛無量劫修行所得的功德果報,像花那樣地芬芳、華麗。"嚴"即莊嚴,也就是裝飾品,很莊嚴的意思。"華嚴"即是佛覺悟的功德不但如花般地華麗芳香,而且佛所得到的果報非常的莊嚴。世間…

《普賢行願品講記 前言 目錄 解經題 解品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