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要莊嚴,就要穿戴種種的裝飾品;要莊嚴場所,就要用種種的裝飾品來裝飾。而佛的莊嚴可分幾方面來談:
1、佛的色身:佛從無量劫以來所累積的果報功德所得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的行爲舉止都非常威儀、非常莊嚴。
2、佛土莊嚴:佛成道時有其成就的佛土,就是佛所在的境界。以人來說,我們居住的環境--新加坡的建築物富麗堂皇,非常雄偉、漂亮,但是有些貧窮落後的國家,居住環境就很差,屋子簡陋、破爛不堪,也不漂亮。人以種種物資來莊嚴;以天人來說,即使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宮都發光,琉璃七彩珠寶莊嚴,非常漂亮,這是天人的福報所致。佛是在叁千大千世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羅天宮示現佛的莊嚴報身淨土,以及相好莊嚴高大的報身,那所看到的佛就不是人間示現的老比丘了。
3、菩薩莊嚴:佛以大菩薩來莊嚴佛土,就是由佛的示現成道而轉*輪,在十方有神通不可思議莊嚴的大菩薩集會說法。而《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在講佛的不可思議莊嚴的境界中,各種菩薩、各種修行以及怎樣修行成佛的種種佛法,這樣的莊嚴是人間的我們所不知道的,也是人類沒有辦法知道的。因此,佛不可能在人間開演這部經。我要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爲,如果一個研究曆史的人,他會認爲佛沒有闡述《華嚴經》。我要再叁強調,盡量解釋讓諸位明白,使在座的你們對此經典生起絕對的信心。
我們對佛要有正確的看法,剛才講到佛在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羅天宮示現佛的莊嚴報身淨土,以及相好莊嚴高大的報身。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並不只是示現人間八十歲的樣子而已。根據大乘的說法,佛在人間以應化身示現成佛。所謂應化身,是衆生應以怎樣的機緣得度,佛即示現那樣的身相來度化他們。以我們這個地球的人類來說,佛必須要以"人身"來度化,佛即以人身降生人間,讓我們看到佛八十歲的老比丘的一生。小乘佛教認爲佛絕對是人間的佛,大乘佛教認爲佛是叁千大千世界的佛。如果我們沒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相信《華嚴經》,正因爲佛不只是人間的佛,才有《華嚴經》的出現。
爲什麼說佛不只是人間的佛呢?因爲大小乘佛教都承認一佛度化一個娑婆世界;有所謂的須彌山、日月、四大部洲,這也是有神通的人,能看到的。大家都承認一個日月的範圍,稱爲一個世界;一千個日月範圍,稱爲一個小千世界;大小乘佛教都承認欲界的初禅天人有能力知道這個範圍。中國人的玉皇大帝,只不過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帝釋,它所知的範圍只不過是一個世界。爲什麼呢?因爲忉利天的天主是屬于地居天,住在須彌山頂,是在一個日月的範圍裏。也就是說,中國人所知道的天就是局限于一個日月,如此的範圍而已。此外,還有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玉皇大帝。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成爲中千世界,其範圍爲二禅天的天人所知。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成爲大千世界,只有叁禅的天人知道其範圍。一個小千世界、
一個中千世界和一個大千世界合起來,成爲叁千大千世界。不管大小乘佛教都承認佛的智慧超越叁禅天的天人。換句話說,佛也能夠知道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梵天的天人都能影響小千世界,那麼,以佛的智慧,當然能夠影響叁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佛不只度化這個世界的人類,也度化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因此,佛度化的衆生、所講的佛法很多,其量宏廣;佛在人間,只講如從樹上掉下來的幹葉般,如此少部分的佛法而已。對于這一點,我們要生起絕對的信心,然後才知道佛的不可思議、佛的智慧廣博。知道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對《華嚴經》生起信心,然後才能夠對《普賢行願品》生起信心,而來修學。
剛才說過,《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闡述佛菩薩的境界,這些大菩薩的各種境界、修行的法門,有很多是我們人類無法做得到的。因爲這些大菩薩所知的範圍很宏廣,超過我們人類的認知,他們所修的法門,我們沒辦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初發心修學菩薩道的我們可依據來修學的法門,修到八地菩薩就沒有這些行爲表現,然後就隨因緣而示現,到那個時候,就是所謂的普賢菩薩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
二、解品題
此品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什麼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呢?讓我們先來認識"解脫"。我們會來學佛、聽聞佛法,是因爲人間的不自在,以及有種種生死的苦惱,我們想要擺脫,即是要解脫。依據佛法,人間所能夠知道的解脫有二種:
1、煩惱的解脫:通過修行把煩惱完全放下,證得阿羅漢果,再也不被煩惱困擾。阿羅漢雖解脫了煩惱,然而還在生死之中,他還要吃飯、睡覺;身體累了,就得躺下來休息;時間到了,就要起床。阿羅漢還有身體的果報身給他障礙,雖是如此,但並不會生起種種煩惱,所以說他解脫了煩惱。
2、生死的解脫:阿羅漢這一生的生命了結之後,再也不執
著生存,再也不執著要來這世間,就此不再生了,所以阿羅漢也稱爲無生。當阿羅漢這一生了結了因果,不再來生死,才是真正完成了生死的解脫,也就是入涅槃。在我們人間大多數的人都能夠明白這樣的解脫,也有很多修行人證悟到阿羅漢果而解脫。這種解脫是我們人類的眼睛、耳朵能夠知道的,因爲我們知道內心有種種煩惱的情形,就能夠理解阿羅漢放下煩惱的境界;我們也知道生死輪回是怎麼一回事,而殷勤地要擺脫生死;佛就是在人間講述這樣的佛法,令我們明白解脫的境界。然而,大菩薩的解脫稱爲不可思議解脫,其含義是:此種解脫超過我們人類的思考、思想範疇,我們想象不出來。
依據佛法,衆生有種種的障礙,這可分爲兩大類:
1、煩惱障:我們之所以會在生死輪回裏不自在,是因爲有種種的煩惱遮蓋著,使我們無知、愚癡造種種業,繼續地貪著、繼續地再來輪回。一般人通過聽聞佛法,就可以明白煩惱障。
2、所知障:我們現前的能力、所知的境界所形成的障礙。比方說,我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魚,知道身邊的海水、海中的生物;我知道海中的水壓是很高的,我不能浮出水面,如果浮出水面,我的血管會爆裂;我的生活環境必須是在深海裏,這樣我就沒辦法知道陸地上的空氣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如何呼吸?這就是生活環境、五官、各種器官造成我們所知的能力,只局限在此狹小的範圍裏,稱爲所知障。我們生爲人,有人所知道的範圍;如果生爲忉利天的天人,能夠知道人間很多的事情,但是就不能夠知道第叁層天--夜摩天的範圍了。所以隨著能力的影響,我們所知的範圍就被限製,這就是所知障。有些佛教徒對所知障有誤解,認爲學習了很多佛法,就形成所知障。學習了太多佛法而形成的障礙,不是所知障,而是見取見,即學習了一些見解、思想,然後執著所學的知見而形成障礙。
在人間修行,重點在解脫煩惱障,所知障是一些大菩薩們要擺脫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們已經解脫了所知障,他們可分爲十個等級,即從初地、二地、叁地……至十地菩薩。
根據經典說,初地菩薩能夠化現一百個身體,出現在娑婆世界的叁千大千世界中一百個不同的地方,同時在那邊作用、那邊過生活與做事情,所知道的範圍比我們廣;十地菩薩就能夠知道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佛法說,我們的整個世間,是由心造做出來的。十地菩薩不只對世間,而且對于心念,種種身、心、外在境界都要知道。
當菩薩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時,由于所知障非常輕微,他能將一個世界,如踢球般地踢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在另外世界的衆生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而原來那個世界裏面的衆生卻不知道。比方說,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不受我們人類知覺境界所蒙騙,能夠移動人類所居住的太陽系中的地球,把它移到另外一個世界去,而這個世界上的人類卻不知道。而這種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是大菩薩破除了所知障才能夠做到。除此之外,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夠把那個世界的時間變長、變短,在裏面的衆生卻不知道,也不知道是誰影響的,他們有這樣的境界自在。這種境界就超越了人的能力所知,所以稱爲不可思議。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讓你知道這種境界是可能發生的:我們經常因咳嗽而吐痰,痰裏的細菌根本不知道那團痰已移動了位置,然後風把痰吹幹,它們也莫名其妙地死了。細菌不知道,但是吐痰的人知道。痰中的細菌沒辦法思維人類是怎樣的把它移動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的行爲也是如此。
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多數是屬于十地以上的菩薩。十地以上的菩薩有很多,其中一位叫做普賢菩薩,即今晚所要講的《普賢行願品》中的主人翁,他是華嚴叁聖之一。華嚴叁聖是:毗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普"是普遍的意思;"賢"是賢能、吉祥的意思。
佛經有載,後人想要見普賢菩薩,可修成就一些法門,其中一種修法稱爲般舟叁昧,其修法是:在一百天內,站著觀想普賢菩薩,不許躺下,或睡覺。很多人好高骛遠,不自量力,修到吐血,甚至有些人修到死掉。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法,一百天沒睡覺,很慘的!
品是品類的意思,即一類一類的,把它歸納在一處來加以說
明。如佛經太長,就分卷、分品,或分章、分節的意思。好像《妙法蓮華經》有七卷,計共二十八品。此《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是將普賢菩薩所有的十大行願,全部歸納在一起,予以一一說明,所以叫做《普賢行願品》。
普賢菩薩的著名修法--普賢十大行願,被記載在《華嚴經》中,即是現在我所要爲你們講解的《普賢行願品》。它是由普賢菩薩親口敘述他怎樣修行"十大行願",而證得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經過。所以這品經文裏,不但說明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心,而且也說明普賢菩薩以這十大願心爲…
《普賢行願品講記 前言 目錄 解經題 解品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